APP下载

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以兰州市红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2016-05-12王建成中共兰州市红古区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84

新丝路(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王建成(中共兰州市红古区委党校 甘肃兰州 730084)

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以兰州市红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王建成(中共兰州市红古区委党校 甘肃兰州 730084)

素有“八宝川”、“冶金谷”之美称的兰州市红古区赖以发展的矿产、能源遭遇瓶颈,成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红古区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有良好的基础。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改革创新激发旅游业内生力,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一盘棋,培育特色增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完善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以强化文化旅游产业为强有力的抓手,推动红古区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文化旅游;特色;服务;经济转型

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域内有回、满、东乡、藏、蒙古等18个少数民族,区址所在地海石湾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的故乡。这里地势平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夏季避暑休闲的胜地。境内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坩土、页岩、石英石等矿产,自然资源富集。大通河、湟水河穿越全境,素有“八宝川”、“冶金谷”之美称。近年来,红古区赖以发展的矿产、能源遭遇瓶颈,2011年红古区经由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红古区委高瞻远瞩,适时出台“357”转型发展战略,围绕“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型升级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红古区区位优势独特,位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109国道、京藏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兰铝铁路专用线贯穿全境,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通道,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基于此,我认为以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工作为强有力抓手,积极推进红古区转型跨越发展。

一、红古区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红古区境内共有自然旅游资源5处,历史文化资源12处,已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共33处。特有的恐龙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宗教寺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古迹遗存奠定了红古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红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紧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积极开发区内大通河、湟水河历史文化资源,主动承接兰州都市圈文化旅游项目,围绕马门溪龙遗迹、彩陶遗址、考古发掘等自然文化资源、工矿农耕等特色资源以及非遗宗教等民俗文化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产业项目,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壮大。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精品线路,坚持“行、购、游、食、宿、娱”于一体,突出“恐龙故里八宝川,陇上明珠新红古”、“大美青海游,吃住在红古”的宣传,推动文化旅游通道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二、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文化旅游的思路

根据甘肃省、兰州市《“十三五”规划》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依托区域内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再乘海窑隧道、川海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的东风,加快旅游通道经济的发展,着力建设恐龙文化中心,突出打造黑陶文化品牌,积极培育农业观光游、工业体验游、民俗文化游和休闲娱乐游。如此,红古这一颗耀眼的旅游休闲城市明珠必定在甘青、连海线上熠熠生辉。

1.改革创新,激发旅游业发展内生力

(1)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形成大品牌,亟需解决旅游资源统一化管理水平和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旅游资源分割闲置浪费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让体制机制活起来。政府部门需组建旅游集团,切实发挥好作用,重点加强对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景区联动发展、市场秩序治理、整体形象营销等的统筹协调。

(2)坚持市场化导向。投入方面,仅靠政府投入做不大也做不好,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多元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着力构建民间资金、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外商资金“四轮驱动”的旅游投入机制。运营方面,要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加快景区景点市场化,最大限度地用好优势旅游资源、开辟增量旅客市场。赢利方面,“游”本身带来的收入有限,要创新盈利模式,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通过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购物、餐饮、住宿等旅游综合收入,促进“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2.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一盘棋

(1)大力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依托我区是兰州市重要的“高原夏菜”、标准化蔬菜生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奶源基地的优势,在乡村游中重点打造马家台的核桃、旱砂瓜,河咀村的木瓜、樱桃及新特蔬菜;若莲的大接杏,新庄村的优质果品等采摘基地。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一个航天科技与航天农业为主题的太空农业主题公园,培育农业科技观光旅游;以水车湾工厂化育苗中心及青土坡村、红古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打造赏、玩、吃、购、娱一条龙的西部区域性现代化农林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和生态示范园区;依托我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和民族多元的优势,积极发掘和整理本地和周边青海、临夏、永登等地特色小吃,在现有“汉唐美食街”基础上打造精品美食街,积极创立河湟餐饮文化旅游品牌,使我区成为内地进入青海、西藏游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真正实现“大美青海游,吃住在红古”;依托平安镇马文化旅游中心和张家祠户外休闲公园,将休闲娱乐与特色农家餐饮融为一体,开发、打造户外狩猎、赛车、花卉观赏、垂钓、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游乐园和以疗养、度假、会议接待、游览、赏景、野餐、田园风情、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平安田园旅游度假区,形成红古乡村旅游的品牌。

(2)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依托我区发展城市矿产和循环经济的工业资源优势,加大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建设工业休闲主题街区,开展工业参观游览活动。借鉴伊利乳业的旅游开发模式,积极培育、打造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阿敏生物清真明胶、平安园区城市矿产基地、蓝天浮法玻璃园、碳素工业园区、煤产业工业园等新型工业旅游项目,由点串线,通过参观企业生产现场、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体验矿井工作环境等方式,提高游客的对工业游的参与度和体验热情。以鲁土司衙门和吐鲁沟为驿站,利用老旧蒸汽火车,积极开发海石湾-窑街-连城蒸汽火车观光旅游项目,将工业旅游打造成兰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3)推进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模式,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但文化旅游的品质取决于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因此,发展文化旅游,应注重突出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盘活文化资源,才能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在红古就是要深度挖掘红古马门溪龙、马家窑彩陶文化和大通河、湟水河沿河沿山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休闲产业。积极开发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培育红古特色文化龙头产业发展。同时,开发优化设计河湾太平观--张家祠永宁寺--马文化旅游中心--平安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蓝天浮法玻璃园--伊利乳业工业园--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园--水车湾工厂化育苗中心--溪龙谷--天韵七彩文化城--汉唐美食街--国芳百合城--北山公园民间艺术馆--窑街玉贞观--红山民俗风情园--鲁土司衙门--吐鲁沟--天祝天堂寺--青海互助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塔尔寺--青海湖的品牌旅游线路。依托湟水河、大通河,修建垂钓中心,水上漂流(羊皮筏子、橡皮艇、木筏等),修建穿越两岸的滑道、水上游乐园、沙滩浴场和河湟花儿的娱乐场。充分挖掘黑陶、彩陶文化潜力,修建黑陶制作坊,通过展示黑陶制作流程、体验黑陶制作、延伸黑陶产业链条,加大黑陶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加红古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扶持发展健康向上的宗教文化,研究发掘宗教遗址历史文化内涵,扩大通京达布永宁寺、报恩寺、玉贞观等宗教寺院规模、强化交流、提升档次,充分利用各庙会、文化节会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形成、壮大我区宗教文化旅游群。

3.培育特色,增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能否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直接关系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成效。培育特色就是要发掘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载和融入当地文化的旅游,才具有魅力、具有内涵、具有特色、具有生命力。红古区在深刻把握本地文化资源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溪龙谷文化产业园、恐龙主题雕塑群、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文化体育中心等在建项目,进一步培育特色旅游产业。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形式对我区恐龙埋藏地进行保护发掘,在区内外搜集各类化石,修建恐龙博物馆和恐龙主题公园,打造集博览、科普、观赏、游玩、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恐龙文化中心。通过举办恐龙文化艺术节、恐龙知识竞赛及各类展演、展览等活动,推出一批能充分反映红古“马门溪龙”文化艺术精品。同时,要全力推进“允街黑陶”、“浩门彩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红古村美丽乡村项目、红古区穆斯林文化中心项目、卧龙滩河畔山庄风情园、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园太空农庄项目、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园、马文化旅游中心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以项目为支撑,扩大文化旅游内涵,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4.完善服务,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公共交通建设,要加快完善“主客共享”的旅游交通换乘系统建设,增设主要交通节点、旅游景点、旅游接待设施之间的旅游公交线路,并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系统和城市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建设,让游客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旅游目的地。

(2)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平台。自驾游、自助游、背包客已成为旅游市场的绝对主力,要加快建设集旅游资讯、电子政务、商务平台、新媒体营销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网”,建立红古旅游产品的在线预订和支付的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红古智能旅游”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功能,用现代化的手段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提升综合接待服务水平。要让游客有的吃、吃得好,大力开发本地传统小吃和精品游览线建设一批特色餐饮店,用“舌尖上的红古”留住游客。要让游客住得好、住得长,有序发展高星级酒店,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度假型酒店、主题特色酒店等,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要让游客购物方便、买得称心,把握游客购物规律,引导企业在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游客购买欲。同时,亮化工程要体现艺术、成为看点,市场秩序、安全管理要持续加强、不断规范。

(4)夯实“人才强旅”的支撑。加强对旅游行政人员、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旅游行业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建设三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特别是要把导游作为专门人才来培养,“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这张嘴要说得让人家信服,既能够讲事实、讲历史,又能够说传说、说典故,做到虚实结合,让游客在旅游中达到深度的精神体验、文化熏陶,做到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过去30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层面,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增长则要靠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等产业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如是说。“十三五”时期红古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文化旅游为强有力的抓手,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兰州市红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兰州市红古区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8

[5]马凤英.情绘红古.甘肃博恩文化交流中心、中共红古区委宣传部,2014.4

[6]梁峡林.今后30年,中国经济增长靠文化旅游.兰州晨报,2015.10.17

10.19312/j.cnki.61-1499/c.2016.02.001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