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心行动VS甘心行动

2016-05-11张丽钧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邻座甘心对折

张丽钧

参加一个教育培训班,培训内容是关于“课程改革”。

讲座专家打开了PPT,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握手。两个人在握手。专家说:“很好。下面我请老师们模仿一下这个动作——跟你身边的人握握手。注意,要尽量多握到一些,前后左右的人都不要放过。开始吧!”我们的座位是随机安排的,每个人的前后左右几乎都是陌生面孔。我先与左右的人握了手,又与前后的人握了手。几分钟的嘈杂之后,会场复归安静。专家说:“你们在握手,我在观察。我发现,有的老师可真矜持呀,一次手都舍不得跟别人握;有的老师只跟左右的人握了手,没有跟前后的人握手;有的老师只跟前后左右的四个人握了手,再远一点就没握手;一千多人的会场,只有两个老师站了起来,够着跟邻座的邻座握了手。——老师们啊,建国以来,我们的‘课程改革都搞了八轮了,但是,你们的学校真的动了吗?你不要责怪学生不动,学生不动,是因为你这个老师不动。握手需要主动精神,‘课程改革更需要主动精神——主动,才是真动啊。”

接下来,专家又让每个人从会议的材料袋里找出一张纸,让大家对折,折到折不动为止。折完之后,他让大家再将那张纸打开,摊平。然后他说:“我不管你刚才对折了六次还是七次,现在,请你再将这张纸对折三次。开始吧!”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专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乖乖将那张纸对折了三次。专家问:“有多少人是按照第一次折纸的痕迹折的?举下手吧。”大家哄笑起来,谁都不肯举手。专家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你们笑自己被猜中了!——你看看,你连折纸的痕迹都懒得改动,‘课程改革可要比折纸改动难多了!老师们啊,‘路径依赖在我们脑子里是这样的根深蒂固,不花点大气力,我们怎么可能走出那个僵化、固化的自己?又怎么可能在‘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呢?”

“惰”与“怠”究竟是怎么成为了某些同胞的“精神DNA”?思考这个问题,令人无比沮丧。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个句子我们几乎人人都会说;但是,我们不会说“黎明即起,改变自己”,也不会说“黎明即起,改变世界”。国际就业咨询公司“巨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勤奋;而美国盖洛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不敬业。有人说,这两个调查结果是互相矛盾的。笔者不这么认为。在笔者看来,勤奋,有被动工作的成分;而敬业,则必须主动作为。勤奋,可能是“苦心的行动”;而敬业,则一定是“甘心的行动”。

阅读《美国人心中最好的老师》一书,我认识了高中科学教师杰弗里·沙博诺,在我看来,他就是个“甘心行动”的典范。他每一天在课堂上的开场白都是同样一句话:“欢迎在新的一天回到乐园!”试想,一个竭力要将课堂变成乐园的人,怎会不积极让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律动起来?怎会不将深度取悦每一个聆听者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没事”,这样的“人生信条”被许多同胞奉为圭臬。所以就懒得去握邻座的手,所以就懒得改变折纸旧痕,所以就你痴迷于“八轮课改”、我热衷于“路径依赖”……

——先于太阳起床的我们,不是为了响应打卡机的召唤而来到校园的。我们是为了给自我的生命增值而来,我们是为了给千百个生命增值而来。“惰”与“怠”永远是我们的大敌,唯有“甘心的行动”,才是对那个“黎明即起”者的最好酬酢。

苦心的行动和甘心的行动,若是PK的话,显而易见是后者胜,因为前者是迫于压力而被驱使,属于被迫,而后者是心甘情愿乐于去做,属于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远远大于客观压力的,效果自然不同,这不仅体现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上,更体现在学生的功课学习上,让学生乐于去学,比被社会功利要求去学,更有意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热烈地探知、如饥似渴地追求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正是这些“甘心的行动”,才能克服人性中的“惰”与“怠”,从而带来生命最有效的自我增值。

【文题延伸】兴趣是一种甜蜜的指引;克服惰性;乐在其中……(平子)

猜你喜欢

邻座甘心对折
好玩的纸
成长路上的许多“不甘心”
指尖陀螺
星檐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母子俩的对话等
多吃多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