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

2016-05-11罗云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渗透课堂教学

罗云

【摘 要】本文从言传身教,示范引领;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拓展延伸,潜移默化等三个方面对如何在中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作了深度思考、科学诠释和初步尝试,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大语文、大课堂、大教育学科的平台,将德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生,以开放的视野把握新课堂人本、生本、学本的教育理念,共同研讨和探索开放、创新、人文的高效课堂,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多位一体的德育格局。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理念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122-02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育人平台。新版语文教科书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言传身教,示范引领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传播德育的使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处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3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第3册)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中的“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归根结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说的就是德育。在新课标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显示出在现代教育中德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单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通过基本的人格素质教育和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以模范行动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发挥公众人物和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社会正能量,经过学生的独特体验和领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古人尚有如此忧患意识,作为21世纪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应怎么做?(启发学生:应将振兴中华作为已任)再如在教学范仲淹《岳阳楼记》一课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先评价范仲淹本身文如其人,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他的一生的生动写照,接着启发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更应有超越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担当。广西都安高中莫振高生前是校长,三十几年如一日,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他用自己的微薄工资及向社会各界募捐到的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举办的10名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型评选活动中入选。莫振高用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一生践行了新时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理念。

二、传道解惑,教书育人

抓好传道解惑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引导学生赏析杜甫七言律诗《登高》(高中语文第3册)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句时,先极其传神逼真地渲染整个秋天的萧条气氛,接着遐想“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再结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联诗的八层意思作扩展理解,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用此精辟独到分析来引领学生感知全诗前半部分写景为铺垫,后半部分抒情为主体,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意境,多角度品读鉴赏古诗词,将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自身体验有机结合,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教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借助多种电教媒体设置情景教学,运用提示、设问、反问、转问、设置悬念、合作、探究、点评等手段教学,导学要做到层层递进和步步深入。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主要人物进行立体式、多角度的剖析,深入挖掘作品思想深度,通过品味和鉴赏作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一)结合普法战争的历史场景播放法国国歌《马赛曲》,随着雄壮的音乐,激动人心的旋律,战火纷飞的场面,紧抓特定的时代背景、景象描述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入新课,可更快地引领学生进入对作品的思考和领悟,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感情。

(二)结合小弗郎士心理、环境、细节描写和情节发展逐渐变化的四个阶段(上学路上、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导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和情景教学方法要相应变换。第一阶段:上学路上:为什么小弗郎士会出现“我想就别上学了……”的念头?(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怕提问)作品中美好的自然景像(“天气那么暖和,……画眉在……唱歌”)与遭受深重灾难的社会景像(“……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和“镇公所前传出一切坏消息的布告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小说的悲壮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第二阶段:课前教室里异常肃静,没有平时的喧闹,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殊的氛围,使小弗郎士感到疑惑、诧异。第三阶段:课中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受到深刻教育,心情难受、懊悔。“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和祖国语言强烈的依恋之情。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动力使小弗郎士眼前出现“这些字帖……就好像小国旗在教室飘扬”的幻境,将“字帖”比喻为“小国旗”则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深刻体现。作品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达其对侵略者的极度嘲讽、仇恨及对自由的渴望之情。第四阶段:经此最后一课,小弗郎士思想渐渐成熟,悲愤、懂事。爱国情感升华,深化了作品主题。

(三)作品塑造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则是通过外貌(服装)、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其对祖国人民和语言的热爱及其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心情。韩麦尔先生的情感波澜起伏,经历了深情——严肃——悲痛——思索——自责——赞美——悲愤的变化,从一系列描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是外貌(服装)的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个外貌描写深刻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同祖国的语言及工作了一生的地方即将诀别时的悲愤心情;生动的语言描写(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赞美法国语言,永远别忘了祖国语言。牢记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之门的钥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坚定的爱国信念和不屈异族统治的意志;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书写“法兰西万岁”大字的动作描写则是韩麦尔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最强呐喊!至此强烈的“亡国痛、民族恨、爱国情”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拓展延伸,潜移默化

探索和塑造开放、创新、人文的高效课堂拓展延伸德育。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珍爱和平 反对战争》单元教学中,可结合历史科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为主题,结合实际,向学生推荐抗战历史、抗战名著书目和影视剧,组织学生开展开学第一课、读书征文、诗文朗诵、演讲比赛、爱国歌曲大合唱、校训朗读、集体宣誓、主题班队会、参观抗战纪念馆、向烈士敬献花篮、主题升旗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人格、励志、体验、创新、实践等主题拓展延伸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情感价值、理想道德、做人做事、教育理念等主题立德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潜移默化育人功能,大力提升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崇高品质和道德情操。

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人格、心理和道德成长特点,运用名言警句、名著和名人事迹拓展迁移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民族气节令人荡气回肠!陆游的“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不惧生死令人视死如归!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雄心壮志令人正气凛然!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宏伟誓言令人激情澎湃!

展望未来新课改之路,让我们将德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生。以开放的视野把握新课堂人本、生本、学本的教育理念,师生共同研讨和探索开放、创新、人文的高效课堂,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多位一体的德育格局。

【作者简介】罗 云,男,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教学研究室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渗透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