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双师教学模式中第二课堂教师深化利用第一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2016-05-11韦荪飞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

韦荪飞

【摘 要】阐述在双师教学模式中第二课堂教师如何深化利用第一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打破传统教学思维,配合第一课堂老师优化教学方案;以第一课堂老师教学为中心,调整教学方法。

【关键词】双师教学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80-03

笔者所在学校与人大附中合作,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把人大附中课堂教学录像通过网络传输至本班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笔者作为第二课堂教师与第一课堂数学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工作。结合一段时间来的实践应用经验,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展示、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以配合双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第一课堂老师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提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双师教学模式应用中发现,第一课堂教师和第二课堂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往往存在难以较好配合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由于教学情景差异以及教学方法差异所造成的。作为第二课堂教师,笔者以配合第一课堂教师教学工作为基础,探究如何通过教学创新来更好地利用第一课堂老师来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通过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案例分析,主要探索出以下几点利用第一课堂老师行之有效的提问策略。

一、打破传统教学思维,配合第一课堂老师优化教学方案

(一)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增强问题关联性

第一课堂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所进行的互动,事实上是一种单向的互动,第一课堂老师并不能够及时掌握班级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反馈,这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作为第二课堂老师,笔者为了提高提问有效性,将所提出的问题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融合,以此来提高问题的关联性,从而使得问题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数和负数的教学,第一课堂老师分别从温度和海拔方面讲解了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些学生对以海拔来讲解正负数的概念感到不好理解,因而觉得这个比喻不形象。在这里,笔者结合第一课堂老师所提出的案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换用另一种方式来作注解,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联系。

笔者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不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海拔是负数,那么请你们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见过深井?如果一个地方像一个巨大的深井,这个巨大的井低于海平面,那么它底部的海拔是不是负数呢?”通过这种提问,学生对海拔负数的描述就形象起来了,对负数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也用到了负数,比如某同学在银行存了100元,那么他的账户上就会显示100,如果取出了100元,那么账户上就会显示-100,这种正负所表达的含义分别是存入和支出。还有什么其他的例子吗?”笔者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将第一课堂老师提出的案例结合学生的生实际生活,进一步形象化,将它与学生可能碰到的事例进行融合,从而提高问题关联性。

(二)创新提问形式,同第一课堂老师配合并相互补充

在《有理数加减法》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第一课堂教师根据课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一辆汽车首先向东开了100米,然后向西开了200米,那么这辆车的总运动结果是怎样的?我们以向东方向为正,向西方向为负”。学生回答如下:

100+(-200)=-100米

这辆车总的运动结果是-100米,也就是向西运动了100米。在学生回答完第一课堂老师提出的问题后,笔者作为第二课堂老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同学们,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两个基本步骤,首先是要确定符号,然后再用绝对值的加减法来计算。事实上,这种运算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某同学的妈妈给了他10元钱让他去买一袋盐,他花了2元,那么计算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同学回答:“首先确定运算的符号,把他妈妈给他的10元钱算作收入,为正号,把买盐花去的2元钱算作支出,为负号,因而计算过程便是:10+(-2)=8元,最终该同学还剩下8元钱。”笔者利用第一课堂老师的提问和案例进行相应的补充,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能够对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着更加形象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分数的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有理数加减法运算方式。

(三)取长补短,积极学习第一课堂老师的提问技巧

双师教学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促进第二课堂老师学习第一课堂老师的提问技巧和教学方法,笔者对教学中第一课堂老师的教学技巧进行了记录和总结,认为可以取长补短,利用第一课堂老师的提问技巧来提高提问有效性。例如在班级教学中,第一课堂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往往并不首先对学生进行提示,也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整式的加减》章节教学中,第一课堂老师首先给出一个式子:3x+7x2+10-6x,分别讲解了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的相关知识,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运用我刚才讲到的相关知识对这个整式进行合并。”在没有进行提示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怎么下手,但是由此也激发了很多学生的思考兴趣。一些学生所作出的解答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得到提高了。通过学习这种提问技巧,笔者在其他教学部分也进行了应用,不再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示范,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是讲解基础性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自行去解决问题。同时,在其他技巧方面,笔者也借鉴了很多第一课堂老师的优点,如在提问过程中首先进行铺垫,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四)设置学习小组,开展小组间提问竞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把班上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营造出一种小组间的竞争学习气氛,那么就能够更好地提高提问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第一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后,笔者让班上的各个学习小组分别展开讨论,然后由各组派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回答问题。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第一课堂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方法,那么我现在想问同学们,在一元一次方程中我们设置了未知数 x,设置这个未知数 x 有什么作用呢?是不是为了方便我们的运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一些需要设置未知数 x 的案例呢?”

第一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后,笔者组织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学生举出生活中需要设置未知数 x 的案例。当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分别派出代表在班上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我认为之所以设置未知数 x 是为了便于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很多相关的案例,例如我三天一共做了80道练习题,今天做的数学题是昨天的2倍,而昨天做的是前天的3倍,那么我前天做了多少道练习题呢?这就可以设置前天做的练习题数量为 x,计算公式为:x+3x+6x=80,最终算出前天做的练习题为8道。”在该小组回答完后,其他小组继续回答,并且从其他角度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第一课堂老师教学为中心,调整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融入第一课堂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全新的双师教学模式,增强第一课堂老师班级教学的代入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情景教学法,针对教学内容和第一课堂老师的教学特点进行情景创设。例如在《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节教学中,笔者首先在课堂上布置了相应的教学道具,如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和教学道具等,让学生对物体图形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照片,初步讲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一些几何图形的基本特点。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对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这些几何图形又分别对应了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呢?如果我们把一些几何图形进行旋转,不同的旋转方式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呢?可能同学们对于这些结合图形的具体特点和对应立体图形情况还缺乏足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课堂老师的讲解。”提出问题后,连接第一课堂,由第一课堂老师通过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几何图形方面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为第二课堂老师主要是配合第一课堂老师的工作,在第一课堂老师讲解完成后,继续进行情景创设,利用一些道具和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展开更加丰富的联想,举出生活中一些相关的案例。

(二)调动气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提高提问有效性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第一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无法和学生进行较好的互动,难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这就需要第二课堂老师辅助。笔者配合第一课堂老师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调动课堂气氛,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堂铺垫,或者在第一课堂教师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能够活跃气氛的语言等,让课堂气氛保持在一个活跃的状态下。例如在第一课堂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观看第一课堂老师的教学视频,在重点内容讲解开始前,笔者对学生说道:“同学们看一下,今天第一课堂老师穿的衣服真好看,你们说是不是啊?”学生哈哈大笑,回答:“是。”笔者继续说:“下面是重点内容,我们一起认真听好不好?”学生回答:“好。”通过这种简单的语言穿插,能够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引导学生去认真听讲接下来第一课堂老师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

(三)设置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效性,笔者还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提问有效性。当第一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后,笔者根据第一课堂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对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并不直接进行引导和提示,而只是回答一些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角》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第一课堂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钟表8点30分的时候,时针和分针之间构成的角是多少度?”笔者根据第一课堂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丰富和补充,给学生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周末回家后仔细观察钟表,下一节课的时候告诉我,9点钟、10点钟、6点钟、12点30分,钟表时针和分针之间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在布置完任务后,由学生自行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索,运用学到的角度计算公式和量角器等来解决问题。

双师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探索深化利用第一课堂老师的提问内容,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提高问题关联性、同第一课堂老师进行问题补充、学习第一课堂老师提问技巧、设置学习小组等方法。并且通过情境创设、调动课堂气氛、设置任务等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来。

【参考文献】

[1]王保平.师范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

[2]魏泽.论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素养构成与成长路径[J].教育评论,2014(10)

[3]万佳选,郑小波.师专学校“双师型”教师与小学“双师型”教师对口培养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3)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保护母亲河
走进黑暗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对学生养成的促进作用分析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开设的必要性、有效性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