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角度看语内语用失误

2016-05-10严伟华

戏剧之家 2016年7期

【摘 要】语言交际以认知为基础,语用失误的原因可以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认知世界理论和突显理论对两种语内语用失误,即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进行了解释。分析表明交际者突显ICM的不同侧面,没有合理调整背景知识都可能造成无意识的语内语用失误。

【关键词】语内语用失误;认知世界;ICM;突显;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86-03

国内学者在谈到语用失误时,总是与跨文化交际联系起来,似乎语用失误只发生在外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中。其实广义的跨交际包括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或风俗习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会产生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有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和母语文化交际中的失误的区别”(钱冠连,1997:224),或称为语际语用失误(inter-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和语内语用失误(intra-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笔者收集到的国内文献资料中,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语内语用失误。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语用失误。而一般所谈论的语用失误主要是从说话者角度而言的无意识语用失误,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语内语用失误中的无意识语用失误,和刻意曲解区分开来。由于语用失误是语用者违反了会话原则所产生的结果,具体是违反了人际规范,或忽略了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的具体场合。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为语言现象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认知世界理论和突显理论来解释语用失误。

一、认知世界理论和突显理论

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连贯主要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的,必须从认知角度来分析。王寅(2005)指出“认知世界”是人们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处理形成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内化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中,它们既可是人们早已获得的共享知识或规约,也可是在当下语言交际语境中刚建立起来的知识或信息。认知世界知识按普遍性、代表性和理想化的程度可分为ICM和背景知识(王寅2005: 263)。

(一)ICM和背景知识

Lakoff于1987年提出可用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来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的观点。ICM,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一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抽象出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和信息,是已存储于人类大脑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常规性的认知模式,其中还包括语言规则等(王寅2005: 263)。ICM与框架(Frame)、图式(Schema)、脚本(Script)等概念有类似之处,但包含比它们更为丰富的内容。

ICM一般可用来分析和解释带有普遍性、规约性的现象;而背景知识则指具体的细节性知识,常常包括一些特定的信息,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典型性,会因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各种因素而异。这些信息可能是交际双方共享的,也可能只是在当前交流中刚获知的,它们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经常变化,并可不断充实、加强、调整甚至改变会话双方的背景知识和当下的交际情景,这可用来解释带有特殊的、多变的具体现象(王寅2005: 264)。因此,ICM和背景知识对于人类交流中不断出现的话语和场景的识解和分析有很好的解释力。

ICM是在人们与外界事物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体互动作用和认知加工形成的。话语交际的顺畅性或交际失误也主要是依赖于人们对具体语境的感知和识解,也必须从认知的视角来加以分析和研究。人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会有差异,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也会不同,因此背景知识和ICM就不会完全一致,假如说话人语句信息对其含义交待不清,就有可能引起听话人误解,造成语用失误。

(二)突显理论

认知语法的代表人物Langacker指出意象对于描写或分析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是极其重要的。后来Langacker放弃意象,改用Contrual(识解)取而代之。Langacker (2000:5)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具体描写“识解”: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突显。

认知语言学中,常常把突显(Salience, Prominence)作为划分词类、分析句法的主要依据之一。突显的参与者,特别是施事者,则成为分句的主语。Langacker曾强调,每一种识解都会把一个侧面加在一个基体之上,这与认知主体的角度、主观因素紧密相连。认知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或思考同一情景或事件就可产生不同的认知识解过程和结果,出现不同的话语表达,其实也就突显了同一情景的不同侧面,进而产生不同的含义。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不同人可能突显某一概念或话题不同的侧面,从而使表达出现偏差,造成语用失误。

二、认知世界理论和突显理论对语用失误的解释

认知世界是内化于人们心智中的各种知识,一段话语所提供的信息能在语用者的心智中形成统一的认知世界,交际者就可认为此话有连贯性,交谈也能顺利进行。认知世界从根本上说源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人们在认识或感知客观世界时,客观世界的人物和事件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记就是心理表征,这种印记的体现方式之一为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的图象即意象,并且客观事物与此图象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由于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依存、紧密相关的。基于这一事实,通过人们的认知加工形成并掌握事物和事件间的规律性,建构了很多认知模式(CM), 从而可进一步构造出ICM。客观事物和ICM经常保持一致性或相似性,例如,四边形在人脑中的图象是四条直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这是所有正常人能感知并共享的基本意象,这种基本图象被称为意象的“相关范围即基体”。但因为人们背景知识或经验不同,会从不同的角度认知客观事物,所以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人的大脑中的ICM会有差别,这种差异是意象的突显部分,如四边形在小王的头脑里可能是正方形,而在小李的头脑里可能指的是长方形。

(一)从认知世界和突显角度解读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失误有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 pragmatic failure)之分,但是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可分析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人措辞不当,或使用了歧义词语,使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范围而导致的;第二层面的语用语言失误则指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言外之力”,或说话人话语中的“言外之力”没有表达清楚。这两个语用语言层面的失误都与语言本身有关(何自然1988:228)。

1.第一层面语用语言失误的例子

例[1](A第一次到男友B家去,买些礼品送给长辈)

B父:你来了,买啥东西呀。

A:(紧张)买了一箱牛奶,一箱啤酒,一箱火腿肠。

B:哎,说你买什么东西,破费了,没问你具体买什么。

A:我以为是,啊,不好意思。

对话中B父说“买啥东西呀”实际是一种客套话,意思是破费了。而A第一次见到男友的家人,感到紧张,以为问她买了什么东西,所以直接回答了B父的话,造成语用失误。B父用简单的寒暄来表示客气,而“啥”具有问句的含义,A误解了B父亲的话语含义。B父亲在客套时无意中采用了含歧义的句子结构,此句激起了A相关的认知微观世界:B父在问她问题。B父亲与A有着不同的背景,而A又紧张,在具体环境下对这句话的识解也不同,我们来看两人对此句不同的突显:

B父:买啥东西呀(客套话)

A:买啥东西呀?(啥引导一个问句)

虽然A和B父关于寒暄或询问的ICM基本相同,但语句信息交代不清楚,具体的背景知识不同,二人对同一话语识解的突显就不同,A激活问题的ICM,而产生语用失误。

2.第二层面语用语言失误的例子

例[2](小王正在校园网上查询自己借阅的图书是否有超期的情况,隔壁小李来串门。)

小李:你在查书啊?输入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吗?(A1)

小王:嗯,我输入的图书证号。(B1)

小李:噢,我忘了自己有没有要过期的书要还。(A2)

小王:噢!(B2)

(小王忙着记下自己马上要还的书目,随后立即关了电脑。此时小李正和别人说话,当小李转过来看小王时,说)

小李:啊?你把电脑关了哦?(A3)

小王:啊?你要查吗?(B3)

在这段对话中,小王以为小李只是“陈述”自己不清楚是否有图书要还的情况,但实际上小李想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请求”,意思是“请你帮我查一下吧”。显然,如果小王正确理解小李的用意,他应该主动帮小李查询过期书目,但可惜小王误解了小李的“言外之力”。当例中提到“图书查询”,则可激活一个关于图书查询的ICM:

(a) 图书查询,意味着可能有快过期的书要还。

(b) 根据经验或常识,需要有人来上网查询。

而在这个具体场景中,还需要具体的背景知识或信息来理解小李的话(A2):

(a)在这个具体情景中,可能小李想要查询图书。

(b)而小王正好在上网查询图书。

(c)根据常识可推断小李希望小王帮他查阅图书。

但语义理解与人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背景、主观因素不可分离,认知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识解或思考同一情景或事件就可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出现不同的话语表达,它们也就突显了同一情景的不同侧面。小李说话时突显了话语隐含的请求意义,并认为小王会领会其含义。而小王对小李话语的识解只突显此句的字面意义,忽视了隐含意义,对语境把握不当而导致语用失误。

(二)从认知世界和突显角度解读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言语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207)。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要使用外语得当就必须熟悉有关文化,因此我们在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社交语用失误不仅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国家讲同一母语的人们,由于地域、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信仰等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本民族者在进行交际时也会产生语用失误。比如:

例[3]A(北方人):你吃饭了吗?

B(南方人):我已经几天没吃饭了!

A:啊?你不饿哦?

上面对话中的语用失误很明显是由双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我们来具体分析两者对“饭”的不同识解。一提到“饭”,则可激活一个关于饭的ICM:

(a)煮熟的谷类食物,多指米饭。

(b)又泛指为了满足饥饿或食欲,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吃进的一份食物。如:早饭;中饭;一天三顿饭。

(c)根据常识,人需要吃饭来维持生活。

因为ICM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不断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拓展,可不断从背景知识中选择出典型范例,在某领域中常见的、突显的、具有普遍性的背景知识就可能不断形成相对稳定的CM,内化储存于人类的认知世界中,具有一定的内在固定性和稳定性。北方人的ICM相对突显饭的泛指意义,而南方人心中突显其作为“米饭”的含义。而在这个具体情景中,双方不同的背景知识导致了语用失误。如果B想到A作为北方人对饭的理解,B就可能会推理出如下的背景知识:

(a)在这个具体情景中可能A是问自己吃米饭没有。

(b)而A是北方人,根据常理可推断出A问自己是否吃了食物。

(c)这样B就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回答。

然而交谈双方固有的ICM突显“饭”的不同意项,会话中两人未能合理选择或修改背景知识或认知模型,而产生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还表现在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对熟人和在西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使用了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对陌生人使用了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何自然1988:237)。比如两个第一次见面的同学有如下对话:

例[4]A:你叫什么名字?

B:侯莉。

A:哦?狐狸?狐狸精!

(B很生气,不回答。)

A和B是第一次见面,一般“交朋友”会激起关于建立友谊的ICM:彼此问姓名,简单介绍。而在这段对话中,A头脑里突显了朋友间调侃、随和的关系,而B观念中突显朋友间相互尊重的一面。两人在“第一次见面应不应该开玩笑”这个背景知识上存有分歧。A性格较活泼,爱开玩笑,她忽略了第一次见面时,两人还很陌生的现状,而B较为内向,双方都未能修改、调整自己的背景知识,以致产生语用失误。

三、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认知世界理论和突显理论对两种语内语用失误,即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进行了解释。上述分析表明:无意识的语内语用失误通常是交际者突显ICM的不同侧面,没有合理调整背景知识的结果。认知理论对语用失误的阐释也说明了语言交际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人们在进行交谈时,应结合固有的ICM,合理增加或修改背景知识,以使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angacker, R.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0.

[3]Thomas,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7]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印刷厂,2004.

[8]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9]张国.语用失误与顺应理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4(4).

作者简介:

严伟华(198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河南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