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川上洞村“还盘王愿”仪式中的乐舞文化探究

2016-05-10郭冉

戏剧之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探究

郭冉

【摘 要】“还盘王愿”仪式是富川瑶寨里代代相传的传统祭祀活动,其过程繁琐并蕴含深厚的信仰崇拜及乐舞文化。本文以富川葛坡镇上洞村源头庙举行的还盘王愿仪式为例,初步探究当地还盘王愿民间仪式中的乐舞,并在阐发真实仪式过程的基础上探究音乐与仪式的内在神圣统一性。

【关键词】上洞村;还盘王愿仪式;乐舞文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43-02

“还盘王愿”仪式包含了许多自然文化符号及图腾崇拜元素,将“祭”“乐”“舞”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独特多态的集体歌舞祭祀仪式。笔者于2015年11月27日进入上洞村,对“还盘王愿”仪式中的乐舞文化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祭祀奏乐

上洞村的祭祀奏乐班是由本村76岁高龄的民间艺人盘承瑞老先生(1941年生)和他的徒弟组成的,他从1965年便开始无谱自学芦笙长鼓,整个奏乐班由二胡、唢呐、芦笙、长鼓、板鼓、铜锣组成。

(一)反一枝花。在第一祭欢快开场中演奏反一枝花,即直接演奏整首乐曲的第三段,再倒着演奏第二段和第一段。演奏由慢起渐快进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在炽烈而欢腾的氛围下开始了整个“还盘王愿”祭祀仪式。

(二)八板桥。在第一祭的结束时表演,引子旋律开阔悠扬,表现了上洞瑶民热情朴实的性格特征。乐曲长音部分有小鼓碎打伴奏,欢快的十六分音排列成上下装饰音,以雨滴在桥板上快速滴答声作为素材,使唢呐和二胡完美配合,显得别有情趣,为仪式的严肃神圣带来一丝放松惬意。

(三)路上调。奏于第二祭开天门前和五祭送兵时,曲调欢快多变,行腔的时候音域较宽,音乐性也较强。节奏多出现附点,无过多拖腔,在乐音的悲伤中带着一丝歌颂气氛。

(四)水落英。在第三祭快结束时演奏,婉转的曲调殷切地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心愿、对传说的世外桃源千家峒的赞颂与向往以及希望通过祭祀得到盘王保佑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念。

(五)喇咧香。它是一种随性山歌,在瑶民农忙休息时演唱,采取抒情、达意、浪漫的手法,以随意性的表达来展现歌者欢快欣喜的心情。仪式中为了用歌声表达对盘王的敬意,并不间断活跃仪式现场,奏乐班会在奏乐中穿插些歌唱曲,烘托整场仪式的气氛。

二、祭祀师公舞

“师公舞”在长期的流传过程和文化的不断交融中,逐步演变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舞蹈文化。富川瑶族的师公舞文化发展得比较完善,有多种严谨设定的步伐以及规定使用的时间及场合,

(一)启香舞。诵词过后表演,师公以此舞来向神汇报开坛起事的情况,并取悦神灵使其能落于庙中,师公拿起燃好的三柱香顺时针朝四方各拜了一拜,开始在奏乐班的锣鼓声中用脚踩鼓点,右膝盖弯曲、左膝盖直立,不断地调整节奏,使奏乐班的歌变得规律方整,随后右手平举朝板顺时针走一圈后,再逆时针自转一圈,后退三步执香三拜,将香交给香公上于主祭台盘王像前,随后师公举香面朝天地、背朝神坛,跪下念经一段,并将香敬献给盘王两侧神的香炉内。

(二)法铃舞。师公“法铃”作为法器几乎每一祭都会出现,因其神秘悦耳的声音能将民意传达给神灵,因此在念词诵经时,师公会穿插几个舞步。一般为师公一人跳,在开天门时诏禾师、还愿师、赏兵师都会跟随主祭师一起跳,在多人表演时,主祭师左持法铃,右执经书,或朝板跳前后左右地三踱步,除了主祭师之外,剩下的师公多是围圈起舞,并用十字交叉的舞步互换各自的位置,多是无伴奏舞蹈,只根据法铃晃动的节奏来统一步伐,身体较为随意,口中念念有词或声声歌唱,以一种自歌自舞的形式展现瑶族民间节奏型舞蹈的特色。

(三)神剑舞。主祭师横执神剑托于头顶之上,直立面对神像拜两拜,右手执剑用剑尖分别指向四方,神剑上的铁圈会随着舞蹈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师公边双腿蹦跳,边挥舞神剑,翻身将神剑举于头顶指向天画三个圈,毕后端一碗米酒口含喷于剑上,散于庙内每个角落,以将通神之灵气浸染洁净澄澈的庙宇,迎接神的到来。

(四)横竖七星舞。七星师公舞步本就带有拜神之意,有着七星之祥瑞象征之意,师公在跳时就是如同把每一颗星都点亮,使得祥瑞将于庙内,神意传达于村内,七星一定要全部点亮,少一颗必会有大灾,竖七星步在走过南天门时跳,而横七星步则是已经走到盘王面前跳,主祭师双手徒手甩小臂,横七星步以横走形式边歌边舞(竖七星步以竖走),结尾处用右脚在身体右侧点三点,接着逆时针转一圈,左脚在身体左侧点四星再顺时针转一圈,依次重复三遍,方能使整个还愿的村落得兴、得旺、得平安。

三、芦笙长鼓舞队

芦笙长鼓舞情节生动,姿态刚健粗犷,贯彻于整个“还盘王愿”仪式的始终,展现了当地浓厚的平地瑶风格韵律及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是富川平地瑶的艺术珍宝。上洞村芦笙长鼓舞队由盘淑艳阿姨为队长的六人组成,三人持鼓三人持笙。傍晚农忙空闲之后,舞蹈队员便会聚在盘阿姨家门的院子里学跳长鼓舞、吹芦笙。每个人都表现出于对长鼓舞执著的热爱,在这样的决心与信念下芦笙长鼓队从2008年组建至今,参加了几十场演出和祭祀活动,并得到了无数好评。

(一)“作揖鼓”。舞在乐神之初和乐神结束时,六人先并排虔诚立于神坛之前,双手托鼓和芦笙平行举过头顶,对着神灵拜三拜,而后三笙在前三鼓在后排两排,动作一致地背部躬起弯腰向前倾,膝盖弯曲向后坐蹲,双腿在交叉中点地,躬背曲膝,前倾后蹲,有节奏地左右在上下鞠躬拜神中吹打芦笙和鼓,表达对盘祖的崇敬。

(二)“圆拜鼓”。跳在作揖之后,六人在神坛前围成一圈,面朝中心做全蹲与半蹲交替,并在蹲下去的同时一只脚向旁边跨一大步,另一只脚随之在下一次蹲下时交叉于跨步的脚前,两脚相叠时击鼓者双手向自己的左右侧分别托举一下长鼓,表现了瑶族人民长期攀山越岭劳作后收获时人们聚集庆祝的场景,展现了瑶人质朴勤劳的形象。

(三)“转花鼓”。一般在整个舞蹈中会重复两遍,在圆拜鼓之后,依然六人围圈,主要以蹲弹舞步为主,几人舞姿拼凑呈花瓣状形态,左右扭动腰并将长鼓做插于腰间状,六人齐向中心揣脚,口中唱着号子并侧身拧动,接着绕斜身踏步围圈逆时针跳转,这样揣踏转花的舞步再现了瑶族劳作收割农作时欢庆场面。舞者在表演中要身体灵活、配合默契,遵从“笙前鼓后”的原则,使手臂挥舞及脚下弹跳自如轻快。

(四)“扫步鼓”。扫步鼓是穿插于整个鼓舞之中的,队形为两竖排左芦笙右长鼓,舞蹈时中双臂平肩,将两只手抱圆持长鼓和芦笙,脚步下做画圈扫腿动作,每条腿连着两次,舞姿配上蹲踏点地和优美的拧转,使六人整齐划一的舞姿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整套舞蹈动作显得美观大方,让人观舞时精神振作,身心随舞姿荡漾。扫步鼓在表演时脚步随鼓点来点,生动夸张地体现了瑶民纯朴直接的审美意识。

(五)“弓步鼓”。此鼓打在整套舞蹈快结束的时候,舞蹈时不断勾脚原地踏步,腿在内外两侧弹跳弯曲,做迅速弓步并收回,脚在鼓声重拍下用力顿地,使身体重心下沉,随着鼓点舞步轻盈婉转,表现了瑶族人民在舞蹈中上下勾脚登山并迈步下山的舞姿动作,体现了瑶族人民粗犷敦厚的性格和善将生活融于舞蹈的聪慧。

(六)“换手鼓”。打在整套舞蹈的最后,六人芦笙和长鼓交叉站成一排,吹芦笙者原地屈膝点地将芦笙依然按节奏吹旋律,而长鼓舞者则双臂平肩,将两只手抱圆托起长鼓,手鼓在舞者手中两手交替转动画圆圈,腰部持平不要晃动,脚踩小碎步,按节奏点地,当芦笙吹奏结束时便收起长鼓端于胸前,六人排列整齐面朝神坛三拜,表现出乡村生活人民自娱自乐的乐观精神和瑶民勇于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李永霞.傩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12,(04):86-89.

[3]龙文波.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2009,(04):150-153.

作者简介:

郭 冉(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探究
开放探究,创新应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对公路运输的探究
“推”法探究
梳理探究 三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