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采苹绘画语言研究

2016-05-09刘继斌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重彩画绘画

摘  要:蒋采苹在绘画中重视形式之外的神韵,不光是一个表现技巧的问题,也跟人的内在心灵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她在绘画中注重宏观把握、突出个性,对比、同一与对称,反复与重复,节奏与韵律、均衡等基本规律,体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规律,表现工笔重彩画写实和写意兼具的绘画特点,使作品更具有学术内涵及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蒋采苹;重彩画;绘画

作者简介:刘继斌,男,汉族,1990年6月出生,山东济南人,现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为2013级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画人物。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

在中国绘画中,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的变革与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新画种。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一股以融合中西创新国画的潮流,并产生了一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富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大师,蒋采苹作为重彩画的研究者,她在白云母的使用、高温结晶颜料的制作、画材技法的习和研究、重彩画的教学思想等方面对中国画坛产生巨大影响。

蒋采苹的创作原则是:以创作带动激发画材的学习;时代性、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天人合一”的理念。“生宣特点的皮纸上进行重彩画创作,使重彩画即具有中国画的笔墨的灵动又具有矿物质燃料的厚重美感。其绘画特点为颜料是以天然矿物质颜料、高温结晶燃料等材料为主的加上丙烯和优质水彩为色彩媒介。天然矿物质颜料和高温结晶燃料有粗细颗粒的差别、色相饱和丰富,极具材料美感。”[1]这些技法都是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艺术家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使重彩画的技法超越了传统工笔画,也是对传统工笔画的表现技巧给一新的阐释。表现手法多样,可以勾勒、涂染、拓印、喷洒、贴箔、厚涂、拼贴、肌理等多种手段。

历史学家余英时说:“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能片刻离开传统的存在,所谓全面反传统的革命最后必然流于以传统中的负面成分摧毁传统的主流,其结果便是坏传统代替好传统。”蒋采苹的绘画正是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的基础上,拓宽创作的内容和题材,研究现在艺术的形式美,广泛地吸收了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点。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日本画的影响、创作、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道:“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全,应会感神,神超理得。”[2]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3]蒋采苹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深入生活,通过大量的速写和写生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她笔下的人除黄遵宪、秋瑾、孙中山外,大部分为女性尤其少数民族女性形象,这不排除所有画家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倾倒,对其服饰的丰满性的迷恋因素,但在蒋采苹的人物中,通过那明亮的眸子里照见着他们内心世界的明丽,就像蒋采苹自己的眼神里闪现的对真、善、美的渴求。《戴银冠的苗女》则是她为打造精品,她多次远走云南,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细腻的观察少数民族的装饰、形象,和他们促膝谈心,交朋友。因此,她的工笔人物画不同于单纯强调装饰性的画,装饰性和绘画性并重。“该作品突现着那银冠的文化象征意味,作品对称格局和纯化的色调不仅显示了画家对中国重彩人物画技法、材料的新突破,也昭示出寓意性和现代感的追求,这在她的花卉作品中有着更充分的体现。”[4]

明代的“王延相等强调意在象外,不要直露无余味,其象来自生活, 但又不是照摹形貌,而要虚构。”[5]齐白石也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6] 蒋采苹的一幅《筛月》以其独特的诗思、纯化的色调引起了不知多少观众的共鸣,然而在画家自己心中唤起的则是与年龄渐老的同构性联想,是那苍老的美隐寓的另一种生命的辉煌。从此,这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情思,又在一系列老芭蕉或新老芭蕉对照的画面上溢出,她也在以物比兴、物我两忘的传统文化层面上展开了那潜在的花鸟画思维的才智,而且又将丰富的造型提炼为抽象性的结构和语汇,将丰富的色彩概括为纯化的色调一黄调如金,自调如银,红得热火,蓝得深湛,把情感的倾向性通过色彩独有的视觉感应突现出来,为重彩花鸟画的现代性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回答。在创作中她从工笔重彩画的赏心悦目的视角特征出发。通过形象的外在美来表现人物的内涵,为突出人物的形象。在画面上,她一般不做复杂的场景安排,主要通过虚实结合的处理来表达一定的深度,形成新的意境.由于对生活的研究和理解,是她在创作中游刃有余。她的作品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而是通过自己的艺术视角、精心选择、恰当的剪裁、巧妙加工。她用新的审美意识、新颖的创意、合理的构图、娴熟的技巧、用材的巧妙,使画面出现丰富的世界效果,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黑格尔所说: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光辉的一生》三联画,“表现手法上她以朱砂色为背景,蛤粉提白鸽,用水粉浓缩的深黑色画长旗袍。总之,通过强烈的对比、巧妙的构思、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宋庆龄秀丽大方的英武之气和内心充满革命的向往。”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对某个现实的场面和片断的重点刻画,似乎想通过一种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个人主观意识中对人性和人格的尊重,但这种表达是不明确的、隐晦的、模糊的把观众的注意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艺术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蒋采苹所走的工艺美术的道路是稳健的。她不慕浮荣,不趋时习,既博览古今中外的美术史论,又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力。她以自己独特地思想观点,使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和现代审美,中国重彩画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向它的新阶段,而她的作品是发自内心,发自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画些大画或稀有题材就能实现的。从本国、本民族自己悠久的绘画传统中去寻找最有可能发展为现代精神的、最优秀的艺术来发扬光大,并将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蒋采苹.名家重彩技法大家画案必备[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2]宋丰光.中国人物画[M].济南:山东黄河出版社,1999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蒋采苹官网网站.环球收藏网.2012

[5]王世德.美学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6

[6]周积寅 史金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M].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8

猜你喜欢

重彩画绘画
水墨重彩画小品创作课教案
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艺术大学重彩画教学比较研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中国工笔重彩画探源与思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少儿重彩画
我的重彩画教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