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华买胭脂故事流变研究

2016-05-09赵立秋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流变

摘 要:郭华买胭脂的故事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其本事为《幽冥录》中的“买粉儿”故事,经过历代改编,出现了《郭华买脂慕粉郎》、《王月英月夜留鞋记》、《胭脂记》等同题材而不同体裁的作品,本文试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所作的胭脂故事,探索创作主旨及改编意图。

关键词:胭脂记;流变;比刊

作者简介:赵立秋(1990-),女,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

按照时间顺序,最早的胭脂故事是《幽冥录》中所载的文言小说《买粉儿》,故事情节简单,仅277字。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中载有传奇小说《郭华买脂慕粉郎》,也仅266字。而后衍化为戏曲,南戏《王月英月下留鞋》原本已佚,仅《九宫正始》录有佚曲五支,或题《郭华》,或题《留鞋记》,皆注曰“元传奇”。元代《全元曲》第九卷中编入《王月英月夜留鞋记》,采取四折一楔子格局。明代改编为《胭脂记》,存明万历间金陵文林阁刻本,题《新刻全像胭脂记》,未署名撰者,《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此影印,《远山堂曲品》“杂调”著录此本,称其为童养中所作,全剧二卷四十一出。另有零散明清戏文提名为《留鞋记》、《郭华》、《胭脂记》等散落于明清《乐府著华》、《群音类选》等中。

一、故事类型的转变

在《买粉儿》与《郭华买脂慕粉郎》中是简单的爱情剧,由胡粉,即胭脂作为线索写出富男与卖粉女的爱情故事。到后来的元杂剧,则所被归类为公案剧,其中文曲星包文拯所占戏份很重,主要出现在第三、四两折中,也是决定故事结局的重要人物。至明传奇,则延伸至社会生活剧,其中不仅是郭华与王月英的爱情故事,还反映了社会现状,农民起义等内容,使得明传奇不再是单一的属于某一种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的混合体,该剧以爱情、亲情为线,广泛的反映出社会的多个方面与角度。在改编为戏曲中,都加入了神仙神力以及前世姻缘的内容,增加了说教意味,及为戏剧的登台表演增加了乐趣,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二、故事情节的改编

《买粉儿》中是富家儿以买胡粉为由,感动并亲近了店女,“欢踊,遂死”,店女临尸“抚之”,富家儿死而复生,“遂为夫妇,子孙繁茂。”情节简单明了。至《郭华买脂慕粉郎》中男子为名郭华,是相约于女子家的后花园,郭华去晚了,见女子留下的鞋子,归去后吞鞋而死,后华自复苏,结为夫妇。元杂剧《王月英月夜留鞋记》女旦为名王月英,增加了梅香、王李氏、包拯、和尚、张千等人物,生旦相约于相国寺,相会不成的原因为郭华醉酒,后吞整条手帕而死,包拯判案,真想大白后,“今日个开封府判断明白,合着你夫和妇永远团圆。”《胭脂记》中增加多处故事情节,将四折的元杂剧,铺陈为二卷四十一折的传奇,增加人物并为其命名,生旦初次见面,为女子家后花园,郭华假装迷路,丢失东西,两次返还女子家后花园,对月英一见钟情,并为其善良与才华所吸引。传奇变一条线索为双线结构,增加了郭伯英,即郭华父亲千里寻子的线索,使得故事情节丰盈了许多,也随着这条副线的发展,增加了郭华母亲去世,郭员外济贫救黄勇夫妻,寻子路上遇强人,感化黄勇弃暗投明,山路伏虎等次要情节,使得公案味道淡化,多反映民间的生活状态及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另外改编的故事情节有:

1、郭华的死法,《买粉儿》是“欢踊,遂死”,《郭华买脂慕粉郎》是吞鞋而死,元杂剧中是吞了整条香罗帕,明传奇中是吞了半条香罗帕。其中,除了《买粉儿》中,都交代两人约会并没有成功,保证了王月英的纯洁与女贞,这样为后来两人成婚,以及对于社会上读者及观众的教育有益处。

2、郭华的考试,《买粉儿》中没有写男子赶考,《郭华买脂慕粉郎》写“郭华家富好学,求名不达”,元杂剧中“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更兼仪表不俗,今年春榜动,选场开,奉父母严命,特来上朝应举。自谓状元探手可得,岂知时运不济,榜上无名。屡次束装而回,却又担阁。”都是落榜的结局,明传奇中“自家郭华是也,只为今秋大比,拜别爹娘,前来赴试,谁想科场已罢,大失初心”写的是科考已经结束,没有赶上考试,则为郭华的没中举找了个借口,不是考不上,而是没考,保证了才子的形象,而不是落拓文人。

三、人物形象的变化

1、王月英

王月英是故事的女主角,在戏剧中是旦角,在《买粉儿》及《郭华买脂慕粉郎》中十分感性,“怅然有感,遂相许以私,克以明夕。”虽然对男子没有一见钟情的冲动,但面对男子的“有意相怜”,却有着一种“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的勇气与果敢。“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不幸致此!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在元杂剧中,月英先郭华一步,写情诗,用话语将梅香一步步引导去送信,在楔子中第一次见郭华的时候就被郭华的俊俏所吸引,第一折里,颇为急切的想与郭华结为连理,“拣甚么良辰并吉日。则愿他停眠少睡,早早的成双作对,趁着那梅梢月转画楼西。”“妾身王月英是也。惭愧,今夜上元佳节,那郭秀才在寺中等侯久了,我被社火游人拦当。兀的不有三更时分?梅香,敢怕误了期约也。”第二折与郭华幽会相国寺,见郭华醉酒不醒,梅香频频催促回去,月英一拖再拖要等等看郭华会不会醒,直等到四更天才悻悻离开。这种比男子还大胆,敢于并积极主动的要求掌握自己幸福的女子,在以前的作品中很少见到,似乎违背女子所遵循千年的妇道,其勇气也是值得惊叹的。而到《胭脂记》中,王月英则多了女性的优柔寡断的人格特点,可以说王月英得以和郭华之间有进一步的发展,多是婢女梅香的推波助澜,除了在三十七出思华的前半部分对于没有和郭华幽会成功感到些许失望外,甚至三十七出的后半部分得知郭华已死,都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全剧并没有体现出王月英对于郭华的倾慕有多深,即使前几出的感伤与忧郁,也都不是因为遇见郭华而不得的愁,而只是少女害怕“朱颜去更不回”感时伤春的闲愁,而在包公办案过程中,王月英同样隐瞒其丢鞋的始末。

2、梅香

梅香是到元杂剧中才出现的人物,起初是起到传书递柬等丰满故事情节与衬托王月英人物性格的辅助作用,通过梅香与月英的对话才排演出月英对郭华的爱慕之情,是配角。到了明传奇中,梅香甚至超过了王月英的戏份与作用,无论是在激励小姐与郭秀才见面的两方努力,还是包公办案中交代小姐与秀才的幽会始末,都是梅香的极力推动,就连见到秀才醉卧于相国寺,也是梅香的提醒,才留下了手帕和鞋子。这虽表现出了月英的犹豫与大家闺秀的顾虑,却有顾此失彼之感。

另外,在《胭脂记》中,多有一些小瑕疵,不符合情理,例如郭华父亲在郭华进汴梁赴考时,给他三万贯盘缠,而文中交代,在半载中就已经消耗殆尽,全都买了胭脂,才有了第十四出中的洗胭情节,而后却两年没有回家,也没有书信传回家,导致母亲过世的事都不知道,并且在郭伯英找到郭华后也没有将母亲过世的事情提及,使得前文母病那悲愤的情节显得很空洞。再如,那三万贯用完之后,那两年郭秀才都在汴梁,且只交代其一直住在客栈,却没有交待郭秀才以什么为生,致使故事情节有些不合情理。

每一个设计巧妙的题材都被历代文人所喜爱,经过不断的改编与运用,使得同样的题材游走于各个体裁的作品中,同样类似于郭华买胭脂故事的还有很多,如冯梦龙《古今情史类纂》卷六有《扇肆女》,虽然不是胭脂为意象,却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些题材的变化,才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94.

[2](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徐征,《全元曲》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王欢,《买粉儿》与《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关系论[J],青年文学家,2012(10).

[6]杜贵臣,胡粉与绣鞋——从《买粉儿》、《留鞋记》到《胭脂》与《阿绣》[J],蒲松龄研究,2001(09).

[7]徐宏图,南戏《王月英月下留鞋》遗存考[J],中华戏曲,2005 (01).

[8]朱凌慧,浅谈《胭脂记》的叙事手法[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猜你喜欢

流变
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
论武术的本质与历史流变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流变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不同尺寸的氧化石墨烯液晶性能的研究
走进核心素养:中小学语文课程百年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