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士的诗

2016-05-09王铃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批评复调抒情

摘  要:《望气的人》是柏桦的代表诗作,其中借助望气的意象,呈现了当下与历史、记忆与遗忘、此在与彼岸等对立元素之间的张力,延续了柏桦诗作的怀旧情调与历史情结,丰富了隐士的诗歌内涵。

关键词:历史;新批评;复调;抒情

作者简介:王铃(1991-),女,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2

柏桦从步入文坛就带有鲜明特色——用怀旧的调子写诗。他把自己交给历史,爱好古风古韵,似乎是现代的一个隐士。这首《望气的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基本体现了他的诗作特点。全诗如下:

望气的人行色匆匆

登高眺远

眼中沉沉的暮霭

长出黄金、几何与宫殿

穷巷西风突变

一个英雄正在动身千里之外

望气的人看到了

他激动的草鞋和布衫

更远的山谷浑然

零落的钟声依稀可闻

两个儿童打扫着亭台

望气的人坐对空寂的傍晚

吉祥之云宽大

一个干枯的导师沉默

独自在吐火、炼丹

望气的人看穿了石头里的图案

乡间的日子风调雨顺

菜田一畦,流水一涧

这边青翠未改

望气的人已走上另一座山巅

柏桦把自己交给了历史,他是历史遗留的隐士。诗风从一出道就已定型,未经改变。蕴藉悠远的情调浓郁、怀旧的主题一如既往、诗作一气呵成,语言、意象古典雅致,在历史的主题里仍然贯穿结构、叙述上的张力。

1、古典的意象与语言

柏桦的诗有浑然天成的名士风度,其古风韵味也是柏桦诗人气质的体现。在这首诗中,黄金、几何、宫殿、穷巷、英雄、山谷、亭台、钟声、空寂傍晚、吉祥云、导师、吐火炼丹、菜田、流水、青山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悠远清淡的画面,[1]似乎把我们带入了时隔多年的古代。诗意浓郁、意象古典,想象空间无限。

作为本诗的核心意象——望气,这个动作是神秘、自主、单独的。一场集体的狂欢还不如个人生命的自由自在,这个动作有着超凡脱俗的意味。作者的思绪随着望气人的视线、思想而流动,他的叙述也按此线索展开,作者借望气人的眼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望气人的沉默则体现了其作为历史零余者的权威。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有助于突出历史零余者的超然物外姿态。古今都在历史零余者的叙述里。叙述的展开并没有涉及到历史的重大事件,而是从细节入手,这也是柏桦写古写旧的特点望气的人已不再是一个个体的人,他超越生死、贯穿历史几千年,他是一个符号,是历史零余者的代名词。

柏桦的诗歌语言追求精致,在看似平常的语言里点染出诗情画意,诗画相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恰到好处。这首《望气的人》也是如此,语言的古典雅致与化用古诗词有很大关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些古人的诗句似乎全都化入人间,宛转流荡更见空灵自在。诗人作为第三代诗人,骨子里如此深入地埋植了传统文人的思想、情调和趣味,实在令人吃惊。

2、神性时空与民间时空的结构张力

全诗总共五节,每一节里“望气的人”都作为“神性存在”出现,与每一节里的“民间存在”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相交却相异的两个时空——神性时空与民间时空。在第一节里,望气的人登高远眺,透过沉沉的暮霭,居然能看见黄金与宫殿,神性的力量在他身上首次展现。“朝野”作为民间存在而出现。第二节,望气的人看出一个英雄是要动身去千里之外,看见他激动的草鞋和布衫。我看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英雄、草鞋、布衫莫不是带着“望气的人”的情绪一起动身。英雄作为民间存在而出现。第三节,山谷钟声回响,儿童打扫亭台,“望气的人”无语坐对空寂傍晚,与此情此景混融一体,万物静谧,犹如神的笼罩。儿童作为民间存在而出现。第四节,导师沉默吐火、炼丹,浑然不知人间,独自干枯。可是“望气的人”一眼看穿石头里的图案,“石头”有复义,一是炼丹需要的石头,二是象征导师一心炼丹、与石头无异,“望气的人”乘云而来也浑然不觉。吉祥之云宽大,吉祥之云已属神的座驾。干枯“导师”与炼丹“道士”构成悖论的张力。最后一节,万物归于宁静,首节里的“朝野”这时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田野”,望气的人作为守护神看见这一片青翠未改,安心走上另一座山巅。“田野”作为民间存在出现。在此五节诗里,朝野、英雄、儿童、导师、田野都代表着民间存在,与神性存在——“望气的人”构成两个平行时空,神性时空与民间时空平行开展,两个时空结构充满跳跃的张力。

3、视角的复调

这首诗总共五节,看似简单,可是却有三种视角:诗的人物视角、叙述者视角、作者视角,构成叙述复调的张力。[2]从诗的人物视角来看,“望气的人”的视野从登高眺远看到的宫殿开始,到激动的英雄、万籁俱静的山谷与打扫亭台的儿童,再到沉默炼丹的导师、吉祥之云,最后走入青山绿水间,登上另一座山巅继续登高远眺。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大到小、从老到幼,从英雄到平民、从朝野到田野,从真实到虚幻、从当下到轮回。望气的人的视角穿越一切阻碍,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洞悉一切。从叙述者的视角来看,望气的人只是一个线索,望气的人所代表的是“历史”,不论宫殿几何、穷巷西风突变,不管英雄如何奔赴参与历史、儿童如何随历史成长、导师炼丹企图永久生存于历史,世间菜田流水浑然如昨日,历史终究“青翠未改”。叙述者用“历史”的视角叙述生命的感觉,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历史,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历史。英雄、儿童、导师的历史各不相同,朝野、田野的历史终究会成为历史,望气的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代名词。从作者视角来看,作者的叙述随着“望气的人”而展开,首节望气的人出现时,作者所见是行色匆匆,之后四节,在“望气的人”出现之前,都有意向做铺垫,第二节是穷巷西风,第三节是山谷儿童,第四节是宽大的吉祥之云,最后一节是乡间田野,作者用多方面的视觉画面、用从远到近再到远的角度共同为“望气的人”的出现营造了从动到静、从火热到神秘的氛围。[3] 三重视角构成的复调视角贯穿始终,使全诗充满张力。

4、诗的未完成性

《望气的人》具有圆形结构,呈现未完成性。“望气的人”只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零余者。首节他行色匆匆,开始登高远眺,穷巷西风隐喻世道沧桑,鲜活的儿童被禁锢在山谷里、导师执迷炼丹以至干枯,所有的生命于望气的人而言,只能见证,却只能坐对空寂的傍晚,无法参与历史其中,可尽管目睹一切,仍然要重新开始行色匆匆,走上另一座山巅,开始新的观望,开启另一轮回。“望气的人行色匆匆 登高眺远”到“这边青翠未改 望气的人已走上另一座山巅”构成圆形结构,且结尾“已走上另一座山巅”之后会是什么呢?所见之物又是英雄、儿童与导师吗?未完成性的结尾留给读者开放的想象空间。

5、冷漠抒情姿态

这首《望气的人》写于柏桦而立之年,稳重成熟的他转向闲适、怀旧、豁达的情感书写。凭着对抒情与叙事的平衡,达到了更高的情感节制。在《望气的人》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似乎只是不经意地将各种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抒情姿态。诗人像一个画外人一样,指引着我们在他的宫殿里行走,他没有表情、没有言语,他置身事外一般的冷漠。可是,我们在这冷漠中仍感受到了潜藏于流水诗句下的火热。比如他会看到英雄激动的草鞋和布衫,他会跟着激动吗;他会看到儿童在空寂的空间里打扫,他会希望能释放儿童鲜活的童真吗;他会看到干枯的导师独自炼丹,他会怀疑这是否是一个招摇撞骗的流浪汉吗;他还看到风调雨顺的乡野,他又会在想什么呢。望气的人看着这一切,却只能观望,无法亲身去体会苍生的人生,诗人和望气的人一样,只能远远观望,把感情理智地克制住。最后,望气的人走上另一座山巅,世间于他无异,作者的思绪也是如此,在冷静中抒情,在未知里寄托感情。

柏桦敏感于时间的流变,本诗通过对观察云气而测知人事吉凶的”旁观者“的追踪描写,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一种命定的人生观,用历史的视角描绘了复叙述的生命感觉。诗中由望气的视线把朝廷视野、英雄百姓连到一起;往古来今,人世变幻,但见山谷依然,钟声依旧,青翠未改,真是空劳了望气的人。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柏桦诗歌的汉风之美[J].文学界,2011(02).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毛靖宇.中国当代诗歌回眸之杨黎、李亚伟、柏桦、张枣[J].红豆,2008(09).

猜你喜欢

新批评复调抒情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新批评视域下的诗歌《一颗开花的树》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
细读《粮食》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