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在日、韩、越的传播及反哺现象探究

2016-05-09管洁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吸收传播发展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汉字的发明及传播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广泛传播、极力抵制及不断吸收的过程,本文想通过汉字在日、朝、越的传播及发展,以反哺现象探讨文字与文化的流动性。

关键词:传播;抵制;吸收;发展;反哺

作者简介:管洁(1980-),女,陕西渭南人,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日语专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教育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1

作为世界四大古国的中国在距今8000年前创造了汉字的雏形,并不断地发展、巩固和完善。在古代作为文明传播至日、韩、越等国,对这些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入近代以后,开始出现文字、词语的倒流,这就是“反哺现象”,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文化的“反哺现象”的发生却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力强弱而产生的。

一、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的传播

(一)对日本的传播

据传汉语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却没有流传下来,但是这种说法没有书面的证据支持。虽然早在公元1世纪汉字已传入日本,但是汉字传入后并非意味着汉字已经同时在全日本各地广泛推行认读及使用。据说在日本奈良出土的“方格四神镜”上,工匠所雕刻的十二属相与中国的十二属相排列顺序及有些字形并不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当时的日本人尚未认识到汉字是一种文字【1】。直到公元4世纪,随着日本大和政权的建立,日本进入文字、文化启蒙期,日本人开始学习并使用汉字记录各种事件与邻国进行交往。

(二)对朝鲜的传播

据《尚书大传》卷三:“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不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不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纪来朝。”【2】这大概是说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就封商的忠臣箕子于朝鲜,但不以他为臣。另据【3】《朝鲜历代史略·箕子纪》说:“初,箕子东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诗书礼乐你,医巫、阴阳、卜医、百工、技艺,皆从之而来。既至,言语不通,译而知之。国号朝鲜,都平壤。”战国时期,北方的燕、齐等国于朝鲜半岛也时有往来。公元372年高句丽的小兽林王仿效中国东晋王朝的教育体制,创办了儒学教育机构——太学,讲授《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等儒家经典。

(三)对越南的传播

汉武帝元鼎五年以“平叛”为名,出兵南越,平定后武帝将金越南中北部的交趾、九真、日南和我过广东、广西、海南的部分地区设九郡,直属中央政府管辖。西汉末年,汉字开始传入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言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上至朝廷下至小孩都学习使用汉字。

二、反哺现象的探究

笔者通过查阅1984年出版的《外来语词典》【4】,可以找出在词典中由日语演变而来的外来语大约有800多个,例如:“法律”“纲领”“共鸣”“劳动者”等等。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末期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开放国门后不断地从西方国家引入新鲜的文化,由此应运而生的便是大量“西学”词汇译成日语,此时由于中国也处于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文化的变革期,这些词汇也随之进入中国,丰富了汉语词汇。目前日语演化的汉语词汇大致可以分为意译和音译两类,其中的意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国古代汉语产生,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百姓内(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中的“百姓”;二类是由欧美的词汇产生,如“电话”、“体操”等等。音译的例如“干杯”“欧巴桑”等等。另外随着网络的发达,从日本又流行过来很多新的词汇,例如“萌”、“宅”等等。

此字典中由韩语演变而来的汉语词汇大约有20多个,例如“金达莱”“无穷花”“吏读”等等;而由越南语演变过来的汉语词汇只发现了如“拓刀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词。通过这些外来语我们可以发现,由韩语和越南语演变的汉语词汇目前在我国的使用频率和熟悉度较低,远不如由日语演变的汉语词汇。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产生呢?究其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日本是目前除中国以外依然使用汉字的国家,汉字的同源性对于汉字的相互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打开国门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提高的自己的国力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的发达国家,而这时的中国、朝鲜半岛及越南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或战争中,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逐渐的大量的日语词汇便开始影响周边国家,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播也有“等级之分”,它也像滔滔江水一般由高处流向低处。

三、结束语

中、日、韩、越四国同属亚洲圈,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不断的取长补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周边三国虽然最初只是模仿、借鉴,但是逐渐走向自我发展、自我创作、并且以新的姿态又在影响周边的各个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字和词汇就像泉水一般生生不息且具有流动性,正是因为它具有活力和流动性,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外语的同时,不能只孤立的学习语言,也应时刻关注外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促进外语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秋萍 论汉字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2011.p159.

[2]罗卫东 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及教育概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p122.

[3]董明 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p5-6.

[4]刘正琰 高名凯等 汉语外来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吸收传播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