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用的妙处

2016-05-09孙海英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林觉民张謇杨绛

孙海英

引用就是写文章时,作者有意引用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引用有如下几种:

第一,较为常见的是引用诗句。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美化语言、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例:《引得春风度玉关》中首段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所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作者在文章的标题、首段开头和末尾等部位引用诗词,这些地方嵌入诗词佳句,可以起到领起全篇、增强文章内涵的作用,使语言凝练精辟,更能让读者“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当然若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第二,在作文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可引用人物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

例:《铁血柔情林觉民》的尾段写到“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文中两次引用林觉民临刑前的表白,“革除暴政”“事必败、身必死”突出了其为革命事业敢于牺牲、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属于正面描写,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如此,作者还引用了敌人张鸣岐的感叹,“惜哉”“奇男子”等词句,用凶恶的敌人发自内心之感叹,烘托林觉民的高大形象,使其形象丰满动人;一正一侧,就水到渠成地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

第三,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也可引用他人的评价。

例:《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作者先陈述说,“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这一观点,再引用杨绛先生好友黄裳的话 “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引黄裳之语,再现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很好地印证了作者关于钱氏夫妇是有名的“读书种子”的观点。

第四,除了引用诗文、人物语言之外,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还可引用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趣味故事。

例:《最景仰之人物——张謇》中首句是“张謇一生创造了巨大财富,而他给自己取号叫啬翁。”作者为了突出张謇“啬翁”形象,不仅引用了他常说的一句话,“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须节省”。为了增强说服力,增加趣味,干脆一连写了他两个故事:“一双袜子缝补过七八次还舍不得扔,十几年中只做过两件长袍;一次,他在纱厂车间巡视时,看见一个纱工随手将两张纸扔在地上,他连忙捡起来,用手抹平,递给身后的襄理。”接着又写“他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不能产生利润的公共事业上,有记录的就有白银150多万两。”两相对比之下就表现了张謇克己节俭,慷慨救世的高大形象。

总之,引用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引用不同的内容,则具有不同的作用: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文章思想精神,使文章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直接采用人物自白,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故事,可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猜你喜欢

林觉民张謇杨绛
选择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称呼见人品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