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载起文化的梦想

2016-05-05

新民周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美术馆油画中华

2010上海世博会临近尾声的时候,许多人都在猜测:气势恢宏的中国馆,在世博之后,会承载起怎样一个重任?

答案出来的时候,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它被称作中华艺术宫,成为一座以美术为重心的艺术宫殿。

作为世博会最引人瞩目的建筑,也是上海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中国馆华丽转身为中华艺术宫,展现了上海志存高远的文化梦想,揭示着上海这座经济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出上海独特的艺术气质与文化品格。

艺术需要有个思考的殿堂,美术馆就是这样一个恰如其分的地方。

美术馆其实是个有些误读的词语。按照一般字面意义的理解,美术馆好像是个绘画之类的狭义美术作品的展览场所,事实上,它的原意并不仅仅如此。美术馆这种样式来自西洋,英文叫Art Museum,直译就是艺术博物馆,是艺术展览、陈列的场所。而中文的美术馆名称译自日语,有含义狭化、不够贴切之弊。

最初出现的那些艺术场所,都是以狭义美术为特色的综合博物馆。19世纪以前,西方就有专门或主要收藏美术品的博物馆,如1759年开馆的英国不列颠博物馆,1793年法国成立的卢浮宫博物馆。这些划时代的大殿,都是“美术馆”特色的博物馆,里面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那些名画。中国在1925年建立的故宫博物院,也是以美术为特点的博物馆。

一座城市的艺术场所,常常成为了城市地标;一座城市的艺术大家,又常常成为了城市符号。这些地标和符号,让你感受到城市的厚度和文化梦想。

曾经多次去过中华艺术宫,每次都会在那里感受到艺术所展现的历史风云。印象最深的是去看俞云阶艺术大展。现在的人知道俞云阶的不多了,但是说起他是陈逸飞、魏景山、邱瑞敏、夏葆元的老师,估计清晰的人会多一些。

那是去年春天,中华艺术宫8层正在展出“静水深流——俞云阶艺术大展”。在展厅里细细观赏,你仿佛能触摸到上海一段醇厚的历史,触摸到中国油画层层叠彩的演绎。

中华艺术宫目前主要承担着上海美术馆的功能,这次画展,是上海美术馆第三次为俞云阶先生举办个人回顾展。作为新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的旗帜性人物,俞云阶是承上启下的中坚人物。他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颜文樑、吕斯百等近代艺术大师,身上既有第一代大师们精髓,又能看到第三代画家影子。

俞云阶的油画,属于那种一眼就会被看中的画作。曾经被“一眼看中”的一幅画作,叫做《小先生》。那是画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画面是一位小学生正在教她妈妈识字,那场景正是当年全民扫盲学文化的生动写照。

那时,众多苏联专家来到新中国支援建设。1955年2月,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马克西莫夫作为绘画专家来到中国,创办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1956年夏初,上海组织油画家携带作品,在上海美协以沙龙交流的形式欢迎马克西莫夫并请其指导。马克西莫夫参观时一眼看中了《小先生》,现场就说:这个人有较好的素描功底,油训班中上海没有人参加,他可以来油训班学习。就这样,俞云阶成为了油训班唯一的上海学员。油训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油画的一代大师,包括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

油训班大大开拓了俞云阶的眼界,也提升了他的艺术水平。油训班还未结束,俞云阶遭诬告返回上海,被安排到上海美专教书。至今,许多同学仍能回忆起“俞先生总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复杂的问题”。当年的学生,如陈逸飞、邱瑞敏、夏葆元、魏景山等,早已成为日后画坛的精英。

俞先生的习作与创作几乎有着同等的魅力与特性。他行笔阔大、色浆浑厚,要改就彻底重来、一气呵成,绝不在画就的底子上作任何修补工作,最终形成“技巧稳准狠无双,画面形神色兼备”的俞氏画风。

在俞云阶艺术大展的现场,一幅《瞿秋白在家乡》的油画特别传神。环境以“西风拂槛、落叶满阶”烘出萧条景象,粉墙残壁上几株秋菊傲然怒放,既丰富画面,也借品性坚贞的秋菊独放深秋,隐喻秋白的高傲气节。

俞先生是瞿秋白的常州同乡,深谙秋白性情。这幅画既是油画名作,也是彼此风骨写真。

艺术在这里思考。回顾来路,向往未来,寄托梦想。

猜你喜欢

美术馆油画中华
一张油画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油画《塬下》
油画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