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2016-05-05张玉朝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输血血小板抗体

张玉朝

(南阳市中心血站 河南 南阳 473000)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朝

(南阳市中心血站河南 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血站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200例反复输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例无输血史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7.5%)高于对照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无效率(85.0%)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有效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提供指导。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建议先滤除白细胞以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预防和控制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输血

目前,临床失血患者不断增加,血小板相关制品在医学范围内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患者的治疗。但是从目前临床输血工作中发现,患者多次输血后可能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直接破坏了输入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因此,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对反复输血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文选取200例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现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南阳市中心血站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200例反复输血患者(观察组),患者均经5次以上输血,排除发热、感染和弥散性血管凝血等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为16~74岁,平均(42.1±3.2)岁;白血病43例,恶性肿瘤25例,全血小板减少40例,淋巴瘤3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5例。随机选取100例无输血史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为17~71岁,平均(41.2±2.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所有血液配型和血小板均由南阳市中心血站统一提供。观察组输血过程中按照血小板输注常规要求以患者能够忍耐的速度快速输注。对所有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和长春博德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血小板抗体筛检试剂,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检测分析[2]。使用南京双威公司血库型过滤器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并用床旁型过滤器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1.3评价指标输注指征:患者颅内出血、紫癜、血尿、消化道出血、龈血、血小板计数<20×109等。输注效果评价: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输注24 h内外周静脉血血小板增高指数(CCI)介于4.5和7.5之间为有效,否则视为输血无效。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输入血小板总数,患者体表面积=0.006 1×身高+0.012 8×体质量-0.015 2)[3]。

2结果

2.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观察组输血5~7次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2例(11.0%),输血7~10次血小板抗体阳性23例(11.5%),输血10~12者血小板抗体阳性30例(15.0%)。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共75例(37.5%),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13例(13.0%)。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外周静脉血CCI指数观察组患者输注后1 h外周静脉血CCI指数为(5.98±2.31),输注后24 h为(1.32±1.17);对照组患者输注后1 h外周静脉血CCI指数为(18.26±2.17),输注后24 h为(10.23±1.96)。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输注24 h内外周静脉血CC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输注24 h内外周静脉血CC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输注效果观察组输注无效170例,无效率为85.0%;对照组输注无效12例,无效率为12.0%。观察组输注无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反复输血极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结构与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4]。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发展和血小板相关制品的广泛应用,血小板输注后1 h和输注24 h内外周静脉血CCI指数和血小板输注无效指标(PTR)被提出,根据输血过程中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进行评价,为反复输血患者提供临床输血指导,保证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生存质量[5]。

目前,临床上对血小板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对于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及恶性肿瘤患者。本文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必要的免疫血液学检查,观察血小板输注后的疗效。本文检测血小板抗体采用了4种方法:①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将血小板抗原固定在U型孔底上,被检血在低离子溶液中反应,最终覆盖在固定的血小板单层上的表示为阳性结果,而聚集在孔底或者是中央的表示为阴性结果[6];②免疫细胞化学法:利用巨核细胞系-Dami细胞上的GPIIb/IIIa等多种抗原与准备检测的血清血小板抗体进行结合,观察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的颜色,该方法能够检测出多种抗体;③微柱凝胶法:将微柱凝胶依次加入到输血者血清、血小板、指示红细胞以及配套试剂中,当发现抗血小板抗体将血小板和指示红细胞连接到一起时,则血浆中有抗血小板抗体;④流式细胞计技术:结合了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激光和计算机科学等先进技术,在对反复出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时其具体原理表现为细胞分子水平上通过单克隆抗体对单个细胞或者生物粒子进行多参数、快速定量分析,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优势,能够快速从多个细胞中检测出多项参数,尤其对外周血白细胞、骨髓细胞及恶性肿瘤细胞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7]。总之,只有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才能为反复输血患者提供较高的输注效果,保证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血液资源浪费或者由于输血不当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南阳市中心血站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200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无输血史的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患者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就越高;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因此,建议在为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对相关抗体阳性者进行交叉配型试验,对血液进行紫外线照射处理,先滤除白细胞,以达到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预防和控制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现象的发生。对反复多次输血患者实施有效的血液输注状态评价,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临床输血指导,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国娟.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9(25):226-228.

[2]庞桂芝,赵凤莲,张趁利.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20):321-324.

[3]贾晓冰.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25):325-326.

[4]张玉娜,刘璐,孙洁.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与骨髓形态学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11(30):204-208.

[5]田莉,夏琳,杨桂芳.微小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及配型的临床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8(15):224-226.

[6]熊婷,周小雨,汪承亚.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15):367-369.

[7]叶水文,张楠,龚晨辉.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效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9(25):369-370.

(收稿日期:2015-10-25)

【中图分类号】R 457.1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3.028

猜你喜欢

输血血小板抗体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Gly-HC1/EDTA放散法用于HDN抗体放散试验的确认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无效性输注临床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