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县志编纂如何体现地域特色

2016-05-04刘玉堂

黑龙江史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县志特色方法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编纂《友谊县志》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在深入了解县情的基础上,针对友谊县的特殊体制,正确认识和把握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编纂过程中,通过篇目设置、篇目升格、分析对比、科学安排详略的方法,以体现友谊县的特点,其中特别突出体现友谊县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特色。

[关键词]县志;特色;方法

准确反映地域特点,是县志的基本属性,是县志编纂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县志编纂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全面记述一个县的自然、社会百业历史和现状,反映全貌,又要准确体现地域特点,写出特色,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特别是象友谊县这样一个极为特殊体制的县,更是煞费苦心。

友谊县设县历史很短,1960年开始设县,中间又有两段撤销县制。20世纪80年代第一轮修志时,正是友谊县被第二次撤销期间,因此没有参加修志。这轮第二届修志,《友谊县志》被列入全省修志任务中,《友谊县志》不是续志,而是一部通志。友谊县是一个特殊体制的县,是在国营友谊农场的基础上建立的。1955年,国家决定建立大型国营友谊农场,1958年到1959年,集贤县东部四个乡同友谊农场合并组建了友谊人民公社(友谊农场名称保留,实行社场合一体制),1960年,在友谊人民公社基础上建立友谊县,实行县和农场合一体制(即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62年友谊县被撤销,1964年又恢复友谊县,仍实行县场合一体制。1968年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友谊县再次被撤销,1984年友谊县再次恢复,仍实行县场合一体制。1988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友谊作为政企分开改革试验区,开始县场分开,县和农场分别行使政府和企业管理职能,农场除党的组织名义上实行属地领导外,县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形成一县一场相对独立的格局。面对这种特殊体制的县,县志怎样写,遇到了难题,况且我们是初次编纂县志,又无可借鉴。开始颇有争议,有人主张县志应只写友谊县,不写农场,也有人认为县场不好分清,主张详写友谊县,略写农场,也可以把农场列为驻县企业。但我们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可取,抛开友谊农场,只写友谊县是明显行不通的,首先,县制不是连续的,中间有两段较长时间的间断;其次,1988年县场分设后,除政权建设、公安、司法、基础教育归县管外,农业归友谊农场,而工业、商贸、卫生、文化及社会事业等县场各管一部分,其中大部分由农场管,如果抛开农场,就违背了县志是“一地方之全史”的根本属性,同时也造成资料的肢解和割裂,破坏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如果详写友谊县,略写农场,同样违背县志的编纂原则,友谊的一县一场是无法避开的基本事实,从地域上,友谊县域与友谊农场土地控制面积是重合的,前两次建县和1985~1988年期间,县和农场又是一体的,1988年县场合开之后,实业和社会事业都是交叉的,许多事物都交织在一起,县和农场无法截然分开,农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驻县企业,如果不顾客观事实安排详略,不符合县志的编纂原则。不论按照这两种观点的哪一种,都肢解了事物的整体,反映不出全貌,即使编纂完成了《友谊县志》,也违背了“存史、资治、教化”的宗旨,因而也就没有实际价值。我们认为,编纂县志,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的一面,也有普遍性的一面,特殊性是相对的,是寓于普遍性之中的,而普遍性则是绝对的,它包涵着特殊性。按照这一立场和方法,我们对友谊县情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友谊县的基本县情是在友谊农场的基础上建立的,至今,友谊农场仍然是友谊县赖以存在的基础,但从友谊县的根本属性上看,与其地县又是一样的,同样包涵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事业等方面,这就是共性,而县场体制关系只是友谊县特有的,只是特殊性,这也是友谊县的特色之一。任何事物,特殊性只是相对的,如果脱离了普遍性,也就体现不出特殊性。县志要体现地方特色,这是县志编纂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但不能忽略一般性,更不能用特殊性来代替一般性。编纂县志绝不可以离开一般性,必须在反映一般性的基础上突出特殊性。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决定《友谊县志》必须坚持“一地方之全史”和“存史、资治、教化”的编纂宗旨,在篇目设置上,按“志纲志类”分类,横排竖写,不受机构、体制和隶属关系局限,以全面、完整反映友谊县自然、社会百业历史和现状的全貌,为研究历史提供资料,为现实和今后提供借鉴。取事上限自1955年国营友谊农场建场,下限至2005年,全面记述友谊县域内自然、地理、农业、工业、交通、商贸、科学、文化教育、科技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变化历史和现状。但鉴于一县一场的特殊体制,且友谊农场又是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为体现这一特点,在篇目设置上,专设了《友谊农场》一章,对友谊农场从宏观面貌上予以系统地集中记述,以使人们对友谊农场有一完整全面的了解。因为县和农场建立时间不是完全同步的,建县时间较农场晚,且中间又有两段间断,县场之间又有合有分,因此,为准确反映历史,在记述建县前和县制撤销期间及县场分开后友谊农场的各项活动用“农场”称谓,记述非阶段性事物,统用“县(农场)”。

友谊县是在友谊农场的基础上建立的,农业是友谊县的主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农业,是友谊县的显著特点。在篇目设置上,按照宏观大农业的内涵设置农业编,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农业机械化分别作为一章放在农业编中,与种植业并列。

一个县的地域特色,有明显的,也有不明显的内涵的,突出地域特色,即要重视明显的特点,也要重视内涵的特点,而且内涵特色更能体现县志的价值。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是友谊县的突出特点。友谊县的农业,同其他县一样,同样包括土地、生产关系变革、经营管理、作物种植、耕作及植保、种子、肥料等一般属性,即共性,但认真分析对比,每一项又都有不同的深刻内涵。即一般性事物在友谊县的特殊表现形式,从与其他国营农场对比来看,友谊农场是我国第一个经过科学规划和对土地进行详细堪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机械化生产的大型谷物农场;从耕作制度和农艺技术上看,友谊农场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在几十年的发展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是友谊县现代化大农业的突出特色。

在内容编排和记述上,如何突出反映地方特色,这是县志编纂工作中的关键,也是难点。通过一段时间的编纂实践,逐渐掌握了一定方法。特色不仅反映在表面,更要表现内涵,要写好特色,首先必须对本县农业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各种耕作制度、方法、农艺措施要清楚了解;其次,对所占有的大量基础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对比,从一般性中发现特殊性,找到亮点,选取一般性事物在本县的特殊表现形式,能体现本质的典型资料。如在种植业一章的编纂中,对各类作物种植的一般性、普遍性方法、手段简要记述,把重点放在先进耕作制度的变革、农艺技术的创新和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肥料的科学利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及典型病虫害的防治等,而这些又和农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紧密相联的。这样从各方面系统记述了友谊农业5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走过弯路的教训,既反映了友谊县农业的全貌,也体现了现代化大农业的突出特点。再如水利,友谊县的水利和农业是紧密相联的,在友谊,洪涝威胁首当其冲的是农业,每遇洪涝灾害,受害最大的是农业,友谊农场从建场开始,就把水利放在同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水利一章的编写中,记述防洪工程、排涝工程、灌溉工程都围绕改善土地基础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既全面记述了友谊水利事业的发展历史,又具体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深刻内涵。

农业机械化是友谊县的又一大特点。友谊农场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先进农机具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大型国营农场,几十年来,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编纂过程中,在记述农机发展状况时,没有孤立地记述农机装备发展变化和农机管理情况,而是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如何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这一主线。机械化是友谊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农机装备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如农机装备的变化,建场时全套苏联先进的农机装备是同当时的耕作制度、农艺措施相适应的,而随着耕作制度和农艺措施的不断进步,为适应这种进步,农机开始逐步进行技术改造、更新。90年代后,随着耕作制度的改进,科技含量的增加,大量先进的耕作方法和现代化农艺措施的采用,农业生产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施肥、收获及粮食处理等生产的各环节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些先进的现代化的耕作制度、农艺措施都必须靠更先进的农业机械来实现,而原有的农机装备已适应不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必须更新换代,90年代中后期,农机更新换代达到高潮,大批更先进的农机具取代了七八十年代的农机具。这里不仅是记述了农机装备的发展变化,而且从深层次揭示了农机具更新换代的必然。重视和加强农机管理,是友谊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之一。友谊农场在50年代,是全国第一个采用苏联先进的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农场。农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农机具完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在生产中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创造最大的价值,实现农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几十年来,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农场实际,研究、总结、创造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总结出一整套成功的管理经验,其中大多都在全国推广。到2005年,友谊农场仍然连续7年保持黑龙江农垦农机管理标兵农场的称号。因此,把农机管理作为农业机械化一章的重点。此外,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农机技术改造与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人员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友谊的特色,都分别作为一节记述。整个农业机械化一章,占用篇幅比较大,文字量占农业编的18%,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友谊50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又体现了友谊机械化大农业的特点。既为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内在规律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当前和今后农机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揭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深刻内涵。

通过几年的编纂县志工作实践,并不断学习、探索、总结,我们对县志编纂中如何突出地域特点有如下体会。

一、从篇目设置上体现特点

有些地方特点是明显的,突出的,对重大的、在本地具有相当地位,影响全局的特点,可以在篇目设置上体现,如友谊县的特殊体制,在篇目上专设了友谊农场一章。

二、篇目升格的办法

友谊县境内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大量古代遗址,经过挖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证明了早在1700年前古挹娄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改写了北大荒是亘古荒原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研究价值。2001年,友谊县凤林城址、兴隆山遗址群、长胜遗址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中。这也成为友谊县的一大特色。在篇目设置时,遵照双鸭山市志办的指导意见,从文化章中的《文物古迹》一节升格为文化编中一章。再如农业编中有的原设计的节下目,因特点突出、内容较丰富,在编纂过程中升格为节。但篇目升格要慎重,需照顾整体,不能破坏上下整体逻辑结构。

三、分析、对比,发现特点

有些特色并不明显,不易发现。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挖掘内涵,纵横对比,从内涵中发现特点,从中选取最能体现特点的资料,写出内涵,更能增色,即对资料博采广收、分析对比、精慎选用。

四、科学合理安排详略,体现特点

志书不应是资料的简单堆砌,成为“资料汇集”,而应是资料性著述。在编写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突出特殊性亦不可忽视一般性。在记述事物时,合理安排详略,一般性的略写,有突出特点的详写,有些事物是本地独有的,应重点记述。

由于本人初次参加修志,边学边干,以上是本人在编纂《友谊县志》(1955~2005)工作中的一孔之见,也可能认识偏颇或挂一漏万,尚骥与修志同行、专家探讨,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刘玉堂,男,1947年12月生,档案馆员职称,原友谊县档案局局长退休。现聘任友谊县志办主编。

猜你喜欢

县志特色方法
县志里的乡贤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用对方法才能瘦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