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2016-05-04丁国强

前线 2016年4期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世界

丁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贯穿了历史思维、忧患意识,充分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深化和发展,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增添了动力和信心。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这一论述既体现了历史意识,又体现了世界意识。我们要学会在历史意义上讨论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既要在中国历史中理解中国,也要在世界历史中理解中国。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世界历史是人类思想和实践的历史,黑格尔把辩证法运用于研究世界历史,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中心史观以西方政体优越论为立论依据,以欧洲历史终结论和东方历史落后论为理论依归,企图证明欧洲历史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历史。西方中心史观意在扩张资本主义话语霸权,以西方道路来排斥世界发展的多样性,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最优秀的文明,决定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中国历史停滞论,以汤因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历史循环论,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中国历史同世界历史一样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谓“稳固不变性”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读。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包含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之中,中国历史的发展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时下,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是历史学界的强烈呼声。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非西方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西方化、美国化道路是一个不堪一击的伪命题,世界历史是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不会止于西方模式、西方道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17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文化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18世纪以后,中国的发展落后了。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特别是1949年以后近70年的奋斗,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只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保持强大定力,不随波逐流。我们要清醒认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历史挑战面前,我们要积极准备迎接挑战,克服外部环境压力,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和对中国的妖魔化想象。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全球史观,主张对世界历史进行全球性审视和研究,着力研究“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这是一种全球化的眼光。他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是世界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全球史观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关键要靠发展,在全球化和多元的世界中凭借和平崛起来打造中国形象、构建中国话语。唯有国家实力和影响力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误会与偏见,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塑造好“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读史使人明智。程颐有言:“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探究历史、了解历史才能认识自我、理解现实。中国古代在治乱兴亡中,形成了重视历史教训的忧患意识,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政党。毛泽东偏好中国文学和历史,他反复阅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读《资治通鉴》达17遍。美国历史学者瑞贝尔·卡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毛泽东的书房非常大,里面放着他从长沙学生时代就开始收藏的书籍,足有数千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作为历史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恩格斯指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唯有认清历史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对全部社会历史的理解批判都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的,理解和考察社会历史必须从实践入手,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这一论断是对历史学的地位作用的科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其核心在于发现和把握历史规律,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历史研究的深度决定着我们对历史规律把握的程度。历史规律决定着社会的总体进程和发展趋势。只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发现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形成洞察历史的深远目光和放眼未来的精神高度。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B·斯密什认为:“历史的特点就是复杂性。因关系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物理原因、道德原因、观念和情绪,它们都可能是历史变革的源泉。”智者总是勇敢地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梳理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逻辑。马克思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末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极其重视对历史的研究:“马克思不只特别爱好研究法国的过去的历史,而且还详细研究法国的现在的历史,搜集材料以备将来的使用,因此绝不会因事件发生而吃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对于活的眼前的历史之如此卓越的理解,在事件发生时对于事件之如此明晰之洞察,真是天下无双的”。秉承着这样的研究态度,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发展开放的体系,决不能将唯物史观当成现成的公式或教条套用。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解和对历史发展总趋势的预见并不能代替对具体历史过程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说,历史研究要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既要善于宏观叙事,又要注重从细节中发现历史真实。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首先,要铭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近代中国饱经苦难,历尽沧桑,正因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愿望才如此强烈。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伟大的梦想。”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必须要重温中国近代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前行动力。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失败,使中国陷入越挨打越落后的恶性循环,也使仁人志士清醒意识到,如果没有选择的自主权、话语权,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就没有出路。只有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选择、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够打破历史的恶性循环。其次,要认识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认识这面镜子,从中得到启示,获取智慧,智者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明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富史学传统、史学精神、史学资源的国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历史在治国理政、发展变革、教化熏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历史的力量、历史的深邃后面隐含的是为天地立心的壮志豪情。再次,要反思历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引发思考,历史让人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启迪来自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历史教训来自崎岖道路上的艰难实践。历史发展规律是在人类实践和时间长河中形成的。真理的魅力在于揭示规律。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理的力量。真理在历史中形成,并在历史中得到检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历史现象,需要放在社会、历史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分析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历史担当,而且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大势、社会本质的认识自觉。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历史的法则是人们在正确或错误的行动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的发展永远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中国共产党在应对挑战和考验中成熟起来,并且一直对失败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警觉,在每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思过去,进行自我批评。失败、跌跤的教训使我们的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胡绳说:“遭受的失败也是可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打破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周期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审视中国的命运和未来,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发展变革,用唯物史观进一步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金蕾蕾

猜你喜欢

习近平历史世界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新历史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标题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