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领袖特质

2016-05-04郭万超

前线 2016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习近平改革

郭万超

当今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面临着比任何时候更大的挑战。国际上,美国推行新一轮“重返亚太”战略来遏制中国,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从内部看,30多年的快速发展,既积累了巨大财富,也积聚了众多难题。可以说,中华民族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布局谋篇,治大国若烹小鲜,显示出大国领袖的特质和智慧。这种内在特质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必将引领这个曾经几度辉煌的东方大国实现新的复兴梦想。

自信从容、笃定执着

习近平总书记曾颇有感触地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始于陕西的七八年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主政地方20多年,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养成了总书记自信从容、笃定执着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的自信精神来源于强烈的民族自信与自尊。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他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认为,中国人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自豪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说:“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持续了长久的辉煌,”、“在遭受了百多年时间的衰弱、屈辱后激发了强烈的自强意识。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决心和信心,都植根于这一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早在2006年3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对美国记者库恩说:“要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执着地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必须了解中国人对古代文明的那种自豪感,这是激励现代人去振兴民族的历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号召全党要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处处展现出自信风采。2014年2月,他赴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

在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不少事情,从“4·20”芦山大地震、“3·01”昆明暴恐事件到“6·26”新疆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沉着对应,果断决策,镇定指挥,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领袖的统帅才能和卓越智慧。

坚强勇毅、敢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人们不会忘记,他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亮相中,面对中外记者坦陈肩负着沉沉的担子,他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可见“担当”这个词语,它也成了总书记十分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精神。他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他反复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多来治国理政的表现充分体现了“责任”二字。他率先垂范,始终把责任举过头顶,成了敢于担当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例如,在深化改革上,亲自挂帅“深改”小组组长,啃“硬骨头”、涉“险滩”,带头攻坚克难;在从严治党与反腐败上,他以壮士断腕精神,“打虎拍蝇”,剜除毒瘤,坚决克服干部作风上的顽瘴痼疾;在实现“中国梦”上,扭住“两个一百年”的大目标,提出“四个全面”,不走老路、不走邪路,昂首挺胸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维护国家利益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针锋相对,亲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大力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在为人民服务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成了总书记领导风格中鲜亮的底色。

革故鼎新、引领时代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关于创新的要求随处可见。2013年看望政协委员时他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他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同志首次以总书记的身份面对中外媒体。在不长的讲话中,他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随后,履新不到一个月的习近平总书记,将首次离京考察的目的地,选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他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铜像敬献了花篮,向世人宣誓了他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在他的坚强领导下,过去几年,中国各领域的改革创新呈现加快推进之势,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世界舆论认为,中国在“动真格”,“中国改革的幅度和力度超出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2013年4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决定包括15个领域、60项改革任务,涉及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为中国未来改革规划了雄心勃勃的蓝图。2014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以组长身份首次亮相。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相继担任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组长以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与改革相关的重要职务。他不避险阻亲自“冲锋”的潜台词只有一个:谁都别想在改革问题上拖延、扯皮。

号令统一,改革大步向前。单独二孩、废除劳教、新型城镇化、收入分配、户籍、纪检等领域的改革,或已经实施或揭开面纱。政府简政放权取得实效,2013年以来,发改委取消和下放了44项行政审批事项,需报中央管理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就连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军队改革也提上日程。201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慰问部队官兵,提出要扎实推进部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这些攸关全局的关键性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也赢得了老百姓对于改革的坚定支持。

民本情怀、质朴底色

走亲民路线,树亲民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风格中最为鲜明的特征。

在当选总书记后首次面对中外记者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格外引人注意。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不长的讲话中用这么多字句来表达人民的夙愿,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党的奋斗目标,这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

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都以最大努力与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尽最大可能与普通群众保持亲密接触。他在正定当县领导时,就习惯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大锅饭”,一起蹲在树下吃饭聊天,并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和大家打成一片,“一起干、一块苦、一同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亲民乐民新风从他第一次出京赴广东考察时便凸显出来。车队出行不再封路,也不再封园、不再清场,在深圳瞻仰邓小平同志塑像时,他与市民相伴而行,边走边与沿途群众交流,与民众“零距离”。这两年多时间,他多次考察贫困地区,在甘肃、河北“访贫”时,会用瓢舀起缸里的水,尝上一口,还会接过主人递过来的土豆,掰一块吃;他会在百姓炕上与群众盘腿而坐,一起唠嗑;会询问生病的群众吃什么药,会和乡亲搀扶着走在雪地上。他还经常乐于走到普通百姓中去,与民互动,其乐融融。他在北京庆丰包子铺和大家一起排队,点上一份简易套餐;他去北京南锣鼓巷“看看老街坊”,嘘寒问暖、拉拉家常。与民相亲、与民同乐,听了民声、解了民情、赢了民心。

务实求真、力戒空谈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风格也贯彻这个活的灵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到以下词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这些都生动形象地反映其务实的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年延安插队最大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 。他还说:“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正因为如此,“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成了他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基本遵循。他经常身体力行察实情、吃透情况、“接地气”,经常“钻矛盾窝”。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在浙江,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多个县市区;在上海,他任职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了31个省区市。他提出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实”要求是这种务实精神的最好诠释。比如他要求对领导活动报道要“瘦身”,以“简朴求实”为要,避免“假、长、空”,他会见到访的美国前总统卡特,整个活动仅用100多字作了报道。务实还体现在灵活高效、变化创新上。这一点在外交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习近平与奥巴马的“庄园会晤”就是务实灵活外交风格的一次体现。

正是丰富的阅历、浩然正气涵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领袖风范。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风格及特质,可以窥探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及其走向,这种精神品格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范本和样书。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总书记习近平改革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标题党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