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

2016-04-28陈玉嵘吴玲华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背景改革

陈玉嵘+吴玲华

摘 要: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也不断冲击着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人文学科。连续几年就业率持续的下降已经充分预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网络社会的背景,立足于人才需求的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从1987年发展至今,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网络已深深根植于社会。网络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汉语言文学作为拥有上百年历史沉淀的传统人文学科,在网络的背景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麦可思公司连续几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所做的的数据统计来看,自2008年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连续两年排在“红牌预警专业”前十位,就业情况十分不理想。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稍稍有所好转,但依旧在“黄牌预警专业”前十名的黑名单之列。2014年,麦可思公司曾在中国教育在线上关于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上就提到过2014年高考专业,汉语言文学仍旧被列入“就业预警本科黄牌专业”,并且位居第四!在此之前,自1910年的中国文学门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者,但如今的汉语言文学却在逐渐走向没落,其发展现状令人忧心忡忡。

(一)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2005年的中国社会已朝着现代化网络社会迈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同年实施的全国高校扩招政策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壮大到一个新的巅峰。但随之而来的就业隐患也出现了,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而高校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却在专业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合适的岗位需求供过于求,就业压力不言而喻。

(二)专业人才定位过于陈旧

目前有许多高校仍旧沿用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考察,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新定位,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曾被戏谑称为“万金油”专业。在国家既定的招生规则暂时不能被打破的前提下,高校应该积极的根据市场需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定位做出科学可行的判断与调整,力求以社会背景为导向培养出适合社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萌芽初期,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的课程表中,已经涵盖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文字学”、“希腊罗马文学史”、“近世欧洲文学史”等专业课程。一百多年后,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大学这五所高校的课程进行比照时,发现相互之间的课程相似率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和中国文学门所开设的课程也颇为相似。随后笔者又在湖北省随机挑选了五所大学(这五所大学包含了普通二本学校和普通三本院校),并对他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也做了一些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只是在普遍的几门理论性学科基础上不同程度上加入了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比如说写作课,新闻媒体采访课,社会实践课等等,但是据了解,这些课程的开设却只占课程开设总量的不到10%。也就是说,虽然这些高校试图将本专业学生从文学研究方向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化,但是步伐过于偏小,很难从根本上走出汉语言专业目前的窘况。

(四)评价体制过于单一

现行的专业评价体制过于以偏概全,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考查。考试作为最简单可行的评价方式,一般都是以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作为评判标准。但对于学生的其他能力评定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以书本知识为重心忽略了其他非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

纵然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现状存在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但高校培养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始终是要面向社会,走进职场的。然而就求职本身而言,它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求职者不仅需要“知己”更要“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网络背景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该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随即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在前程无忧网站上,用“汉语言文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5963 条招聘信息,招聘公司同样涉及公司文化宣传,编辑,教师,传媒类,酒店等各方面。但是当笔者将工作岗位定位为学术科研再去搜索,发现没有符合条件的职位。于是笔者以同样的关键词在高校人才网上面搜索,能搜索到的岗位仍旧寥寥无几。换言之,大多数高校目前倾注90%以上的精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为了那不到10%的工作机会!

随后笔者将“前程无忧”上五千多条招聘信息进一步分类整理:编辑类岗位2127条,文案及策划类岗位1538条,文秘类岗位888条,教师类岗位 836条,企业文化类岗位111条,前台类岗位30条,行政文员206条,其它岗位328条。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比较缺乏的就是编辑类人才,于是笔者对着两千多个编辑岗位进行随机调查,发现85%以上的编辑岗位都属于网络编辑。这就表明,网络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是要远远大于传统人才的!

根据前面所统计到的工作岗位空缺情况,笔者分别对其进行了调查。(只摘录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编辑类:(以普育吧华师教学站网络编辑岗位要求为例)良好的文字功底,较强的网站专题策划和信息采编能力。

文案策划:(以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具备出色的文字功底,能独立完成采访、公司活动报道、专题策划等工作。

教师:(以武昌朝阳艺术文化培训学校为例)普通话标准,口齿伶俐,有写作经验,有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多媒体。

文秘:(以武汉按诚信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为例)熟悉公文写作格式,熟练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

企业文化:(以湖北东方韵文化有限公司为例)有文案工作特长,善于撰写商业计划书。

前台:(以武汉银陌汇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为例)熟悉办公室行政管理知识及工作流程,具备基本商务信函写作能力及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悉公文写作格式,熟练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市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很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范围也较为广泛。若论及岗位要求,通过对以上六类岗位分析可看出,无论哪一类工作都需要求职者具备两种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这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参考方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方向

鉴于市场需求并不饱和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却依旧难以摆脱“就业难”标签的情况之下,高校要立足于网络背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

(一)准确科学的人才定位

目前,以丽水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高校提出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成“专业运用型人才”,采用“2+2”教学模式,即把四年学制时间分为两部分,第一个两年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以理论基础课为主;第二个两年以就业为指导思想进行方向上的分流,师范方向的着重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等相关课程;新闻方向的开设新闻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文秘方向的开设文秘相关的课程,对外汉语方向的开设对外汉语相关的主干课程。丽水学院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合理的课程设计

以临沂师范学院为代表,提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始终坚持“一个专业,多发出口”的原则,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以此为宗旨制定了“五门课程”的特色教学方式。“五门课程”即外语和网络两门“工具课程”;基础综合与专业方向两门“素质课程”;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一专多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具备多种能力,在就业中更加具有优势。

(三)全方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秘基础知识》课程就曾用到“讲授”、“示范”、“实习”的教学方式,以实践加理论的方式作为对学生能力的评定,这对于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突破!

四、武昌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实践

相比于其它高校相对保守的改革方式,武昌理工学院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步伐迈得更大,且成果显著,成绩斐然。

首先,在人才定位上,武昌理工学院注重学科与网络背景的紧密结合,由传统的研究型人才为主导转向以网络社会实用型人才为主导,旨在培养职业作家、写手。使学生不单单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具备扎实的汉语言写作能力,能在办公室、新闻传媒、文艺创作等领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或文艺创作等工作。故该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被外界称为“作家班”。

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武昌理工学院由重理论研究性课程转为重理论研究课程更重实用实践性课程,并且大胆将网络文学相关课程引进课堂。除开设了传统汉语言核心基础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还开设了现代办公自动化教程、应用文写作实用教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写作、网络文学概论、当代影视经典鉴赏、影视编剧教程、剧本写作初级教程等核心专业课程。并将《网络文学》纳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重点课程之列。整个“网络文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互动”精神和“参与”理念,并辅以实际操练,文学采风,课外阅读,教师指导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方法,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习和娱乐相融合,用网络文学的积极作用去影响和感染汉语言专业的每个学生。

最后,在评价体系上,武昌理工学院由单一的专业成绩评价体系转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相结合的全面评价体系。该校对汉语言文学本科增加了“文学采风”、“创作笔会”、“作品研讨会”、“文学沙龙”等众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兴趣引导法”、“选题牵引法”、“环境同化法”、“体验式教学法”、“同题比稿法”等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单调性和无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放松身心,又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该校也十分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将学生在专业领域和非专业领域上的科研成果也作为能力评定的一部分。

武昌理工学院以网络背景为基点,全面有效的大踏步前进使得几年来,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路蓬勃发展,取得了众多值得肯定的好成绩:

在湖北省大学生戏曲剧本创作大赛13名获奖选手中,有四名选手获奖。第三十届12·9诗歌大赛中,两名学生获奖。2010级22位学生,共计19位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省级文学奖项,并在全国性刊物上公开发表作品,获奖及发表作品比率高达86%以上。创立工作室模式,该校“作家班”的创作团队成立了“意与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创业计划书获2014年度“创青春·精彩在沃”湖北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拍摄的微电影《夏至永恒》获湖北省第十四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优秀奖。策划选题《趣味国学之琴棋书画》系列丛书被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质检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启动的“中国梦”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复合出版工程选中。

在科研方面,由2010级多名学子合作创作,北京磨铁文化公司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杀气腾腾美国史》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二等奖。由2010级学生独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玄疑小说《眼川》,全国发行,该书作者因此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省作协会员。两名学生创作的6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和20余万字长篇青春励志小说《冬天不会寒冷》相继公开出版,并分别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实现了独立学院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该校某学生就湖北经济发展问题向湖北省委书记建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专业三名学生分别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再次实现突破,成为全省连续两年获奖层次最高、奖项最多的三本高校。

网络小说写作也初试成功。武昌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名学生成功签约知名文学网站,成为该网站上小有名气的网络写手。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其根本在于以网络背景为基点进行不断地实践,摸索出适合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改革方略,让这个已经走过百年的传统人文学科尽快摆脱窘境,在网络背景下再次彰显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赵慧霞.多重挤压形势下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模式的思考[N].语文学报,2012(11).

[2] 徐利英.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2(3).

[3] 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4).

[4] 王文胜.夯实基础 分向培养 注重实践——论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2008(4).

(指导老师:陈慧颖)

(本文审稿 李倩倩)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背景改革
基于网络背景的英语生态化教学方式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高中生物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