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疏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6-04-28张雪花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激励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张雪花

[摘要]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情感、求职等方面难免遇到心理困惑、精神压力和矛盾冲突。如何从思想上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心理疏导法的引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渗透;激励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各种外来文化和社会思潮不断融入,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冲击着大学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是我们党针对新形势做出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一、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一种从心理上的梳理、泄压和引导,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疏通。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居高临下,使教育对象产生距离感。而“心理疏导”不仅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而且贴近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和思想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的内心困扰,在这个基础上,施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因而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的步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应用过程就是做好信息的搜集,全面掌握材料,然后进行问题分析,确定目标,接着矛盾疏通,实现心理引导,最后实效调节,跟踪处理,每一个步骤之间都紧密衔接,是一个具有实践性、曲折性、反复性、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信息搜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法的运用第一步就是进行信息的搜集,从而全面的掌握学生材料,其中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资料越多,信息就越全面,对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掌握就越准确。通过材料的整理,或者聆听学生的诉说从而去归纳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及个人经历;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问题症状;学生寻求帮助的原因和目的,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测定。资料的搜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谈心谈话,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直接诉说,以及与室友、好朋友、班长、班主任、辅导员等侧面了解;问卷调查,通过填表、问卷等形式搜集相关信息;通过交流,及肢体语言、行为表现、作品等观察发现。信息搜集的过程也就是问题测定的过程,较简易的情况是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学生会自己诉说直接告知,较复杂的状况必须通过群体式的抽样调查、普卷调查等才能做出初步判断。

(二)问题分析

通过第一步的信息搜集、判断,确定好目标是进行问题分析的基础。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六种表现:1、环境适应问题,新环境的陌生,独立能力缺乏感、自我约束无力感而无所适从,大一学生中较常见。2、人际关系问题,内向不善交流从而感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出现人际危机的孤独、嫉妒、苦闷。3、性格问题,经济困苦或者外貌缺陷带来的心理自卑、怯懦、神经质、偏激、敌对、抑郁、无望感等。4、学习方面,由于自我认知的缺失,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沉溺网络寻求寄托的空虚、厌学。5、情感问题,单相思、恋爱受挫,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或者是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担忧从而悲观、压抑、失态。6、求职择业问题,个人前途迷茫带来紧张、焦虑和压力出现彷徨、抑郁。当然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高深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现场分析事物的能力,才能对问题及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进一步疏通与引导做好准备。

(三)心理疏通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矛盾等问题展开“疏”与“导”是方法实施过程中关键的步骤,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疏”需要处理好与“度”、“输”、“束”三者的关系,把握好“度”,坚持疏中有“输”与“束”。首先,处理好疏与“度”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中,要充分的发扬民主,让其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用教育、疏导的方式去解决思想问题,而不能毫无顾忌的去压制、堵塞或任其发表不负责任、不健康或错误的言论。其次,是处理好疏与“输”的关系。“输”即灌输,也就是正面的教育。疏的过程中要向受教育者正面灌输正确的心理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科学的理论方法,但不是死“灌”、硬“灌”,而是在疏通的前提下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再者是处理好“疏”与“束”。“束”即约束、管理。也就是教育者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过程中,除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更要约束规范,严格管理,做到教管结合、刚柔并济。“导”,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分导、利导、开导和劝导等多种手段。分散而导,从教育对象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教育对象的特质等多角度进行情感、认知、思想和心理上的引导。因势而导,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问题的疏通和引导,顺势而发的心理疏导方式,往往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2]

(四)跟踪处理

跟踪处理就是后期的效果反馈,观察疏导实施之后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有所改观,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与目标设定的一致,如果与预期目标一致,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心理症结已经解开,能够像正常学生一样愉快开心的生活,积极向上的学习,这说明疏导的结果很成功,相反,如果疏导效果是暂时的,出现后期的反复,或者效果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作用,那么后期的跟踪处理就应该做进一步的反思,研究分析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每一个细节和过程,从而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时作出调整。但是对大学生来讲,如果发现心理问题己发展为心理疾病,那么心理疏导往往需要医院的配合治疗,从而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

(一)渗透式心理疏导法

渗透式心理疏导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借助校园环境渗透,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里,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应该努力营造自然宽和,笃信好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等设施建设,构建友善、团结、诚信的成长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并自觉地内化为德行、转化为行动,从而升华自我,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三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体的渗透,也就是借助当代各种传播工具: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向大学生传播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心理疏导的覆盖面,让其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接受大量的现代信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心理疏导。四是借助管理手段的渗透,将种种要求以条文式、规则式、制度式规定出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底线,自觉接受相关教育内容的规定。[3]

(二)激励疏导法

激励疏导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是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一是精神激励,一方面是指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在思想和观念上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以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心理上帮助被疏导的大学生树立战胜困难、赢得成功的信心和决心,正确的看待成长中的失败和挫折,掌握事物曲折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情感激励,人都是有感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由于处理得当,教育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易近人的爱护使受教育者深深信任,充满敬意,由此打开心扉,在帮助下解决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二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例如资金、奖品等,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我发掘,自我疏通,使自己内在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并最终转化为个人或群体的精神力量,客服困难,勇往直前。

(三)宣泄疏导法

宣泄疏导法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教育者通过创建良好的氛围,让大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和疏通,例如大哭一场,发泄心中郁闷情绪,击沙袋或带去空旷地方大喊大叫。大学生通过宣泄自身情绪,来疏通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充分释放,从而为进行思想教育提供健康的心理条件。宣泄疏导法对于心理上反应敏感、情绪上变化剧烈的大学生来说是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二是对大学生的接纳与倾听。耐心倾听大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委屈,或者耐心陪伴被教育者抒写信件和日记,将长期积累的不良情绪一吐为快。同时,在大学生情绪宣泄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适当的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宣泄时,要把握分寸,不伤害自己、他人及公私财物。

(四)体验式疏导法

开展体验式疏导的具体方式有组织学生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边疆支教活动、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让大学生在社会体验中解决自我的心理问题。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熏陶,从政治觉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上提升自我,升华自我,同时,实践中感受到有些理论与实际相左的地方,再加以必要的疏导,不断调整心理,解决思想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注释]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研究,2009(4).

[2]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方斯实.渗透式教育方法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06.

猜你喜欢

激励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