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目的论视角下的古诗翻译

2016-04-27张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韦利阿瑟目的论

摘 要:阿瑟.韦利一位“从未去过中国的汉学家”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古典诗歌与文学翻译,他独具特色的汉诗英语在汉籍西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阿瑟.韦利诗歌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阿瑟.韦利;目的论;古诗;翻译

作者简介:张艳(1979-),女 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副高。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备受中西方汉学家,学者以及翻译学家的高度重视。从19世纪开始古诗英译在西方世界极为盛行,从此许多中西方翻译学家都会热衷于中国古诗翻译,阿瑟·韦利就是其中之一。韦利创造性地运用所谓“弹性节奏”直译的手法忠实的将中国古诗的艺术美感展现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西方读者兴趣同时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原诗的意境。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在翻译领域内提出的一项新的翻译理论,这项理论为古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视角。

2、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在他们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解释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他认为所有翻译者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就是说翻译行动是有目的决定。目的原则主要指译文应能在目标语文化和语境中,按目标语接近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只要达到预期目的翻译不一定要“对等”于原文。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前者是语内连贯原则,后者指语际连贯原则。连贯原则就是说使译文最大限度的做到语义连贯,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法则注重通过翻译转换,预期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建立起特定关系。在翻译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中,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者怎么理解原文,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他们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扮演译文读者的角色,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做出努力。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3、阿瑟·韦利与古诗翻译

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汉学大师,阿瑟.韦利对于翻译目的以及与之对应的翻译策略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同性质的翻译拥有不同的目的,对应的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如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就完全不同:“不同类型的翻译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如翻译的是法律文书,那只有转达文章意义的任务;如翻译的是文学作品,那就不仅仅要传达字面意义,还要把情感也达出来”,文学翻译的译文不能够只是“单独罗列从字典上照搬的定义,而应该再现原著的要旨、笔调及传神之处”韦利不但对所译作品有透彻的研究,而且对原作语言也有相当精深的造诣,译文忠于原至,通顺流畅,富音乐感,能再现原著风貌。

韦利曾经对中国古诗和英语诗歌的音韵格律作过比较研究。他认为,中国古诗每句都有一定的字数,必须用韵,很像英国传统诗,而不像今天欧美的自由诗。但译诗不能用韵,因为从长远来看英美读者更在意的是诗的内容。“而译诗若用韵,则不可能不损意”跟音韵相比韦利更强调诗歌的“内在结构”,他用五言汉诗中发展出“弹性节奏”,即用英语译诗的一个重读音节来代表一个汉字,使每行译诗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重读音节和不定数量的非重读音节,他将此种格律比作英诗的无韵体。

针对汉诗英译,韦利非常强调意象和诗味。他对中国古诗的意象与传统英诗的意象作比较,他认为,中国古诗意象大多具体而精炼,意蕴深远,而传统英诗则有许多抽象意义。汉诗英译中“注意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应避免增加原诗中没有的意象,或删除原文中已有的意象。”此外,对于诗歌译者来讲,准确理解中国古诗,领会和抓住原诗中“诗味”(诗中最能感动读者,并引起共鸣的成分)之所在,也很重要。

4、阿瑟·韦利译诗简析

看韦利对白居易《夜泊旅望》中颔联和颈联的翻译:

原诗: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译诗:The sands are bright with moonlight that joins the shores;

The sail is white with dew that has covered the boat.

Nearing the sea, the river grows broader and broader:

Approaching autumn, the nights longer and longer.

白居易这首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以颔联为例,其结构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名词+名词”,并且对句中的词语语义相关,这些意象通过对仗紧紧连接在一起,营造了诗歌意境。韦利在译诗中颔联重音词汇的词性分别为名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颈联重音词汇的词性分别为介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对句中重音位置基本相同,重音词汇词性高度一致,轻音词汇的词性也基本相同,非常好地保留了原诗对仗句式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一致的特点。韦利通过合理的利用这种“弹跳节奏”达到了目的论当中的连贯法则同时也为最终的目的法则服务,即韦利以当代的诗歌主导形式来翻译古诗使之符合20世纪的英语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

同时韦利的译诗将原诗颔联的语言“拆散”后进行重新组合,采用了“主系表结构+伴随状语(介词+名词+定语从句)”,“连浦月”、“满船霜”被“重组”为“浦连月”、“船满霜”;颈联采用了“伴随状语+主系表”的结构,并通过比较级的叠加来表现原诗“弥阔”、“更长”之意,是非常地道的英语句法。在意象及意境的传达上,译诗忠实于原诗之意象,保留了原诗意象相关的特点,使这些意象之间相互生发,营造出清冷哀愁的意境。尤其是颈联,从视觉上看出现了两个“broader”和两个“longer”,与原诗意义相结合,使人感觉大江越来越宽阔,秋夜越来越长;在听觉上词语尾音完全相同,均为长元音,并且多次出现,给人直接的听觉感悟,人的孤独和哀愁随着这一语音的重复出现也愈来愈浓郁。而这正是对翻译目的论中忠实法则的合理遵从。

5、结论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不仅仅只是一一对应的翻译,这位古诗翻译家在翻译古诗时提供了新的视角。阿瑟.韦利作为一代英国汉学大师,在从事英文古诗词翻译时,早已将翻译目的论运用于自己的翻译策略中,并极大地发挥其功能,这为中国古诗在西方流传起到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 [M].Chapman Billies, Sandwich, MA , 1997.

[2]Arthur Waley. Chinese poems [M]. New York :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2000.

[3]Cli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eation Press,2001.

[4]卞建华. 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朱徽. 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韦利阿瑟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爱心圆
爱心圆
没有秘密的树洞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