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阅读“三问”

2016-04-27罗祥炼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4期
关键词:三问指导检测

摘 要:学生阅读文本后往往不清楚自己读懂了没有。指导学生阅读时,可通过“三问”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即“一问”文本“写什么、为什么写”,了解文本的写作内容,探求写作目的;“二问”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理清行文思路,揣摩词句的表达作用;“三问”读后“有何启发、有何收获”,激发联想,引起思考,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导;三问;检测

都说语文难学,其实是很多学生不会阅读文本。因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虽然字面上的意思看得懂,但到底读懂了什么,心中茫然。那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通过“三问”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

一问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学生读完文本后,最起码要对文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能大致说出写什么。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阅读,最后都可以通过复述、概括的方法来检测。检测的有方法三个:一是详细复述;二是概要复述;三是概括内容。详细复述就是要求学生把故事再讲一遍。概要复述就是复述文本的主要情节。概括内容就是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就限定概括字数。如学生读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能大致说出这篇文章讲的是自己爬悬崖的经历就可以了。如“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上悬崖,胆战心惊,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成功脱险。” 这个概括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限定在15字以内概括,可概括成“我爬悬崖遇险,父亲助我脱险”,这样的概括显得既简洁又准确。

单纯了解文本内容,还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读后要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这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卒章显志,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找出,“我曾屡次发现,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意即当碰到困难时,应先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踏实走好每一步,直到最终取得成功。

有些文本主旨很含蓄,但再含蓄也总会有透露出作者写作意图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文眼”。如朱自清的散文《绿》,这篇文章抓住梅雨潭的“绿”尽情描写,抒发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而积极奋进的激情。开篇“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无论是初看梅雨潭的“绿”景,还是细看远近景物皆可“惊诧”,无论是写“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 “追捉”,还是读者恍然领悟到梅雨潭的“绿”,都显示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绿”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因自然之美而惊诧,是文章的文眼。文眼句完整地总提全文写景抒情的中心。[1]有的文章还要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来探求主旨。如《紫藤萝瀑布》,先写看到“瀑布”之盛,进而回忆十几年前紫藤萝瀑布之衰。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本文写作背景是因为作者弟弟的去世触景生情而作,抒发人生之慨,即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不幸是暂时的,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二问文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文本时,要潜心于文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研读文章,字斟句酌,仔细研读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词句的揣摩是文本阅读的重中之重。如读《故宫博物院》,我们要问,文章是怎样写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呢?通过阅读,我们找到第二段文字,“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紧接着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通过思考,我们知道这里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故宫规模之大。这样就理解了文本中用这么多数字来表达的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是一个鉴赏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时揣摩不出,可教学生采用“删一删、改一改、调一调”的方法来品读。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有一处景色描写:“暮色苍茫,出现的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只是交代时间吗?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这里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恐惧害怕的心情。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删去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影响呢?如果天不暗,杰利就不会去叫父亲,父亲就不会来找我,也就没有了下文,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也就无从说起。因此,这一处景物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又如《金色花》的结尾有这么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里为什么用“坏”字形容孩子呢?改成“好”字行不行呢?通过揣摩,我们体会到,用“好”字只能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担心,而用“坏”字既有嗔怪之意,更有怜惜之情,写出母亲根本没有真的生气,又表现出孩子的顽皮,“坏”字用在这里显得十分生动。这就是贬词褒用的妙处。

再如郑振铎的《猫》写了三只猫,第一只猫很漂亮,但病死了,第二只猫很活泼,但被人抱走了,而第三只猫被“我”冤打致死了。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通过调一调的方法把这三只猫的写作顺序打乱,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写前两只猫是为了给第三只猫作铺垫,突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容易把握了。

三问阅读文本后有何启发、有何收获

对文本的局部进行仔细揣摩后,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本。读后要问,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发或有何收获?这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主题上说,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上说。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要能引起类比联想,想一想,有没有读过表达类似主题的文章、名言警句或诗句等。对于写作手法要问,这篇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这样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如《散步》一文,写的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途中出现了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由于大家尊老爱幼,问题得以成功化解,体现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读后我们要展开思考和联想。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表达类似主题的有“卧冰求鲤,老莱娱亲”的二十四孝图典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等。

再如《白杨礼赞》,作者托物寓意,借白杨树来象征平凡而又伟大的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写法叫象征。我们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种象征手法。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运用以上“三问”,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局部研读,既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帮助学生走出文本,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做到真正把文本读懂。

参考文献:

[1] 邵克林.试谈文眼在文中的作用[J].语文知识,2000,(8).

作者简介:罗祥炼(1972— ),男,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三问指导检测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公文办理须“三问”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
如何答好党建“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