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妨从强化学生文体意识入手

2016-04-25朱永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答题文体意识

朱永华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但笔者在现实阅读教学中发现,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不知如何下笔,只能胡写一番,乱写一通,和所提供的参考答案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有的确实是学生语文知识太贫乏,阅读理解水平太低,但也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文体知识缺乏,在答题时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一、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弱化与缺失

记得2000年以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重视文体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很系统、很有序地讲解文体知识。那时的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一般都很好,文体意识很强。他们在做阅读题或写作时思路显得很清晰,知道运用什么样的文体知识答题,写成什么样体裁的文章,答题规范标准,写出的文章像模像样,一看就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但大约在2000年以后,这种良好的传统却渐渐远离了我们。由于考试时一般也不会专门考文体方面的试题,连作文也不限文体,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就盲目地认为语文教学应淡化文体,不用“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去专门讲解文体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也许对文体知识掌握得也不是太牢固,这样,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势必会轻视文体教学,甚至很少讲文体知识,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体知识的轻视,其文体知识的缺失也就成了必然。有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叫说明文和议论文,什么叫散文和小说,因此常常出现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混淆,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不分的现象。学生对文体常识的淡薄与缺失已成了目前语文学习中一种共性的问题,它已严重阻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强化文体意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必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占有重要的位置,难度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战线较长,不是一时半时靠突击就能学得好的,它需要长时间地、连续地、系统地学习。 初中常见的阅读文体主要有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等)。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围绕这几种常见的文体加以指导,有的放矢,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文体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进行基本阅读的时候潜移默化地接受、掌握一定的文体常识,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没有文体讲解的阅读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盲人摸象”。

(一)强化文体意识使阅读教学更具目标性

做任何事情都应具备一定的目标性,语文阅读教学也同样如此。没有目标的阅读无疑是盲目的阅读,低效的阅读,甚至是无效的阅读。在阅读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无形中就给学生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当然,文体意识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它让学生明白在阅读文本时应从什么角度出发,围绕哪种文体思考,运用哪些文体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读了文本以后至少要清楚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或论证方法,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这些东西搞清以后才能去精读、细读,切实解决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如句子的赏析,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的作用,论证思路的归纳总结等。

(二)强化文体意识使阅读教学更具系统性

阅读教学是一项庞大、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开展。阅读教学如果不强化文体意识,就会成为无文体阅读,不论学习什么样的文章作品,若净是一味的“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情感体验”“拓展延伸”也是不完整。课堂教学看似热闹生动,可文体意识一旦从阅读教学中淡化甚至消失,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给学生语文素养带来的将是结构性的缺损。缺乏文体意识的阅读教学只能使阅读变得支离破碎、零乱不堪。学生脑中无文体,阅读时也就无系统,答题时也就无标准、无规范,只好七拼八凑,拼散结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答题质量自然不高。如果每个语文老师从初一时就扎扎实实地把文体知识灌输于每节语文课中,渗透于每篇阅读中,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三个学年下来,文体常识自然铭刻于学生之心,系统而完整。这样学生再去阅读各种文本,自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碰到有关文体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自然轻车熟路,轻而易举。

(三)强化文体意识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

建构式生态课堂提倡高效教学、高效课堂,阅读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追求阅读的高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在阅读中加强学生的文体意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体知识,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对症下药”,运用相应的文体知识解决相应的文体问题,不至于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张冠李戴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学生在阅读时思路自然更清晰,方法更恰当,语言更精准,答题的质量自然提高,准确率也就不言而喻。无文体意识的阅读只能导致学生思维混乱,语言模棱两可,拟出的答案自然会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阅读的高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文体意识的对策

有效地、针对性地开展文体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阅读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语文教师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从七年级开始,从每节课开始,从每篇文章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文体意识。

(一)根据学段,循序渐进

我们使用的教材对各种文体的安排是非常科学、有序的。七年级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八年级主要以说明文为主,九年级则侧重议论文、散文和小说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也应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把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文体常识、文体知识全面而系统地教给学生,不光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同样如此,也应按对应的文体进行专门化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质量检测时也应配以相应文体的阅读训练。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现在的语文考试,从七年级开始就是中考题型,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三大文体一样不少。学生还不知道这些文体,头脑中还没有系统、完整的文体概念,你叫他如何下笔答题。即使是老师在考前仓促地指导几分钟,繁杂的文体知识学生又怎么能一下子完全接受?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先从考试改革开始,根据学情,针对不同的学段,检测的重点尤其是阅读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考试有针对性了,平时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能作出相应的调整,也便于教师按部就班地围绕本学年的文体展开训练与指导,不至于只是考试时的仓促应战。这样,通过三年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定会牢固而系统,扎实而完整,应对一般的文本阅读也就容易多了。

(二)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文体教学除了贯穿于课堂的专题讲解,还应渗透于具体的课文教学,更要体现于课外的阅读训练。专题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体的常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文体理论体系;课文的渗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体的认识,体会文体的特点、作用;课外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文体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更深层次把握文体,理解文体,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通过这三步的学习、体会与运用,学生既掌握了文体理论,又学会了灵活运用,有序学习,反复训练,举一反三,真正达到了学习文体知识的初衷与目的。相反,光有理论的学习,缺少实践的训练,文体知识就像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显得很空洞抽象,难于理解。同时,缺少理论支撑的实际训练往往显得很盲目,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若将文体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阅读时的文体意识,提出正确的阅读对策,定能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凸显规范,力求准确

每种文体都有自身的特点、作用,教师在文体教学时一定要紧扣每种文体的特点展开,特别是文体的名称、作用一定要重点突出。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各种文体表述不清、概念混淆的现象,结果是答非所问。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凸显规范,力求准确,特别是语言的表述,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准确。如“比喻”在修辞中是“比喻”,在说明方法中是“打比方”,而在论证方法中则说成“比喻论证”;又如“对比”在修辞中表述为“对比”,在说明方法中则表述为“作比较”,而在论证方法上则表述为“对比论证”。说明文中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应是“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打比方应是“生动形象地说明……”,列数字是“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是“突出说明了……”。表述准确了,每种文体的特点才能一目了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掌握了一定的文体常识,不仅有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交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文体常识,学生就会按照规范去阅读与写作。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妨先从文体教学入手,不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利用阅读教学这个平台,有序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文体教学,让它成为推动阅读教学的重要动力。

猜你喜欢

答题文体意识
邀你来答题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