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地区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016-04-22刘春梅

关键词:经济政策

刘春梅

摘 要:人才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一直被各地政府视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原动力,各地政府都特别重视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建设,希望建成人才聚集高地,以促使地区获得率先发展的先机,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江苏沿海大开发的背景下,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迎来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拥有了政策优势,沿海地区应大力引进人才,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的人才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差异,为江苏沿海地区的人才集聚模式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苏北地区;人才集聚;经济政策

1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政策与人才集聚的关系

1.1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政策状况

苏北一直是国家重点照顾的对象,多年来给予苏北地区较多的政策扶持。200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苏北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初期,省政府继续围绕振兴苏北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苏北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提出了《关于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11年省政府安排苏北急需人才专项引导资金2000万元,引进了一批重点行业和领域急需紧缺经营管理人才。此外,近年来每年的“年度苏北发展急需人才引进计划”也为苏北地区的自主创业人才引进和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不少高水平的人才。

1.2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政策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分析

1.2.1 改善人才环境

自国家将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大开发等一系列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来,苏北工业化进程已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转型阶段,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东陇海产业带建设、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连云港港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的落实,使苏北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整体发展环境逐渐得到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分别为苏北地区人才规模的壮大和人才种类的丰富以及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1.2.2 加大教育投入

2010年,苏北五市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为193.07万人,约占全省的22.7%,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近70万人。由于苏北地区对教育事业的普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较大,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绝对数量与苏南的差距逐渐缩小。由于苏北高校实力相对比较薄弱,博士点、硕士点数量不多,在校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数量较苏南少。随着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一批苏北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硕士点、博士点数量逐渐增加,势必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

1.2.3 实施人才回流政策

由于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较落后,毕业生、专业人士和海归等人才的回归率与苏南相比较低,多数苏北籍人才更倾向于到苏南或省外发达地区就业。而且就读于苏北高校人才也更愿意毕业后到大城市或回老家去;就职于苏北单位的人才也更愿意离职或跳槽到经济更发达、机会更多的地区。为摆脱这样的困境,省政府实施了一篮子针对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奖励、扶持政策,如给予进驻人才专项资金支持、设立多项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弥补外地与本地工作、生活的差距,鼓励人才回乡来、留下来就业、创业。

2 苏北地区经济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关系

2.1 苏北地区经济运行状况

2013年,苏北地区在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支持下,经济发展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多项经济指标领先全省。具体体现如下:

2.1.1 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

近年来,苏北地区以苏北振兴、沿海开发和沿东陇海产业带开发开放为重要契机,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加快项目推进,经济呈现了加速、竞相发展的态势,规模效应持续扩大。2013年,苏北GDP总量为13558.9亿元,比去年增长11.3%;人均GDP 45518元,比去年增长11.2%。

2.1.2 工业生产动力强劲,运行平稳健康,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2013年,苏北地区努力克服生产成本上升、区域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影响,不断强化工业“第一方略”理念,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较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3年,苏北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50.7亿元,增长17.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23.2亿元,年均增长51.6%,远超全省30%。

2.1.3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苏北增速全省领先

2013年,苏北五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形势的变化,调整招商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推进大项目建设,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苏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消费方面,受国际需求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消费理念发生较大转变等因素影响,苏北消费品市场偏冷,增速有所下降。2013年,苏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4456.2亿元,增长14%。

2.2 苏北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集聚的影响程度分析

2.2.1 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对人才的吸引

随着近几年苏北地区的快速崛起,苏北成为了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地区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离不开人才力量的支持,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才参与到该地区经济建设中。由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文化娱乐等条件较为落后,苏北地区一直是人才流出的重灾区,少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进驻苏北为之贡献青春和力量。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苏北地区成功扭转了颓势,从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常住人口及其增长率逐年增加。

2.2.2 产业发展的高速势头创造人才需求

目前正值苏北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期,农林牧渔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逐渐下降,老重工业向高精尖端、高附加值方向优化升级,逐渐淘汰和转移高成本、高污染、低价值的产业,引进和改进高新技术产业,高新产业产值增长势头猛,潜力强。这些变化势必创造大量的相关人才需求,特别是能吸收更多掌握高端技术和知识的人才,促成高效益的人才集聚模式,激发人才集聚效应的最佳效果(见表1)。

3 苏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才集聚的关系

3.1 苏北地区人力资源状况

2012年,苏北地区常住总人口2978.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6%,人口密度为547人/平方公里。从2012年与2010年常住人口数比较来看,苏北地区常住人口增长率为0.06%,增长较为缓慢。2012年,苏北地区拥有各类从业人员1992.7万人,占人口的66.9%;城镇从业人员722.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270.3万人;其中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811人。城镇人口1629万人,城镇化率为54.7%。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在苏北常住的2975.01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930653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649人。对比苏南地区大学(指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5272700人和每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人口1620人。

3.2 苏北地区人力资源对人才集聚的影响程度分析

3.2.1 使人们模仿他人到苏北接受教育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苏南地区的教育实力全国有名,拥有众多高水平学府,如南京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且师资力量雄厚,2012年平均每所高校拥有780名专任教师,每15名在校学生拥有一名专任教师。而苏北地区拥有的高等学府仅为苏南的1/4左右,仅有中国矿业大学一所“211”工程院校,平均每所高校拥有624名专任教师,每19名在校学生拥有一名专任教师,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源实力较苏南落后,教育指标更是与苏南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苏北的教育实力在对加强人力资源与人才集聚的相互作用上,显然是比较乏力的。即苏北使人们模仿他人到该地接受教育的吸引力较小。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该地接受教育人才能否留在该地区参与工作。

3.2.2 使人们模仿他人到苏北参与工作的吸引力

从受某地区人力资源影响的角度出发,模仿他人在某地区参与工作的动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一是在该地区接受教育完成后愿意就地参与工作的,或是源于受他人的带动,同时也能带动他人进行模仿;二是受他人带动愿意到该地区寻求更佳发展机会的,或是由于受人影响而背井离乡谋生计,或是在外地离职调岗或完成学业后对“领头羊”进行模仿。

4 苏北地区科教文卫和社会生活对人才集聚的影响程度分析

科教文卫和社会生活相关事业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到人才衣、食、住、行、谋生等基本需求,是各类人才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环境。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发达,能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社会生活体系全备,能给予人们安全舒适感,从而使其感觉流动到该地区的收益较大,这便会促进该地的人才集聚。2012年,苏南地区专利申请授权193047件,授权发明13428件,分别是苏北地区的8倍和10.8倍;拥有高校94所,在校学生112.4万人,分别是苏北地区的3.8倍和3.9倍;拥有公共图书馆51个,藏书量44543千册,分别是苏北地区的1.3倍和3.9倍;拥有卫生机构9282个,虽比苏北要少,但卫生技术人员有18.8万人,是苏北的1.4倍。即从以上四个方面看,苏北都较苏南逊色。这显然会限制这方面需求较高的人才到苏北发展,而这类人才通常层次较高。

社会生活方面,从人文环境来看,由于苏北多年来相对滞后的发展,经济结构低度化发展,生活层次、生活水平与苏南的差距不断加大,而高层次人才大多注重生活品质和人文气息。从工作环境来看,苏北的教育和科研实力较苏南薄弱,决定了其能为人才提供的产学结合、创新创业等先进工作平台的能力远不及苏南。从生活环境来看,虽然近几年苏北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宜居城市生活环境,但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仍比不上苏南;相比苏南众多的5A级旅游风景区,苏北的游憩休闲价值要小得多。这导致人才到苏北去的环境收益较小,严重影响各类人才到苏北发展,且这种局面无法立即扭转。

5 促进苏北地区人才集聚效应的对策建议

依据以上分析,推动苏北地区人才集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强化人才引进的科学规划。

②坚持领军人才带动,提升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带动人才梯度转移;建设科技园区和孵化中心,加快各类人才创新要素集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优化人才引进结构。

③提升苏北五市人才市场的功能水平;加强苏北五市人才市场对外合作力度以及鼓励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发展,积极推动省内外知名的猎头公司和人才中介机构到苏北拓展业务,满足企业特殊用人需求。

④积极推动苏北本土籍人才回流。抓住大城市不断高涨的房价、交通等生活成本对人才的抑制效应,利用乡情关系和地缘归属感促进苏北籍在外求学、发展人才回流;同时吸引中西部地区人才到苏北发展;广泛招引创业型人才。

⑤切实加快苏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步伐,适应苏北地区发展需要;注重引导苏北地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建设职教园区,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

猜你喜欢

经济政策
浅析大唐盛世都城—长安的经济制度
如何看待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的经济政策
浅析朴正熙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产业政策的两个重要属性和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效果与治理体系
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