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中村改造的探讨

2016-04-22邹杰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城中村海绵城市

邹杰

摘 要:本文探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下各种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中村;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是城市发展的国际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低影响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就是城市低影响开发模式之一。目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海绵城市的探讨也正在进行。

1 城中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过快的产物,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造成了城市中不协调的景象。城中村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

1.1 建筑密度高,绿化面积低

城中村建筑密度高,居民随意搭建增建房屋,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达到70%以上,甚至达到90%。

1.2 道路不成系统,路面硬化影响雨水下渗

大多数道路不成系统,路面硬化,影响地下水下渗,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的硬化路面系统,将导致城市的积水无法下渗,无法排除,造成极大的内涝隐患。

1.3 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欠缺

城中村中的公园、绿地严重缺少和不足,现有的绿地、广场被挤占。

1.4 城市生态环境差

村民的生活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

2 治理对策

针对以上城中村出现的问题,根据海绵城市理论,采用低影响开发,解决城中村的问题。

2.1 居住区改造

城中村和城边村的整治要按规划进行实施,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可以在屋顶建设绿色屋顶,雨水通过收集设施收集应用于绿化,其余的雨水可以通过下沉式小区绿地,部分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其余的雨水进入渗透排放一体化设施,通过地下渗入,最终进入雨水管的雨水外排。同时小区所有路面采用透水砖铺装,有利于雨水下渗,解决城中村的内涝问题(如图1)。

2.2 道路设施改善

在城中村整治过程中,道路设施完善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以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建设,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在城中村道路的新建、改造项目中,铺设透水砖、建设道路集水池,改造路缘石等,当降雨时,雨水一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一部分进入集雨树箱和街道生态调节池,进而进行利用;最后部分进入下水道进入雨水管道排走(如图2)。

2.3 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改善

在城中村和城边村整治过程中,增加公共空间或改善公共空间是必行的,公园、绿地、广场的改造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还可以给居民提供公共的休憩、文娱乐场所,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让居民融入自然,贴近自然,感受自然。通过透水广场、下沉式绿地、水泡景观、湿地景观、雨水花园等建设,雨水一部分补充地下水,一部分经收集回用,一部分外排(如图3)。

2.4 雨水管网整治

城市改造过程中雨水管网的改造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排水,关系到洪涝灾害的发生,在以往雨水直接经管道外排,这样做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不及时的排水将造成洪涝灾害,海绵城市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种问题,降低了雨水的流速,补充了地下水,节约了水资源。雨水通过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如图4)。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2014.

[2]王文亮,等.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18).

[3]冯永杰,高巍.“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模式探析[J].小城镇建设,2008.

猜你喜欢

低影响开发城中村海绵城市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临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研究
国外雨水花园污染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