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电视台“民生”向“公共”过渡必要性之我见

2016-04-21杨华云

记者摇篮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媒民生新闻舆论监督

杨华云

【摘 要】民生新闻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之一些电视媒体过分追求收视率,使得民生新闻走向“后民生时代”。从民生新闻的发展改革中,可以看出民生新闻的发展应当是朝着公共服务与人文关怀的方向,将民生新闻逐渐发展成为公共新闻。笔者认为找准定位、让观众说话、完善舆论监督是实现这一转变较为基础的方法。

【关键词】传媒 民生新闻 公共新闻 定位 人文视角 舆论监督

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拉开了民生新闻风生水起的大幕,各地民生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营口广播电视台的《滨城报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一个以消息类新闻为主,以专题类新闻和现场新闻为辅的杂志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它以“说你我身边事儿,唠百姓心头嗑,做观众贴近人”为节目宗旨,致力于成为滨城百姓生活观念、行为理念、思想意识的引领者。

时至今日,民生新闻自命名以来已发展了十余年,但发展总会遇到瓶颈,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笔者认为:“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它也是基于“民生新闻”的概念而提出的,而且赋予了媒介在社会责任上更多、更新的要求。本文就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的必要性,浅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民生”到“公共”,为什么要变

1.历史背景。2006年,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就被引入我国,在百度百科中,公共新闻学又称为公民新闻学,指从公众关注的议题入手,针对这些议题的各种看法、方案进行报道,其目的是将某种客观信息提供给公众,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够进行社会舆论引导,并且鼓励公众参与到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过渡是大势所趋,是落实“四个全面”、强化法治意识、顺应民众需求的具体体现。

2.时代需要。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来看,当前媒体所处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共新闻理念符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营口广播电视台《滨城报道》的实践也表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型过程中,已经培育出公共新闻的种子,已经开始探索自身在社会公共事务里的作用和角色,并以此为契机加速我国的公共领域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3.发展需求。当前,很多城市电视台收视率较高、吸引广告投资最多的一个拳头产品就是电视民生新闻。但民生新闻有时会陷入下水道堵塞、邻里冲突等百姓琐事,流俗于“三鸡”新闻(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飞狗跳),如果不跳出视野狭隘的窠臼,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开始崭露头角,它的出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仅如此,一些电视民生节目还滥用话语权,对轰动效应过分追求。在民生事件的媒体报道当中,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缺乏关照和挖掘。

二、“民生”如何向“公共”转变

对于电视媒介来说,社会资讯传递这一社会功能是民生新闻的侧重点,而挖掘舆论监督、进行社会组织是公共新闻的侧重点,这一公共平台正努力成为大众表达意见、发出声音的通道。而民生新闻强调的仅仅局限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定位的改变。面对种种矛盾,若想站稳脚跟,电视民生新闻一定要将民生理念、新闻本体以及舆论监督和公众的参与紧紧地抓牢。不论在内容定位方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要对其采取重新审度和设计,从而使其从民本事件转为民本内涵。营口广播电视台《滨城报道》的定位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新闻的特质,它致力于为公众搭建充分表达和交流的平台,选题以公众关心、政府关注、有条件解决或有利于达成共识为原则,体现对公众的尊重和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再以《南方周末》为例,其民生板块坚持的原则:要勇于揭露和调查有损民众利益的问题,要积极解释和答复民众困惑的内容;要善于讨论和化解关乎民众利益的一些制度执行的难题。只要新闻媒体坚持上述“向上”、“博大”的原则,就能够培养民众的社会参与意识,协调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推进社会和谐和民主化进程的道路上取得突破。

2.人文视角。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之上,民生新闻依旧应当坚持其人文化的视角,以普通人的目光去报道。2015年,《滨城报道》发起了“黄手环爱心活动”,以免费发放黄手环的方式帮助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市民。前期在新闻中广泛宣传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危害,并走访患者家庭,得到了市民的共鸣和反响。随后,携手营口爱心志愿者联盟连续举办了三期黄手环发放活动,共发放黄手环1500余个,群众称道。

3.让观众说话。大众是民生新闻的受众,而公共新闻认为受众是公众。这是因为同大众相比,公众更具社会内涵。所谓的让公众说话,指的是使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而公众是意见、观点以及信息表达的主体。营口广播电视台《滨城报道》的评论性子栏目《我有话说》,就是立足这样的指导思想,搭建平台,让受众对社会生活中热点、重点、兴奋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映自己的呼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市民的观点走在理性的轨道上。

在这档评论性子栏目《我有话说》里,还经常性地就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和现象进行讨论,鼓励市民参与话题,说想法提建议,最近一年来,通过这个平台,吸引观众就马路市场、海防大堤烧烤、贴城市牛皮癣小广告、商家霸占公共停车位、春天烧荒等话题展开讨论,编辑人员在后期汇总编辑时,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对话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把握尺度,让建设营口、爱营口,理解和支持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成为主流意识和观点。

4.完善舆论监督。在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主观偏向的一部分就是新闻评论。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更为注重自身的理性建设,对社会舆论中的主、支流进行区分。在做好理性传递社情民意以及舆论监督的基础之上,电视民生新闻要对新闻评论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新闻监督的“理性”以及“建设性”进行强化。比如:营口广播电视台《滨城报道》在报道西市区华阳小区物业私设装修材料售卖点、强买强卖问题后,没有仅仅局限于问题的披露,而是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营口市物业处出台规范整改措施和管理办法,并在全市推广施行。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向电视公共新闻发展,是时代需要、大势所趋。如何让这一转变在科学理性的轨道上实现凤凰涅槃,是电视媒体人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找准定位、让观众说话、完善舆论监督是实现这一转变较为基础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更有助于增进公民对公共事物的思考和判断,进而促进社会正能量的集聚,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秦中人.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J].青年记者,2005(6);[2]张雪.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陈立生.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大待解之谜[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5);[5]《南方传媒研究》.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媒民生新闻舆论监督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