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及其实践

2016-04-20

农民科技培训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学班中职农民

近几年,江苏省泰州市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工作,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围绕“教育培训”环节,总结了泰州地区的“5W1H1O”基本模式,并展示了部分实践效果。

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环节。2012年以来,泰州市紧密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通过中职教育、技术培训“两只手”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市年均招收农民中职学生1000人、培训农民近3万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5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连续3年在江苏名列前茅。相关部门统计,泰州市现有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主、专业技术能手中94.6%系农广校中职教育、技术培训班毕结业学员。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全市有85万户农民家庭采用了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每户年增加经济收入2200元左右;许多村也摆脱了“后进村”的帽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全市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基础地位、主渠道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一、曾经的难题

泰州市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曾碰到农民难组织、参学参训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困难。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内容枯燥,激不起学习动机兴趣;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脱离学员实际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需求。教育培训过程中,没能充分挖掘农民的需求点、没能有效满足农民的需求。

教育培训是为培养人而构建的社会活动体系,它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

二、现在的模式

泰州市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形成自己的特色,总结为“5W1H1O”模式,即:Why——为何教(目的、目标);What——教什么(内容、过程);Who——教谁、谁教(人员、对象);Where——哪儿教(地点);When——何时教(时间);How——怎样教(方法、途径、措施);Open——开放教。

(一)明确目标(Why),理清方向

当前,我国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正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正从依靠传统经验向依靠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传统农民迫切需要“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职业化”的新型农民。我们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能力要素作为教育培训的基本目标和要求,结合“三农”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每门课程的知识、理念、技能、方法等教学培训目标和教学培训实施过程中每节课、每月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发挥好培养目标的定向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

(二)产学结合(What),优化内容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需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民的利益和需求、具体生活现实、实际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培训内容,采取恰当的教育培训原则、实施方法,否则,教育培训将成为教育者自己的独角戏。

对农民而言,其最大的实际就是生产实际、产业实际,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必须围绕农业生产和主导产业来进行,实行与普通全日制学生接受的“学院派”专业学科教育不同的产业教育。冬小麦是泰州地区主要的生产品种,一般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将生产过程分为播种、越冬、拔节、抽穗扬花、收获等几个关键期,在不同生长期,分别讲解不同模块内容,如在越冬期着重“减灾防灾技术、越冬田间管理、农业气象”的内容讲解。整个教育培训过程围绕实际生产需要编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有效结合”。此外,增加《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实用数理化》、《语文基础》、《农业基础知识》等基础知识、科技文化、民主法制等方面课程。

将实践中农民喜欢的内容整理、编写成培训教材、资料,目前,已出版《农业基础知识》、《泰州市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明白图》、《芋头栽培》、《农事实用旬历手册》等教材68种。

实践表明,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三)选好对象(Who),夯实基础

农民既是教育培训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教育培训者可以任意涂抹的白板或加工的素材,不仅会把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与希望带入教育,而且会在教育培训活动中有自己的判断、选择、构建与评价。他们已有的发展水平、倾向和当下的心态,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培训活动的起点。因此,对农民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需要找准需求点,并能有效满足需求。为此,泰州市各级农广校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准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所需、产业发展现状等基本情况,据此形成农民愿学、产业所需的教育培训主菜单。坚持“普及性培训”与“专业性教育”相结合,对产业规模大、教育培训意愿强、自身文化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农机手、科技示范户、农村基层干部、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人员、农业企业和场圃职工、在乡返乡青年等开展系统的中职教育,并优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在选准培育对象的同时,加强培育主体建设。积极探索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农技推广机构、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成人教育中心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农业主管部门、农业推广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社会组织,选聘具有相关技能、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地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调度师资。目前入库教师已达929人。泰州地区已经建立起市级校、县级校、基层教学点三级完整教学组织体系,并在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建立学员辅导站,实行“一对一”的全程服务。

(四)村头办班(Where),服务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是现场教学,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1~2天/次,最希望培训的地点在本村。泰州市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主动下沉办学重心,积极与乡镇、村开展联合办学,按照“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强,村风正、民风纯,农民参学意愿强,产业发展好”的标准选择基层办学点,建好基层教学班。充分发挥农广校“立足农业、贴近农民、服务农村”的优势,坚持到村田头、农民家门口办学,让农民在家门口随时“就近”接受中职教育和技术培训。

2009年9月至2015年底,泰州地区各级农广校共举办89个涉农专业农民中职教学班,招生近6000人;每年举办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近3万人。其中,涉农中职教育仅有4个教学班设于市区(占教学班总数的4.5%),乡镇、村、农场、农业园区等教学班85个(占教学班总数的95.5%);5987名学生中,仅213名学生在市区上课(占学生总数的3.6%)。技术培训教学班全部开设在乡镇、村组、田头。统计发现,市区教学班学生学期平均出勤率为79.7%,基层教学班学生学期平均出勤率为96.3%。实践表明,在村办班,方便农民、有助于提高其参学积极性,能有效实现技术、知识、技能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实时帮助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五)把握节点(When),提升效果

办学过程中,紧紧把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农业生产关键期,二是农闲时间。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组织教学人员深入学员生产一线,分片、分组开展现场指导、田头教学,开展面对面的教学、辅导。农闲时段,我们结合农时、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根据农民学员需要实行弹性学时制,每周组织1~2次集中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每季的上课时间。这样不仅适应教学的要求,更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务工从业的实际需求,解决了学习、生产、家庭三者的矛盾,调动了农民参学的积极性。

(六)“双轮”驱动(How),多样教学

泰州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职教育、技术培训两轮驱动。把符合中职教育入学条件、具有相同产业背景、相同教育培训需求的农民就近聚集到一个点,组成教学班,纳入中职在籍生管理,对其开展系统的中职教育,并以中职教育为契机开展规范的系列长期服务。因身体、年龄、学习能力等原因不能进入中职班学习的,则对其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努力,实现应教、应训农民的全覆盖。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日常教学,生产过程中需要学员弄清“为什么”或“是什么”时,按照中职教育的规范要求开展教学;而讲解 “如何做”,需要突出某一项专门技能时,则采用培训方式、按照培训的要求进行。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学员除学习畜牧基础、动物疾病防治基础等理论课程外,还需参加发酵床养猪等技术培训。参加葡萄、甜豌豆种植技术培训的学员,还需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等相关的、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紧密结合,相互依存。

考虑到地区、产业、学员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采取分类分层级教育培训的方式,实行“同产业、同地区、同年龄段”学员“同教育培训”的四同要求。教学过程中,坚持直观性教学和生活化原则,通过现场观摩、田头示范、一线指导、实地操作、“师带徒”、播放教学片等方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在短短5年时间里,泰兴市培育葡萄、甜豌豆种植能手近1500人,葡萄、甜豌豆的种植面积从几亩发展到全市1万亩、25万亩。加强与示范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发挥农场的示范作用,组织学员到农场实习,让学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七)全程开放(Open),汲取能量

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全程开放模式。农民学员自由选择学习专业、内容;面向全社会开放式选聘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教材等教学资源因需不断更新、充实;教学体系、基地建设、教学手段等不断完善。

泰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看似农业部门在搞,实是全社会在参与、在支持;泰州各级培育实施部门不断从发展的时代汲取能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壮大自身教育培训实力、巩固基础地位、发挥主阵地作用。

三、实际的效果

从泰州的实践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是提升了农民从业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农民不但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更新了观念,而且掌握了实际技能。从统计的数据看,近几年涉农专业中职教学班农民学员中级技能鉴定合格率为89.2%;技术培训班学员初级技能鉴定合格率为48.2%。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不少学生能利用经济基础课程中学习的市场供求规律分析猪肉价格走势、预测猪肉需求量,科学调控生猪生产量,简单的几个经济规律,成为农民致富的法宝。

二是促进了镇村产业提升。姜堰区农广校在桥头镇举办以家庭农场主为主要对象的农作物生产经营专业中职教学班和小麦水稻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关键技术、高产高效措施完整交给农民。200多名学生成了种植能手、经营高手,其中176名学员成为了家庭农场主。截至2015年底,桥头镇全镇7个村土地已全部流转,全镇共流转土地2599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7.89%,建有家庭农场184个,已有59个家庭农场进行了工商登记,基本实现了全域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桥头镇成为全省有名的家庭农场发展示范镇。

三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从泰州地区的实践看,教育培训能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改变其精神面貌;能在村兴起爱学习、比创业的风气。同时,办学能及时将上级惠民利民政策传达给学员,调动了大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泰兴市农广校在黄桥镇祁巷村举办观光农业经营专业教学班,办学过程中,邀请专家进行产业规划、联系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服务,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休闲农业、乡村厨艺与饮食服务等内容的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几年时间里,过去有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有名的经济发达村(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9元),成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泰州市全面小康建设先行村”。

四是实现了农民致富。教育培训让不少农民致了富。泰兴市分界镇农民王君因服装加工订单不足改行想办养鸡场,但缺乏技术、信心不足。参加村里中专班学习后,他不仅学会了喂鸡和孵化、防疫等关键技术,也更新了观念、坚定了信心。目前,他已拥有一家10万多羽蛋鸡的养殖场,还成立销售协会,向村民收购甜豌豆向东南亚国家销售,年纯收益达500万元。在他的带动、指导下,不少农民走上了富裕路。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市分校

钱 明

猜你喜欢

教学班中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雅韵·智慧·健康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