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心头的“农技天使”

2016-04-20

农民科技培训 2016年4期
关键词:万州区万州农技

编者按: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校长付玲,近日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她从事农技推广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23年,立足大农村,服务大农业,大胆开拓,不断创新,致力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六大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8万余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骨干青年农民,对发展一方生产、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圈经济、富裕一片群众作出了显著贡献。尤其是她创新的零距离、有互动的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让学员纷纷竖起大拇指,这种模式被重庆市农委向全市推广,而后又被农业部推广到全国,成为全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样板”。此外,付玲创新农民学历培养模式,率先在7个新农村示范村举办现代农业中专学历班,招收学员300多人,并形成了每月面授3~5天的培训制度,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去,如今,这些毕业学员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付玲作为万州区农广校校长,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人员岗位的合理分工,规范人员职能,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开放性搞好各项工作,打造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万州农广校在付玲的带领下,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典型。本期专题我们带领大家走近付玲,走进万州区农广校、田间学校,走近学员,全面展现付玲如何开拓创新、巧思实干、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她大胆创新,努力开辟农民教育培训新天地;她积极进取,带领学校团队高效创业;她勤奋自励,不断升华学识与人格境界。她,就是23年来行走在田间地头,也深深扎根于农民心头的“农技天使”付玲。

1993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付玲一头扎进田间地头,23年来始终坚守在农技岗位。“人来到世界上走一遭,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这样也就不感到遗憾了。”这是刚刚获得“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的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校长付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扎根基层开创农民科技培训新模式

“天气变冷了,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猕猴桃的冬季管理……”隆冬时节,铁峰乡桐元村农民田间学校里,二十多位村民正围成一圈,认真聆听付校长的精彩授课。

“授课形式非常多,有院坝会式、田间地头式、赶场式、现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听着不打瞌睡,关键是能学到非常实用的农业管理和技术知识。”作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常客”,王万清兴奋地说。

让王万清记忆深刻的,是他通过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收获的知识用在农业发展并取得的成功。如今,他已发展起千亩果园。在他看来,这一切还得感谢农民田间学校和创办人付玲,因为这个学习平台,才让他对发展果园增添了信心。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区是个拥有440多个村的大区,多数以传统种养殖业作为经济支柱。付玲一直在思索,农民培训怎样才能更符合基层需求? 一番调研过后,付玲想通了,只有围绕产业,把培训学校办到村里去,才能接地气,农民才会有兴趣。

2010年,万州区在重庆率先启动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试点。付玲提出了“大户带动型”、“公司推动型”和“专业合作社领办型”三种田间学校建设模式,并率先在万州区的长岭镇龙立村、溪口乡九树村、铁峰乡桐元村试点。“龙立主打蔬菜,侧重‘大户带动;九树是生态鸡养殖,实行‘公司推动;桐元搞优质猕猴桃,我们就设计了‘合作社领办。”

付玲在试点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民田间学校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突出培训对象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用结合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付玲希望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养起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一次参加田间学校培训时,龙立村村民熊同正被讨论环节给“吓”到了:“我是来学习技术的,怎么还要参加讨论啊?”许多学员刚开始都跟熊同正有着同样反应,因为他们怕发言,不敢讲,也不愿说。而这在付玲看来,正是田间学校与传统农技教学最大的区别。她不仅鼓励学员讨论发言,还与大家一起做趣味游戏,想方设法让学员们多动口动脑,提高学习参与度,破除传统农技培训中的填鸭式教学,即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痛点”。几期培训下来,效果令付玲和她的团队十分惊喜。

2012年,农业部在万州召开全国农民田间学校现场会,付玲创新总结的田间学校办学模式开始向全国推广。如今,万州区已经建设了40所农民田间学校,注册农民学员近1200人。

跟踪问效作学员“贴身”顾问

心里想着哪儿,脚步就会跟着走到哪儿,这就是心里装着农民的付玲。不管天晴下雨,还是酷暑寒冬,付玲每年都有近200天行走在田间地头。23年来,她的足迹遍及万州区每一个乡镇村社,不是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技知识,就是坐东家炕,进西家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工作时,村民们称呼她“付校长”;私下里,大家都把她比作“农技天使”。

“给我们传授技术比发钱还强!”甘宁镇蔬菜种植大户老胡说。2015年,老胡家种了好几个大棚的甜菜,5月初,甜菜小苗嫩叶出现发黄、枯萎的迹象。老胡以为是春季干旱原因造成,就对甜菜进行大量的浇水,可情况依然不见好转,于是请来付玲诊治。经过实地查看,付玲认定此现象是由于上一年喷施除草剂过量引发,应及时毁种其它农作物。在付玲的帮助下,老胡家才没有蒙受经济损失。

下乡次数多了,付玲对去过的农户都能叫出名字。钟鼓楼街道大团村村民黄兴敏家里挂着一块小黑板,这是付玲给农民讲课用的。“每次都是先集中上课,再下地手把手指导”,黄兴敏说,“已经记不清付校长给我们上了多少课,画了多少图,只知道我们一个个都学会了种蔬菜。”

在付玲的手机里,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付玲就风尘仆仆地跑去查看,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她的手机是农民的咨询热线,也是短信答疑平台,更是接收邮件的求助信箱。有农民形象地称她的电话为“种养殖业的110”。

对于服务农民,付玲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带出一批又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种植技术,就必须引进新的农业技术。”作为农技推广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实践者,付玲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加之当今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支撑,基层农技推广干部担负着指导农民将科技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脑子里要有足够的科技知识储备。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农民发展,付玲利用三年时间在职攻读了农业推广硕士全部课程,取得了西南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而善于学习和积累,也为付玲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丁书清,付玲带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之一。2008年,他参加了农广校的创业培训班。当时他已是当地有名的“养鸡大王”,但在销售上却不具备明显优势,于是决心“回炉”学习。

15天的免费培训和交流,不仅让丁书清补齐了“短板”,而且也认识了很多同行。“创业培训最大的特点,是教我们用长远眼光发展传统产业,要善抓机遇,重视科技含量和管理效率。”丁书清说,“正是这次培训坚定了自己从事养殖业的信心”。他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组建了专业饲养技术和管理团队。如今,丁书清已是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的合作社有养殖户329户,总产值已经突破2亿元。他几次想请付玲吃饭都被婉拒:“付校长说,看到你们安稳致富,我就心满意足了!”

同样,作为第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受益者,一期培训下来,龙立村的熊同正对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栽培技术要领、抗御市场风险等都“有了谱”。加上农广校长期提供技术支持,如今他已搞起100余亩蔬菜大棚,季节性用工达600人次,年纯收入达10万元。熊同正每每说起这些,甚是兴奋:“辅导员想方设法让大家多动口动脑,不光讨论生产问题,还讨论怎样判断市场、怎么应对风险,培训非常管用。”

龙沙镇海螺村2组村民张地埔,也是付玲带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在付玲的帮助下,他流转当地闲置的水田、坡地,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业经济作物,如今种植规模已经达到500多亩,年收入近100万元……

很多扎根基层、带富一方的典型,都曾是万州农广校的学员。10年来,从万州农广校走出了8万余名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学员。据不完全统计,其中40%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此外,付玲还充分结合万州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各村的主导产业和骨干农民培训愿望,在各镇乡街道先后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共参与培训农民青年骨干2万余人。

万州农广校副校长周宗渝与付玲共事了12年之久。他说,“从付玲身上,我们经常能感受到一名基层农广人应有的精神和情怀,包括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对新农村事业的热爱,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以及对进取的执着。”

已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领域“忙”了20多年的付玲说,她很享受这种节奏:“看到越来越多学员靠培训技能发家致富,我就觉得开心!”

(综合经济日报、农民日报、重庆日报、万州时报等报道)

猜你喜欢

万州区万州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创新发展的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万州区天津医院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前进中的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
我们万州人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万州有个『草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