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制造业经济增长模式及核心驱动力

2016-04-19李冬梅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新常态

李冬梅

内容摘要: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常态下,随着低廉的人工成本红利消失和高投资的锐减,制造业要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必须具备新的核心驱动力。本文提出,在适应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下,企业依据现有的资源条件,从自身出发寻找利润增长点,可使企业在整体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较好的持续盈利能力。制造业需要从要素经济阶段快速地转变思维,提升企业自身资源效率(设备效率、人员效率),完善企业结构化调整,提升效率驱动力并加以技术创新驱动,实现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常态 效率驱动 创新驱动

制造业实现新增长方式和提升驱动力面临的现状

(一)发展智能制造业比较迫切

因为低端制造业工人短缺,导致我国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难以保证正常运转的状态,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可控制的损失。在劳动力人口供应紧缺的现实下,制造业要维持不间断的生产状态,保持持续发展的话,迫切需要利用智能制造来规避掉人工不稳定的风险。

(二)外资引入难度加大需要转变依赖高投资的方式

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已维系和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经济增长已不再支持高投资带来高增长的模式,不可依赖于长期的高投资。此时如果再以高投资来驱动经济增速,不但不可持续,反而会带来资产负债越来越大、资源开发过度、环境生态恶化、产能过剩、低效率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隐患或者系统性风险。

(三)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土地和资源得到提升,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给旧经济形态来来了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带动了经济飞速发展。经过了近20年的改革和创新,中国的高铁、核能等领域技术已经达到了领先世界的水平。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面对新常态,制造业需要寻求动力增长点,新常态下制造业更加关注提升效率,来降低因人力成本上升的负面作用,同时启动创新思维和模式来提升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前提下,需要高端知识技术人才做支撑,提升效率,改善现有制造业的经营状态,通过创新来驱动传统制造业发展。同时需要关注创新产业并作为前进的方向。要不断地集约资源,实现创新产业高速化、传统产业高端化、要素投入高端化,提升制造业效率、创新能力和运行质量,实现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新常态经济阶段性发展特点

(一)消费的共性转变为个性、差异化

当前,多样化和个性化消费已成主流消费模式。这种变化必然会带动速度和结构调整。这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个性化和差异化阶段。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产品经济时代,需要制造业不断通过技术改革和创新驱动,使产品推陈出新,利用具有差异化和突出个性化的产品争夺市场实现增长。

(二)新常态下需要创新性投资

过去的投资一直属于拉动式经济增长模式。对制造业来讲,出现了大规模、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形成了行业的低效率、高浪费局面。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带来了行业结构性调整,逼迫制造业进行结构整合,转型到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来带动增速,从而不断推动制造业进入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动式经济模式。

(三)生产转变到效率、创新驱动阶段

通过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中国经济需要结束要素驱动,进入效率驱动阶段,进而进入创新驱动过渡阶段。

在要素驱动阶段,制造业的竞争主要依赖于资源的丰富性,来获取低廉的要素成本和优势地位。依赖于要素驱动的阶段主要通过价格竞争来驱动企业,在品质竞争的方向上,没有充足的前进驱动力。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下,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即人口红利)和物质资本的大力投入,部分行业对外技术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在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上的研发能力,只是廉价的产品竞争、无技术含量的低价市场竞争格局。

在效率驱动经济的阶段,主要通过提高产出效率所带来的产品性价比提升,从而使制造业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更具有活力。效率在生产设备和人工所承受的范围内得以提升,超出承受度后,是无法实现突破性持续增长的。当品质达到一定程度后,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创新型驱动是在效率发展到一定水准后,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高端技术研发和生产工人的支持,进入持续、稳定、高速、健康的发展轨道,以物质要素投资增长结合高效率产出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和发展。

新常态下制造业核心驱动力

(一)核心驱动力之一:效率驱动管理

效率驱动发展阶段下生产制造企业的驱动发展管理思维的形成是基于产品的性价比,其核心驱动来源于效率和质量。新常态经济运行下,制造业不仅面临整体经济下滑的市场背景,同时也面临着3M(人工、设备及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因此,制造业必须通过效率提升来降低3M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要素驱动经济的运营阶段一贯低成本、低质量的价格竞争转变到以效率和质量为驱动的经济运营模式上来,通过效率的改善,来提升产成品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的目的。

1.通过提升人工(Man)的效率驱动管理进步。目前制造业运营的劳动力费用不断攀升,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过多导致的低效和工人的积极性不足带来的消极怠工现象。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营,必须提升现有用工的效率。

第一,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削减管理成本。企业管理的层级增加虽然保证了权利的使用界限,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人工成本的增加和管理决策时的效率低下问题。制造业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对管理人员进行精简,提升企业管理人工效率的方法,来达到管理流程简化、管理成本降低的效果。目前,很多跨国公司饱受管理人员过多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因此,我国现有制造业需要给现有的管理部门进行瘦身,从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转为扁平化的职能型或项目事业部型的组织结构,而对于新成立的制造业类型的企业,需要提前规划好管理扁平化组织,防止扩张带来的管理机构臃肿。另外,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虽然管理人员很少,但是依然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科学的运营管理流程设计。因此,对于这一类企业需要借助于外部的管理智慧和相关的信息技术,打造出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运营状态。

第二,塑造工人责任心和进取心。对于制造业来说,因为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引进,降低了工人工作难度,单调重复的生产环境也容易造成工人工作的倦怠。如果员工的责任心不强,就很容易给企业带来生产事故。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以员工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为重点的企业文化,从而保证制造业有良性的发展潜力。

2.提升设备的有效稼动率。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新常态经济下,制造业要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在此就凸现出3M中的设备(Machine)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挖掘设备的有效的运行时间,提升设备的整体的有效稼动率。

第一目标:提高时间稼动率。时间稼动率是衡量测定因故障、准备、调整等原因产生停滞,带来的损失程度大小的指标。

时间稼动率=操作时间/计划运行时间X100%(操作时间=计划运行时间-故障时间-换型时间)

制造型企业依靠设备在为企业生产产品,因而对于每天24小时的有效生产时间,设备是否都在正常地为企业生产相应的产品尤为重要。首先对24小时确定的操作时间与停机时间需要准确地从设备上获取到,具体分为设备故障、更换模具、生产准备、工艺调整、等待物料、等待检测、返修、其他原因。通过对生产设备的具体停机时间进行实时追踪和分析,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化操作,对具体的停机原因进行系统性分析,与额定目标核对(如生产准备时间、工艺调整时间、待料待人待任务时间、待检测所发生的时间、需要返修等原因所产生的操作时间),进而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因为不合理安排产生的低效率行为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立即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期提升生产设备时间开动率。

第二目标:提高性能稼动率。性能稼动率是衡量因设备loading状况、停工及对应的生产产品所标定的速度是否有损益等导致的体现在时间内上的损失大小的指标。

性能稼动率=速度效率X净效率(速度效率=理论节拍/实际节拍;净效率=产量X实际节拍/操作时间X100%)

生产线理论节拍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作业所发生的必需时间,即利用最少的资源确定需要参考原设备出厂设计说明书的设计速度情况进行设计,在严格保证按照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生产情况和生产的不同产品规格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推算来确定。通过对设备现场实际节拍和理论节拍数据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数据偏差并有针对性地改善计划方案,进而来完善管理性能效率,使实际节拍无限地接近理论节拍,提升设备的性能稼动率。

第三目标:从产品出发提升性价比,关注质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后的沉淀,现在大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意识已从廉价商品进行了层次性划分和档次的拉伸,更多的大众消费者更加倾向理性消费,更多关注于产品的性价比和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高性价比的产品将会持续受到普通消费者关注。因此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下,企业服务大众的产品也应该及时捕捉大众的心理需求,把提升产品性价比和质量视为制造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新常态下,企业只有稳扎稳打,做好减员降耗,从自身出发,提升内部效率,把好质量关,才能让消费者信任企业的产品质量,选择购买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

3.充分利用材料(Material)的使用效率。面对资源紧缺的新常态,企业在材料的采购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材料的毁损或者利用不充分带来的浪费,因此迫切需要制造业充分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材料的不合理浪费。

一方面,通过对所需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采购,来控制材料使用效率。材料采购过多,会加重仓储成本,并占用财务资金。在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压力下,日本汽车企业通过运用“0”库存的理念,降低采购的库存压力,化解流动资金的难题,降低整车生产成本,从而使日本汽车的具有绝对性的价格优势。我国制造企业在采购上,也要打破单纯以经济订货批量为原则的采购观念,树立整体采购成本的意识,最大化地控制采购成本,保证材料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在生产运营中通过对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减少浪费,从而提升材料使用效率。制造业在生产运营中,材料的使用经常会出现浪费,总有些残次品、废品甚至是边角料产生。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所产生的浪费程度也不同,如在光纤生产方面的高科技制造企业,通常在科技实验阶段,原材料利用率很低,成品率仅达到20%。如今资源日益紧张,迫切需要制造业企业通过对残次品、废品和边角料进行二次价值转化处理,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4.全面有效产出效率(OEE)管理。效率驱动最终会落实到全面的OEE管理(OEE=时间效率*性能效率*质量效率)。企业只有落实全面的在线OEE管理,方可实现实时的设备全时间段使用的时间效率和设备的性能效率。时间效率,是对人为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性能效率,是对设备的最大设计理论速度的合理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如何深度挖掘设备的最大潜能。全面的OEE管理,使全员参与的状况得以改进和提升,全员关注时间效率、性能效率、良品率,只有增强全员意识,才能真正使设备时间和性能效率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有了全员的效率提升意识,带动了设备的良好运转,使得产品的良品率也随之提高。一方面,企业要控制好设备利用的时间效率,规避因为人员作息、节假日、生产计划安排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生产设备的空置带来的效率降低。另一方面,设备利用率提升的同时,还需要从原材料采购、运输、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流程监控等实现全员质量监控管理,提高产品合格率。

5.提高柔性生产计划(PMC)。柔性生产计划是企业有效产出的关键,多数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将企业的运营计划岗位视为企业运作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弹性化的生产计划制定是保证企业合理有效产出的关键。通过合理的柔性生产计划可以合理有效地调动企业的各项资源,并合理有效地分配这些可及时调动的资源到合适的工位和生产线,从而最大限度来保证企业的运作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并降低由于计划安排不合理所造成的设备停机问题,如原材料供应不及时、人员短缺、上道工序没有完成、没有接到订单任务等,通过降低设备停机时间,最终达到提高生产运作效率的目标。生产计划具备了周密和柔性的同时,还需要能够落实到生产设备现场进行实施,否则无法形成实质的效率的体现。故实时地精准地掌握设备实际生产中的订单名称、物料号、结构号、实际速度(米/每小时)、突发状况、预计完成时间,提高现场实时调度的准度及速度,另外需要精准地掌握具体每个订单,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实际所需要的生产周期、各工序的实际生产时间。综上,及时地评定生产计划和灵活地适时调整和优化生产计划显得尤为重要,让生产计划真正发挥其核心发动机的职责和功能是提高效率驱动管理的基石。

(二)核心驱动力之二:创新驱动管理

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下生产制造企业的驱动发展思维管理的形成是产品差异化,其核心的驱动来源于技术创新。新常态经济运行下,严酷的市场环境即通货膨胀、商品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等,迫使企业要追求更高且持久的收益,不仅需要在内部挖潜,更要立足于企业的创新战略布局和差异化的扩充定位,如此,才能够驱动制造业不断发展。

效率驱动延伸创新驱动是企业发展的进一步发展思维,在不断出现的新资源、新思维下,企业只有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才能够保证获得丰厚利润,并能维持长远发展。正如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以获得潜在利润。

创新管理是系统性工程包含了人才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造业的创新,技术创新应是企业核心的创新因素,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通过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其它的创新来实现优化升级、高端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纵横交织的创新体系。

第一,通过加大科研力度,带动创新技术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已经能够通过先进设备的引入来提升生产效率。但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还需要通过创新技术的发展来塑造绝对的竞争优势。为此,制造业可以依托现有科研人员,通过科研经费的投入进行科技创新,或者通过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合技术研发来达到科技研发的需要。当前制造业在创新技术方面存在瓶颈,所以要达到持久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从学前教育抓起,培养创新性人才。此外,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在制度创新设计上来引导科技创新的应用水平,将专利的申报转为以实际经济效益带动考核,转变原有的专利难以化为可行性的技术应用价值,从而带动制造业走向应用性创新。

第二,运用互联网提升制造业水平,驱动制造业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早日实现智能化制造。将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结合,可以驱动中国制造实现早日进入工业4.0的时代。一方面,制造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精准掌握客户需求信息,定向生产制造合适的产品,从而规避掉盲目生产投向市场造成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制造业及时掌握顾客在终端市场产品的购买情况,通过众多顾客的购买信息,来分析顾客需求的产品特点,并预测未来市场需求,进而指导企业研发设计相应的产品,精准确定生产计划。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可以提升制造业相关服务水平,实现制造业管理技术上的创新。如:智能物流系统的实现,可以有效实现制造业流通成本的降低,并达到即时配送的效果;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构建,也可以帮助制造业能够快速、灵活应对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摆脱传统银行的各种繁琐复杂的行政审批程序。

第三,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的长效机制。驱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于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而创新技术的产生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各类创新人才的供应。为此,要驱动制造业保持持续性的经济增长,迫切需要制造业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产业发展融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院所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制造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带动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另外一方面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产学研一般侧重于短期项目的合作和研发,合作对象多为国内学者和科研人员,缺乏对国际高端科技人才智慧的借鉴。因此要驱动制造业持续增长发展,产学研合作就需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借助国家、省、市的政府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来搭建制造产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合作交流平台。具体可以在现有的国内人才产学研基础上,长期引入国外人才,借鉴国外的智慧和机制。一方面可通过在国内设立合作研发的机构引入高端人才,还可以通过国外设立工厂或者进行科研合作方式,来达到引进国外的先进智慧服务于我国制造业的目的。

第四,运用现有新技术驱动制造业发展。任何的技术创新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对于技术不足、人才匮乏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实现技术创新和进行效率的扭转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同时,现有制造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存在担忧,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面对制造业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现状,制造企业要想维持正常经营和发展,可以通过引入现有新技术,驱动制造业快速实现市场对经济增长需要,满足市场对制造业生产的需求。

对于实力不强、缺乏资金和技术人员进行研发的制造型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当前先进的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来促进企业发展。在带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如现在流行的3D打印技术,在我国制造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景下,提高了企业生产水平,同时也弥补了制造业发展上的不足。当然,在引入现有新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制造型企业以引入的技术和设备作为支撑,逐步培养技术和研发人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现有新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和创新的目的,驱动制造型企业稳步向前发展,从而带动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洪军,张慧,李颖等.基于SFA的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4)

2.曾兴.专业化视角下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及区域平衡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3.林平凡,刘城.区域创新体系中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6)

4.诸葛秀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产品增加价值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5.李晓慧.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新常态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