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流通行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化发展机制研究

2016-04-19刘珊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刘珊

内容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与科技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得到普及,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模式形成极大的推动力推动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流通行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成为跨区域物流、国家物流的有力保障。所以国家应重视物流流通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从物流流通方面分析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措施以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物流流通行业 区域经济 协调化发展

物流流通行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释义

物流流通行业是融合信息业、运输业、仓储业等复合型服务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着重要位置。物流的含义为:“产品配送、实物流通以及实体分配”,即产品从企业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过程,流通经济包括批发业、旅游、餐饮、电子商务、专卖、休闲娱乐等行业或经济活动,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促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流通也就是联结时间间隔和场所的物的流通,是物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创造场所性价值和时间价值。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区域间产业链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协调发展、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水平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涉及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性发展,注重各个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同时在区域经济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促进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既是一种静态的最优经济发展模式,又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相对于中西部有较大的优势,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域条件、政策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尽管生产要素大量从东部沿海地区流通,但是产业结构的中西部调整并没有很快实现,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而协同发展是系统区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彼此发展有机整合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注重差异化和独立化的发展,同时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实施经济合作和分工处理。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是经济组织的结构形态、发展模式所呈现出来的相互影响、促进的自组织特征和行为机制的综合。经济发展是各个元素通过功能整合和角色分工实现的共生发展,它针对的是区域内社会经济单元的差异化、不均衡及不对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通过区域发展做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系统的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物流流通行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繁荣发展

物流流通业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第三产业,目前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物流流通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能够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房产行业、信息产业、餐饮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等。所以说在各个区域经济内积极发展物流流通业能够提高区域内第三产业的数量,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发展,以便缩短我国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和谐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有效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目前,物流流通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相应的物流基础性建设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主要是因为物流基础建设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物流流通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基础性建设完善,同时使这些基础性建设的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迅速,高速公路、航空经济以及海港经济和铁路运输业等的建设日益完善,这些基础性的建设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很高的条件。除此之外,物流流通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投资者纷纷来到中国投资发展,他们进行投资分析的过程中肯定会将物流业的发展看做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条件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一个地区物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这个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物流流通业优化了区域经济投资环境,同时地区基础性设施的完善也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有利于地区进行招商引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物流流通业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城市是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一、第二产业经济发展比较完善,存在明显的优势,而且这些方面的物流设施和基本设备比较齐全,交通信息发达,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消费需求比较大,但是城市和其周围地区的物流发展之间存在严重的两级分化形式,这种不对称的物流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为区域物流提供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将不对称的经济市场逐渐转化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成为一个商品流通整体,从这方面来说区域经济对物流流通行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要注重区域间生产流通和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在一个大的区域经济市场内可能会出现经常性的经济限制和贸易壁垒,同时也会经常性的发生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交换活动,在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这种活动可能会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象所有权问题,其二是实体物流通问题,也就是常说的物流问题。区域间物流活动能够促进需求、供给等两个方面的增长效应。其中从供给方面来看物流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从需求方面来看,物流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扩大输出需求,从而提高产品总需求,从多个方面刺激区域内经济发展。另外,从供应链方面来看,物流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突破资源制约和体制制约,被区域经济的发展融入到更大的发展环境中,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市场环境下,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同的特色资源,物流流通业的发展能够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好的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经济水平的提高。

物流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经济地理差异较大

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沿海,自然环境良好,交通设备齐全,港口建设比较完善,有发达的海上交通为其经济发展奠下坚定的基础,而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交通相对不够完善,自然环境受到较多限制,这些因素均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而导致区域间物流发展不平衡,形成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进行战略转变,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拉越大,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发展差异化,不利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二)地区之间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南北地区、东西地区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政策比较好,拥有的资金支持比较大,有很多实力雄厚和基础设施齐全的大型企业的支持,而且享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比较大,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反过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实体力量比较薄弱,而且享受的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比较少,尽管近几年国家比较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实际支持力度比较小;再加上这些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所以在物流体系的建立方面给予的资金支持比较少,导致这些地区物流流通业缺乏丰富资金的支持,其发展水平比较低。

(三)地区间商贸流通发展不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的现状,北方和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这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阻碍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同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物流流通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缓慢,各个地区发展速度不够快,而且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总体来说人均社会零售额度比较低,这与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沿海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种比较突出的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物流体系建设在空间方面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而且不发达地区商贸运行费用比较高,提升不发达地区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提高社会零售业水平的难度也比较大,中西部市场难以形成集中、综合性的大型商贸市场,所以从整体来说中西部商贸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商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问题一直制约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区域间信息技术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技术设计和产品成本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流动性均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技术流通环节中,其生产背景与我国经济物流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中将人力资源、脑力劳动置入流通经济循环中,这种形式是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中餐饮行业、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发展历史来看产业增值率比较高,其中以技术性流通贡献和知识贡献为主要动力,占据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这种形式的发展说明技术信息对经济发展作用。技术和信息的发展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必将淘汰传统经济环节中落后的经济形式,使地区经济发展逐渐摆脱孤立发展模式。但是,中西部地区在流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设备运用等方面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导致流通速度较慢,资源成本较高等,严重阻碍该地区商贸流通经济的现代化运行。但是沿海地区和北方经济发达地区结构新技术和信息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他们拥有与世界顶尖技术设备相匹配的设备,物流流通业法比较完善,并且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均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基础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不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物流流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化发展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主要由四种模式来完成:科技创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均需要通过物流业来完成,借助物流的沟通作用将这些产业联系在一起,整合区域经济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区域经济转换资源能力,同时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一个地区如何通过物流产业形式发展自身竞争优势,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政府制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的物流发展政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的前提是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区域间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实际发展中积极开展以东部沿海地域为中心,带动中西部物流流通业的发展,提高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各种有利于中西部物流流通业发展的政策,使中西部各个方面的流通经济向东部沿海地区靠近,缩短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比如国家制定良好的税收政策,在一定的市场规模下,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投资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措施,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完善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是积极引导多元经济主体的参与,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有关专家认为区域物流流通体系必须建立在各自不同的基础特点之上,根据各个地区物流体系中产品流通特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和流通主体的转换,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改善中西部物流流通条件,加强中西部市场中特色地区经济发展,打造特色地方商务品牌中心,加强物流文化建设,加强区域间交通基础性设施的建设,从而更好的发展区域物流一体化形式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强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与物流流通业协同发展主要从实践中体现出来,比如我国西部、东部以及中部经济产品流通呈现阶梯化发展,他们之间的经济形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河南、甘肃以及青海地区作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代表地区,一年为单位进行生产资料销售额分析、比较,地区经济环境对物流流通业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想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强区域物流联动机制的发展,注重各个地区物流体系的建立,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从而实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无缝连接,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另外,在区域经济范围内制定系统化的物流流通联动发展机制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沟通平台。经济增长不是一个单一依靠一个方面的发展,科技创新、物流体系、政策环境等方面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各个地区物流业发展,以便使不同地区的特色经济引入到其所需要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式发展,比如北京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突出的是技术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而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则以金融为主要发展核心,所以说多元性的产业结构联动机制相对于北京地区来说发展比较差。这种情况下在完善的物流体系建立下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优势相互利用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物流联动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货运信息网络建设

从我国中、西、东部的经济发展现象来看,比较各个地区之间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难发现地区间和经济制度发展均比较完善的东部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比较滞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以及风俗等,其中交通设备的完善和货物信息平台的构建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中部地区建立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发达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为这些地区经济发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区域间交通设备的建设,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交通基础设备建设要打破区域限制和政策限制,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物流交通设备、设施的建设,完善物流配套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备的建立,特别要加强区域间交通枢纽,大型物流基地和物资集散地的建设,并对现有的资源优化和整合。同时要加快建设区域间货运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根据各个地区物流发展特点,集合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立区域间物流中心、辅助中心等,在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发运输信息中心,在运输公司建立局域网,逐渐与全国其他主要交通枢纽的交通网络进行整合,形成覆盖全国的货运信息网络形式,为区域间物流协调提供条件,从而实现区域间经济交流的畅通无阻。

(四)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发展

区域物流流通业的发展首先要发展好一个地区物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找到社会大物流体的位置,结合当时的技术环境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物流发展策略。在物流业的规模定位方面要确定物流的规模一体化发展,发展过程中要借助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确定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所在区域总的物流需求规模,根据区域交通、辐射条件以及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物流规模定位系数的发展;而后对物流园区进行功能定位考虑,首先确定区域物流的主要服务对象,明确物流供货对象后再进行内部设施的建设,同时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内部建设规划布局。整个过程的定位必须依托物流市场条件,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最后对物流园区各种设施和策略进行科学的布局定位分析,集中型物流园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地理位置的集中连片建设方面,这类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比较大,而且区域内有一套通达性比较强的综合运输体系,该体系可能位于物流园区中心位置。非集中型物流园区在空间上是一个被科学划分的联合体,在发展过程中信息网络化技术手段将各个分散的个体相互连接起来。这种物流园区一般布局在土地比较紧张、周围物流需求大的工商贸企业附近,这样能够比较容易引起第三方物流聚集。

(五)统筹规划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区域经济是跨越行政经济而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但是目前区域经济物流规划建设却由各地政府分别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在全国各地纷纷高物流热,没有从全局角度考虑物流园区的规划,容易导致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不合理,物流也很难形成整体规模,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基于此为了进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统筹全局的物流规划、协调发展的监督机构,而且这个监督机构由物流网络规划分别在交通部门、铁道部门等进行网络建设,建立综合交通网络,进而进行统一管理;其次国家对地方物流产业系统建设给予一定的约束性,政府必须通过严密的经济措施对地方物流规划进行审核,以便能够形成有辅助、有枢纽的物流格局;再次对各个地方的物流园区畸形严格的审批,物流园区的基本面建设对土地需求量比较大,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由于政策制定者对物流园区建设方面的曲解,导致他们忽视了物流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这种圈地运动在资源浪费的基础上并不利于物流的健康发展,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审核才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物流流通体系建设,必须认清制约区域间经济水平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现阶段物流发展形式,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物流流通模式,利用信息科技技术促进区域间物流体系的建立,从而更好的实现区域间经济交流无阻碍发展,以便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分裂的市场环境下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董千里,申亮等.节点城市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面板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5(2)

2.贾海成.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以天津和上海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

3.肖涧松,闫玉梅,刘元等.山东物流服务业发展潜势分析[J].气象学报,2014(4)

4.刘元华,郑成武.基于区域经济的物流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8)

5.熊维.协同理论视角下零售商贸物流发展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24)

6.葛万军.“外转内”背景下浙江商贸流通业态结构优化与升级[J].商业经济研究,2015(6)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