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医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新思路、新方法

2016-04-19夏燕来吴剑锋刘晓贺秦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临床医学党支部学生党员

夏燕来 吴剑锋 刘晓贺 秦雪

摘 要 医学生专业知识性强、扎实,但知识广博度欠佳,综合及创新能力不强;医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强,但适应社会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对较弱。医学是专业性强的特殊学科,要求医学生必须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于专业学习。同时医学生基本属于理科生,对人文综合知识有“先天性”短缺,致使医学生有其自身优势,但存在缺陷也明显。所以,医学生党支部也同样具有与其他高校党支部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 高校医学生 党支部 临床医学 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理工、文科教育,医学培养的人才将来要走上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岗位,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

1高校医学生党支部的基本特征

1.1学生党员综合素质高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高,为培养高素质医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医学的特殊教育也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生更强的知识猎取与自学能力。所以说医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属于精英教育,医学生大多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党员更是学生群体中出类拔萃的中坚分子,学习能力强,作用突出,带动着整个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氛围。

1.2党支部数量随着年级呈倒金字塔结构

医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有一年的临床实习时间,且实习地点较为分散。针对高年级学生党员数量多,且处于毕业阶段难管理的特点,都会采取增设学习小组来加强党支部活力。因此,在学生党支部数量上呈现出高年级多,低年级少的外在特征。

2高校医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党员过程中的问题

(1)党员发展体系的不连续性。高校医学生从基础医学教育进入临床医学教育,由此学生党建发展工作会面临着两种相对不同的体系,学生也将遵循新的党员发展模式,从而出现发展程序的重复性,部分重点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侧重标准改变,考察期延长,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因此会产生情绪低落、心灰意冷。

(2)临床教学安排与党员发展的不适应性。进入临床医学教育,其与基础医学教育有明显区别,整体学业负担更为沉重,严格而繁重的临床实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空间,入党积极分子个人也会出现重学业、轻思想,党章理论学习有所放松,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成绩要求,党支部在党建发展工作上也会出现重活动形式、轻实际效果的情况。

(3)部分党支部理论学习缺失,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学生党员群体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理论基础的薄弱,这直接影响到支部组织层面教育作用的发挥。部分党支部存在着党员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脱节,过分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入党后教育的缺乏,存在着“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特别是高年级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实习周期时间较长,场所分散,一般都住在医院,脱离了学校党组织的监管。

2.2实习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支部设置欠科学,教育与管理难度大。医学院校对学生党员发展管理大多是以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时间和次序为阶梯形成层次管理的办法。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同一专业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组织关系仍在原学生党支部,而实习却可能安排在不同单位,这样就容易导致同一专业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在多个实习单位的现象,给原学生党支部的实习生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无法进行正常的组织生活,易出现一段教育“盲区”。

(2)实习期党员教育工作不稳定。由于高校医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人员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短等的特征,加之在一年的临床实习时间中,基层临床实习点多且不集中,实习生党员分散,加上学生在时间上处于毕业前夕,在空间上处于“半”离校状态,教学的具体管理和各临床实习基地的具体安排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后很难按正常途径开展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导致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稳定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均受到影响。

(3)实习期受社会环境影响大。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医疗系统改革,医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增加,部分医学生不能够重视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不能安心实习,而是在考研、就业面试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疏于对自身临床操作技能的提高,过长时间的择业和就业压力不仅影响了医学生实习中获取知识的质量,还导致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对组织生活和支部的学习交流表现冷漠,甚至部分学生对争取入党也是出于就业的需求,导致入党动机不纯。

3加强和改进高校医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新方法和措施

3.1加强对发展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1)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规范制度,严格程序,注重过程,健全分年级培养、分步骤衔接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机制;探索高校医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以推进制度落实为重点,进一步将发展对象全覆盖、结构层次全覆盖、教育培训全覆盖。

(2)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围绕社会热点和学生党员发展成才的难点确立理论学习等内容,从而形成围绕学生党员需求的学习内容体系,以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如:通过党支部开展精品活动、优秀成果评选和党建工作创新论坛等,推动学生党支部深入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提高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文化教育、学生党员群教育实践等系列工作,突出党支部作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2加强高校医学生实习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1)完善和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活力。根据高校医学生党员分布现状设置学生党支部:一、二、三年级学生党员人数较少,采取以年级为单位设置学生党支部,四、五年级学生党员人数较多、党员思想相对成熟的现状,采取以班级结合为单位设置学生党支部或设立党小组。

(2)在基层临床实习点创办党章学习小组。由于基层临床实习点分散,实习期许多迫切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同学们分散到各地实习,无法回学校参加党员教育培训。我们可以把党章学习小组办到基层临床实习点、办到第一线、办到同学们中间,把党的基本知识、理论送到每个实习点、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以这种党校培训方式让同学们可以接受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加深对党的认识,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

(3)以基层临床实习医院为单位成立党小组。针对高年级学生党员分散在不同实习地区、实习单位难以有效管理的情况,设立以实习医院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形成实习生党员管理的基本网络。通过成立党小组,使得临床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党员政治素养得到提高,党员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得到加深,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堡垒作用。

(4)利用科技网络化,促进医学生实习期党员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根据医学院校实习生党员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如建立QQ群、微信群、开辟实习生党员教育专栏等方式方法构建党员教育工作新载体,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实习生党员的联系沟通,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杨华,刘飞.毕业实习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思想问题调查及改善途径探析——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40-42+57.

[2] 刘金兰,史之峰.临床医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01):167-169.

[3] 周兰兰,莫税英.医学院校学习型学生党支部构建的初探[J].传承,2010(36):28-29.

[4] 唐宋文,周禄涛.高校医学生实习期党员教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资讯,2012(22):247.

猜你喜欢

临床医学党支部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