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言二拍”中的箸文化

2016-04-17齐迎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冯梦龙修辞格筷子

齐迎华

(上海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44)

“三言二拍”中的箸文化

齐迎华①

(上海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44)

“三言二拍”是晚明时期五部话本集的合称。这些小说主要描写了明代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其中有不少对宴饮活动中筷箸的专门描写,筷箸习俗丰富,生活气息浓厚。“三言二拍”中的筷箸出现了多种修辞格,表明它在文学语言中已经具有广泛的、多样化的应用。

三言二拍 筷箸习俗 修辞格

随着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宴饮活动增加,筷箸文化也在逐步发展,并且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越来越多。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话本小说的代表,对明代末年的市民生活和民间风俗做了多方面描画,其中不乏对于筷箸的描述。“三言二拍”不仅展示了箸的多种词性变化,列举了箸的相关种类,还涉及餐饮活动中与箸相关的各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习俗,及其在语言表达中所运用的修辞格,这些共同构成了“三言二拍”的箸文化。

一、箸的词性变化

“三言二拍”中,筷箸一般简称箸。箸,《说文解字》道:“箸,饭敧也,从竹者声。”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6页。常见于书面语言中。筷出现的时间晚于箸,多在民间口语中使用。箸的本义即指筷子,一般用作名词。在民间日常口语中,箸的用法逐渐虚化,转变为量词。它与数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餐食多少的数量词,如“一箸”“两箸”等。在《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提及王安石的饮食情况:“荆公为人至俭,肴不过四器,酒不过三杯,饭不过一箸。”②[明]冯梦龙编著,吴书荫校注:《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页。这里的“一箸”表达“一筷子所夹到的”的意思,表明王安石饭量很少。同样的用法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也有:“县宰请王教授衙中饮酒,吃到中间,嗄饭中拿出鳖来。王教授吃了两箸,便停了箸,哽哽咽咽,眼泪如珠,落将下来。县宰惊问缘故。王教授道:‘此味颇似亡妻所烹调,故此伤感。’”③[明]凌!初:《拍案惊奇》,明崇祯尚友堂刻本,第238页。在这里“两箸”也是指夹了两筷子食物,是吃了两口的意思。王教授与妻子失散十几年,吃了两口饭就认出了妻子从前烹调的味道。“一箸”“两箸”这样的词汇今天已经不用。它们不仅表现出了明代餐饮活动的风貌,还展现了“三言二拍”描写市井生活的口语化特色。

箸作为量词的用法不仅于此。《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中有:“学士已半酣,道:‘酒已过分,不能领矣。学生惓惓请教,止欲剖胸中之疑,并无他念。’解元道:‘请用一箸粗饭。’饭后献茶。”④[明]冯梦龙编著,吴书荫校注:《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22页。这里的“一箸粗饭”,指一顿饭或者一桌饭,用在这里是宴请之人自谦的说法。

二、筷箸的种类

在“三言二拍”中,因身份、地位的差异,不同人使用的筷子规格不同。随着雕刻、铸造工艺的发展,筷箸业逐渐繁盛,不同材质、不同功能的筷子越来越多。

(一)牙箸

牙箸,即象牙筷子,最早见载于战国文献。《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①[战国]韩非:《韩非子》,四部丛刊景清景宋钞校本,第54页。“象箸”即象牙筷子。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叔叔箕子很担心,认为象箸和玉杯才相配,才是符合饮食礼仪的。而有了象箸、玉杯就需要更加精美的食物,这是帝王挥霍奢侈的开端。在古代,牙箸的材料比较稀有,多是帝王或贵族使用,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在“三言”中,也写到了“牙箸”。《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道:

天子分付内侍,教御厨中造三分醒酒酸鱼羹来。须臾,内侍将金盘捧到鱼羹一碗。天子见羹气太热,御手取牙箸调之良久,赐与李学士。李白跪而食之,顿觉爽快。②[明]冯梦龙编著,吴书荫校注:《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7页。

皇家御用的餐饮器具有极高的规格和标准,仅是赐给臣子一碗小小的酸鱼羹,不仅要用金盘做托,还要用上好的牙箸与之相配,显示出皇帝的尊贵与至高无上。唐玄宗亲自为李白调醒酒羹显示了他对李白极大的恩宠,也正是这碗醒酒羹让李白有了足够的底气敢于在群臣番使面前要求“国忠捧砚,力士脱靴”。“金盘”“牙箸”在这里已不是简单的贵重食具,而是一种帝王恩宠的象征。

(二)黄金箸

黄金箸,即用黄金做的筷子,质地坚硬、不褪色、易存储。由于造价昂贵且重量较大,在日常宴饮中极为少见,即便是在帝王和贵胄富贾之家也远不如象牙箸常见。因为材质珍贵,它也被认为是神仙洞府里的仙人们使用的器具。《喻世明言·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就写到黄金箸:

每遇彤云密布,姑射真人用黄金箸敲出一片雪来,下一尺瑞雪。当日紫府真人安排筵会,请姑射真人、董双成,饮得都醉。把金箸敲着琉璃净瓶,待要唱只曲儿。错敲破了琉璃净瓶,倾出雪来,当年便好大雪。①[明]冯梦龙编著,陈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07页。

在神仙筵会上,黄金箸不是作为饮食工具出现,而是掌雪之神姑射真人的法器,用来敲击琉璃净瓶,敲出一片雪,人间就降下一尺瑞雪。黄金箸在这里已经超脱了筷子的助食功能,作为一件具有神力的法器,由神仙掌管和使用。同时,也只有贵重的黄金箸,才能配得上神仙的身份和地位。

(三)火箸

火箸,形状如吃饭的筷子,俗称“火筷子”,又名“降红”。在古代,除了用作冬日取暖御寒的火炉工具外,还将其归于茶具,在烹茗煮茶时用之夹炭簇火,或者用以拨动炭火以增旺火势。虽然火箸不同于传统的筷箸,但由于其与筷箸同源,仅以功能区分,所以仍将其归于筷箸类。《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就出现了这种火箸:

是日至夜不来,二人(张果、叶法善)心下疑惑,商量道:“莫非罗君有缘故?”尽注目看公远。元来公远起初一到炉边,便把火箸插在灰中。见他们疑心了,才笑嘻嘻的把火箸提了起来。①[明]凌!初:《拍案惊奇》,明崇祯尚友堂刻本,第74页。

天气寒冷,众人围炉而坐,罗公远将手边一个小小的火箸不露痕迹地插入灰中,隔空做法,使得通往京城之路焰火连天,阻碍使者前行,耽误新鲜的“日熟子”果子运送到京。火箸本是一种常见的拢火工具,“把火箸插入灰中”也是再自然不过的动作,然而罗公远把这件普通的火箸当作法器,施展自己的道术,让在唐玄宗面前炫耀法术的张果、叶法善见识了他的高超道法。拥有如此高超道法而不炫弄于世,对比之下可以发现,罗公远具有比其他道士更可贵的仙家品格。

三、筷箸礼俗

中国有句古话:“夫礼之初,始诸饮食。”②[汉]郑玄:《礼记》,四部丛刊景宋本,第129页。中国的礼仪习俗在饮食过程中有多方面的展现。筷箸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食工具,与传统的礼仪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筷箸礼俗。筷箸也逐渐被运用到口头俗语中,成为筷箸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言二拍”对宴饮场面的描写,多次出现民间至今尚存的用筷礼俗和俗语。这些礼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餐桌摆箸,表示有人在席

在家庭或亲朋举行宴会时,因为事故、伤病或死亡而未能到场的宾客,家人、好友会在餐桌前空出一个相应的位置,并在餐桌上摆出一副碗筷,以象征此人也在宴会现场。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当代社会仍普遍存在。《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也描写了这一习俗,不过是主人公俞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习俗:

俞良见请,欣然而入,直走到楼上,拣一个临湖傍槛的阁儿坐下。只见一个当日的酒保,便向俞良唱个喏:“覆解元,不知要打多少酒?”俞良道:“我约一个相识在此。你可将两双筯放在桌上,铺下两只盏,等一等来问。”①[明]冯梦龙编著,吴书荫校注:《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8页、79页。

俞良科举落第后流落杭州,走投无路之际来到西湖之畔的丰乐楼,打算饱食一顿后跳西湖寻死。酒楼上的酒保问他打多少酒,他谎称在此约一个相识,让酒保铺摆下两双筯、两只盏。“筯”与“箸”同音同义,相互通用,两双筯就是两双筷箸。作为身陷窘境的读书人,俞良虽谎称等人,但在这么高级的酒楼仍然很紧张。他让酒保摆上两双筯、两只盏,作煞有介事状,酒保果真相信了他。这里俞良成功地利用了摆一双筯代表一个人的饮食礼俗,让他有机会在酒楼停留半日,题诗咏怀,为随后的命运转换打下基础。

(二)主人亲自取箸,表示尊重

在古代,饮食餐具属于内事,一般来说,主人内事都是由妻妾、奴婢掌管。如果是高贵富足家庭,设宴时摆杯箸之类的杂事则由家中奴仆负责。《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写到这一习俗:“从人献过杯箸,房德安席定位。庭下承应乐人,一行儿摆列奏乐。”②[明]冯梦龙编著,张明高校注:《醒世恒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34页。这里的“从人”,就是奴仆之类。即便是一般商人家庭用餐,也都由丫鬟准备杯盏。《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到:“只见两个丫鬟轮番的走动,摆了两副杯箸,两碗腊鸡,两碗腊肉,两碗鲜鱼,连果碟素菜,共一十六个碗。”③[明]冯梦龙编著,陈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5页。古代男女分工有别,主仆分工也有区分。男子一般不下厨房掌勺,更不会轻易做取杯安箸之事。但在《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主人却亲自为客人“取杯箸”:

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连称道:“奇才,奇才!”把一个高赞就喜得手舞足蹈,忙唤家人,悄悄分付备饭:“要整齐些!”家人闻言,即时拽开桌子,排下五色果品。高赞取杯箸安席。钱青答敬谦让了一回,照前昭穆坐下。①[明]冯梦龙编著,张明高校注:《醒世恒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1页。

高家虽不是诗书世家,却也是一方富贾,高赞作为一家之主,却亲自“取杯箸”,可见他对钱青这个特殊的客人(未来的女婿)确实特别中意,以至于做出亲自取碗筷这种事情。但是,这里高赞亲自所取的杯箸,也许是比较贵重的、用来招待贵客的珍藏杯箸,用以显示他对钱青的重视和喜爱。一双小小的筷箸看似简单随意,实则蕴含深厚的内涵,取箸的人不同,取出的箸的规格不同,表现出主人、宾客之间不同的关系。

(三)俗语中的筷箸

筷箸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在使用,随着筷箸文化的发展,箸逐渐融入民间俗语的表达中。人们用生活中熟悉的物件对生活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形成了民间流传的格言、俗话。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道:

又道是: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为是严家夫妻养娇了这孩儿,到得大来,就便目中无人,天王也似的大了。②[明]凌!初:《拍案惊奇》,明崇祯尚友堂刻本,第126页。

“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是指做父母的对子女严加管教,子女才能孝顺父母;如果娇生惯养,子女就容易骄纵叛逆。“棒头”就是用棒子打,指代严厉的管教方式;“箸头”就是给予各种吃的,满足他的各种要求,指代娇惯、放纵的管教方式。两句话既形象贴切又通俗易懂,很符合民间口语简洁直白的特征。严家夫妻中年得子,宠爱过分,对儿子百依百顺,任其挥霍,最终耗空全部家产,儿子甚至做出了殴打父亲的大逆不道之事。此外,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惠娘立决到头缘》中提到了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有关箸的俗语:

却又过了三个年头,灿若又要上京应试,只恨着家里无人照顾。又道是:家无主,屋倒竖。灿若自王氏亡后,日间用度,箸长碗短,十分不像意。①[明]凌!初:《拍案惊奇》,明崇祯尚友堂刻本,第158页。

“箸长碗短”表面意思是指吃饭的筷子和碗长短不一,引申为筷子和碗数量不匹配,缺筷少碗,又进一步引申为家用器物凌乱不堪,家道破败。在“二拍”中,一共出现了3次“箸长碗短”,可见这个俗语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二刻拍案惊奇》卷六《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有:“等得王生归来,家里椅桌多不完全,箸长碗短,全不似人家模样,访知尽是妻子败坏了。”②[明]凌!初:《二刻拍案惊奇》,明崇祯尚友堂刻本,第73页。此处用法与上处相同,也指家用器物凌乱。《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使当艄》中:“那些做经纪的人,有甚情谊?日逐有些怨咨起来,未免茶迟饭晏,箸长碗短。”③[明]凌!初:《二刻拍案惊奇》,明崇祯尚友堂刻本,第239页。此句中的“箸长碗短”,有碗筷使用不讲究,故意使用破旧碗筷之意。

实际上,中国各地的筷箸的使用礼俗、俗语还有很多,“三言二拍”中涉及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除了礼俗中丰富多彩的筷箸外,在修辞学中,筷箸也展现了汉语言文字强大的修辞功能。

四、筷箸的修辞格

“三言二拍”作为世情白话小说的代表之一,用字组词较为考究,仅筷箸一词就使用了多种修辞格,充分体现了筷箸文化丰富的内涵。汉语中的修辞格出现得很早,主要着重于语言的变化,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常见的如指代、比喻等。筷箸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民俗符号,其修辞格用法也是多种多样。

借代是中国修辞学中的一个传统辞格,也是“三言二拍”中的筷箸最常见的修辞方式。所谓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08页。在《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中:

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夫人看了这个模样,忙问道:“儿,为甚一毫东西不吃,只是呆坐?”②[明]冯梦龙编著,张明高校注:《醒世恒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83页。

这里的“箸”不是指筷子,而是与上句的“酒”相对应,指代餐桌上摆放的食物。借体“箸”,是本体食物的必备食用工具之一,作者对于借体的选择,也正体现了箸在饮食习俗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传神入画地描绘出了初尝爱情滋味的闺阁女子一副痴情之态。同样,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中讲到王教授吃饭的情形:“王教授吃了两箸,便停了箸,哽哽咽咽,眼泪如珠,落将下来。”③[明]凌!初:《拍案惊奇》,明崇祯尚友堂刻本,第238页。此“两箸”也非本意两副筷箸,而是指筷子所夹到的食物,“吃了两箸”也即吃了两口食物之意。同上文中的“箸”相同,都是借代用法,借用与饮食进餐息息相关的筷箸来表示食物,不仅可以使词语形象具体、变化多样,还能使句子更加简洁明白,避免繁复累赘。

此外,箸也与其他的饮食工具组合到一起指代饮食、宴席,如匕箸。《喻世明言·穷马周遭际卖缒媪》中就使用了这种借代:

马周索笔,题诗壁上。诗云:“古人感一饭,干金弃如屣。匕箸安足酬?所重在知己。我饮新丰酒,狐裘不用抵。贤哉主人翁,意气倾闾里。”①[明]冯梦龙编著,陈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5页。

“匕箸”本意指羹匙和筷子,都是宴饮中常用的助食餐具,这里是用部分工具来表示整体,代指饮食。饮食中既用匕,又用箸,可见饮食比较丰盛,匕箸就用以夸赞主人的菜肴丰盛。马周大快朵颐一番,却身无分文,欲将身上唯一值钱的狐裘当价,店家王公却辞而不受。马周遂作诗赞美王公丰盛的菜肴,表达对王公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意。

除了借代外,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还有比喻。比喻俗称“打比方”,即根据联想和想象,用具体、浅显的事物来描绘另一个抽象、深奥的事物,主要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喻世明言》卷三十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中的《忆瑶姬》曲子就使用了这种喜闻乐见的修辞格:

为荆山隈,碧水曲,际晚飞禽,冒寒归去无巢。檐前为爱成簪箸,不许儿童使杖敲。待效他、当日袁安谢女,才词咏嘲。②[明]冯梦龙编著,陈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08页。

“檐前为爱成簪箸,不许儿童使杖敲”,因为喜爱屋檐前的积雪凝结成的像簪箸一样的冰柱,所以不允许顽童拿木杖随意敲打。簪和箸都是长条形状,上宽下窄,用来形容冰柱,既新奇别致、简洁明了,又能突出喻体簪和箸,增强了本体冰柱的表达效果。

在实际表达中,筷箸的修辞格使用类别更加多样,不仅丰富了箸的含义,扩大了箸的使用范围,还展示了一定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对筷箸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筷箸出现的时代很早,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随之产生的筷箸文化也非常丰富。到了明代,市民生活逐渐成为文人笔下描写的主要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筷箸自然就更多地出现在话本小说中。“三言二拍”中的筷箸文化相当丰富。在口头语言表达中,筷箸语词的频繁使用,使得筷箸一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转变为了量词。这是民间口头语言发生变异的常见现象。这种量词用法在“三言二拍”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筷箸一词也充分地发挥了汉文字的修饰功能,展现了筷箸多样的修辞格变化。更多的筷箸文化体现在筷箸礼俗中。首先,不同种类的筷箸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表明主人、宾客之间的不同关系;其次,筷箸在餐饮中发挥着重要的助餐作用,使其在用餐礼仪中举足轻重,在民间俗语中熠熠生辉。目前,学术界对筷箸文化的探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尽管“三言二拍”中出现的筷箸文化仅仅是冰山一角,对其的研究也只是做一次管中窥豹的尝试,但仍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

① 齐迎华(1992— ),女,上海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冯梦龙修辞格筷子
东周列国志
说『筷子』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