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傩面具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6-04-17孙发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苏南面具艺术

孙发成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苏南傩面具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孙发成①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在中国数十年的傩文化研究中,主要成果皆以贵州、江西、湖南等地为中心展开。苏南地区的南京高淳、常州溧阳等地的傩文化富有特色,却在学术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陶思炎教授的《苏南傩面具研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学界对苏南傩文化研究的缺憾。该书立足民俗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既重视对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又突出理论纵深,重视傩文化相关规律的总结,从而立体地呈现出苏南傩文化的图景。该书的出版对于当前学术界的傩文化研究和江苏省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傩文化 苏南傩面具 学术价值 现实意义

傩文化源起于原始巫术和宗教,其主要功能是驱鬼逐疫。作为生产力低下阶段人们战胜自然、护佑己身的手段,反映出远古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的特殊性。我国的傩文化分布广泛,江西、湖南、贵州、安徽、云南、四川、湖北、江苏、西藏等近20个省区都有存续。傩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傩祭、傩仪、傩舞、傩歌、傩戏等多种表现形态,其内涵古奥,形式独特。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昌明,傩文化的古奥底色渐渐褪去,其内容和形式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疏离,以至于其遗存越来越少,传承状况堪忧。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学术观照,它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开始有学者以田野调查的形式关注和研究傩文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傩文化研究才渐成规模,在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贵州、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而在其他地方,傩文化遗存的研究普遍显得薄弱。

陶思炎教授等所著的《苏南傩面具研究》一书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该书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同时也被列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该书立足民俗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既重视对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又突出理论纵深,重视傩文化相关理论的概括,从而立体地展现苏南傩文化的图景。可以说,该书的出版对于当前学术界的傩文化研究和江苏省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这主要体现在:

1.弥补当前学术界对苏南傩文化研究的缺憾

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中国的傩文化研究已经有了30余年的学术积累。但相关学术成果分布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对江西、湖南、贵州、安徽等地傩文化的研究上。以论文为例,根据1999—2008年十年傩文化研究统计数据(CNKI检索),在218篇论文中,江西63篇、湖南33篇、贵州32篇、安徽31篇、四川15篇、湖北14篇,而其他省区研究成果均为个位数,其中江苏省仅有2篇。①刘怀堂:《近十年傩研究现状考察(1999—2008)》,《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迄今为止,针对江苏,尤其是苏南傩文化的研究成果依然比较薄弱,涉及相关研究的主要有肖兵的《傩蜡之风》(1992年)、《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上》(1992年)、曹琳的《潮声集·灵魂与文明的对话》(2004年)、姜燕的《香火戏考》(2007年)、陶思炎的《江苏特色文化》(2009)等,论文主要有陶思炎的《南京高淳县的祠山殿和杨泗庙》《长乐村的辚辚车和五显庙会》《南京高淳的跳五猖与“大王会”》、朱恒夫的《江苏傩戏概论》等。此外,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陶思炎先生又发表了《苏南傩面具的文化价值》《苏南傩面具略论》《论苏南傩舞的艺术要素与文化象征》等论文。总体而言,当前学术界对苏南傩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薄弱,更缺乏有深度的系统专著。

在苏南地区,尤其是在南京市的高淳区和溧阳市的社渚镇一带,傩文化遗存独具特色。在经济、文化都极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带有神秘色彩和巫术遗风的傩文化却依然活态传承,这本身就值得探究。陶思炎教授的《苏南傩面具研究》,以面具为研讨中心,立足江苏地方文化,联通中国傩文化体系,拓展了傩文化的研究领域。应该说,这是我国第一本较系统、深入地对苏南傩文化进行调研、论说的学术专著。

2.以傩面具为中介串联起苏南傩文化的丰富内涵

由于傩文化常通过有形的物质层面而体现,因此对傩面具及相关道具的调查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关于傩面具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中国所发表的有关面具的文章有1200多篇,书籍有90多部,由研究面具而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者有16人”②朱恒夫:《中国当代傩面具谫论》,《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现有研究对于傩面具的探析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审美特征、现代应用、工艺传承等多个层面展开。陶思炎教授的新著即以“苏南傩面具”为题,突出了傩面具在傩文化中的重要性,但所述并非单纯物质层面的造型艺术研究,而是突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统一。以傩面具为切入点,作者在书中对苏南的傩祭和作为傩仪的傩舞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分析。这两部分的内容阐释比较丰富饱满,既有系统的理论分析,又有详尽的个案研讨,较好地概括出苏南傩文化的重要特质。

傩祭是傩文化的最初形态,据文献记载,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即有傩祭①朱宁虹:《探游神秘风情》,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页。,周代傩祭盛行,宫廷中有专门主管傩祭的官员“方相士”,有周天子与各诸侯举行的“国傩”,也有全国同时举行的“大傩”。至汉代,傩祭之典臻于顶峰,此后傩祭在宫廷日渐衰微。苏南的傩祭创用传承于民间,作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基本形式(庙祭、场祭、路祭和家祭)、形成基础(宗教信仰、艺术积淀、风俗传统)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探讨。针对苏南傩祭的主要特征,作者从文化乡土化、信仰民俗化、手段艺术化、遗产特色化几个方面加以概括,突出了苏南傩文化的地方特色和演进规律。

傩舞是傩仪的组成部分,宋代之后傩祭形式逐渐由祭祀转向娱人,傩舞的世俗性、艺术性得以突显。宋代《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当时的傩舞规模盛大,以前的方相士、十二兽舞等不见踪影,代之以关公、钟馗、秦叔宝等现实人物。至元、明、清,傩舞已经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苏南的傩舞主要有高淳的《跳五猖》、溧阳的《跳幡神》《跳马灯》和《冻煞窠》,作者在书中均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梳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从理论高度深刻剖析了傩仪的结构与作用、傩舞的艺术要素和傩舞的文化象征。这一分析的视角和方式体现出该书超越现象探寻本质的理性逻辑。比如作者将傩仪活动视作一个特定的文化结构,包括由心态、物态、动态和语态构成的“层次结构”,由庙祭、路祭、场祭、家祭构成的“空间结构”,以及由人、神、鬼三者构成的“角色结构”。①陶思炎:《苏南傩面具研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97—103页。这种结构分析的方式可以非常准确地展现傩仪的文化特质和信仰内涵。用作者的话讲,傩舞本身就具有仪式的性质,它是傩仪的象征。象征是民俗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法,在傩舞中,作者以象征分析法阐释了苏南傩舞面具、魁头、角色、道具等的象征寓意。所有这些分析,都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资料基础之上,并实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理论飞跃。

3.重视典型案例的应用和艺术文化规律的总结

傩文化作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往往与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傩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其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傩文化,需要选取典型的案例作为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升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都非常重视研究案例的选择。就艺术学而论,艺术学的理论和方法则可以结合傩文化的田野实践,拓展傩文化研究的理论界域和研究深度。

《苏南傩面具研究》属于民俗艺术领域的典型研究,从宏观方面讲,它是江苏乡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微观上讲,它在内容上善于捕捉典型的案例,并体现在理论的建构中。比如在“苏南的傩祭”一章中详细陈述苏南地区高淳和溧阳的傩祭庙会,并总结其特征和文化功能;在“苏南的傩舞”一章中抓取了《跳五猖》《跳幡神》《跳马灯》《冻煞窠》等典型傩舞加以探究。此外,书中深入调研了苏南傩面具的典型传承地,并探讨了祠山大帝、五猖神、东平王张巡、杨泗菩萨、二郎神、晏公等典型面具神的渊源及民俗内涵。从艺术特征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该书对于苏南傩面具的制作、传承皆做了调查,对于傩面具的造型和审美特征亦做了阐释。在某种意义上,个案研究的深广度和典型性,决定了其理论构建的深刻性和科学性。今天的艺术学研究已经脱离了美学和哲学的束缚,而走向重实践、重案例与理论抽绎的融合。而民俗艺术学正切合这样的转向,它以广阔的田野为背景,以斑斓的民俗艺术为对象,在田野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艺术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探析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苏南傩面具研究》无疑是这一转向的重要成果之一。

4.突显出傩文化研究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傩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至今仍在众多省区活态传承。它承载着人类远古的记忆,折射出乡民现世的理想,成为一种植根乡土的文化艺术形态。对乡民来说,它意味着风调雨顺的期盼,驱邪避恶的慰藉,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精神旨归和艺术诉求。从文化价值上讲,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等人在所著的《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①陶思炎:《江苏特色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页。。苏南的傩文化一直延续传承至今,在乡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久以来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比如苏南傩面具中的高淳“魁头”和“开合脸面具”,地方特色鲜明,是对中国面具文化的丰富。可以说,《苏南傩面具研究》一书的出版是对苏南傩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研究,同时它在丰富民众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在《苏南傩面具研究》一书中,作者认识到了探析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并首先从理论上对文化价值认定的标准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因为只有明确了苏南傩面具文化价值的认定标准和意义,才能全面认识苏南傩面具所具有的多元价值,并有针对性地加以传承和保护。诚如作者所言:“对文化价值加以认定是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维护与建设的基本要求。”①陶思炎:《苏南傩面具研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03页。作者认为,文化价值的认定标准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深刻的历史记忆、显著的地域特色、较大的区外影响、广泛的社会应用。而苏南的傩面具文化完全满足这些标准。从学术研究的现实针对性看,傩面具价值的认定在当今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建设推进等方面皆具重要意义,体现在促进传承保护、扩大应用领域、突显地方品牌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傩面具的现代应用,在傩面具文化集中的江西、贵州等地已经开始了探索。比如跟旅游、现代设计相结合,以文化演出和产品开发为手段,催生出新的文化经济形式。如果能合理运作,则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又带来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从突显地方品牌的角度看,苏南地区的傩面具与傩文化是地方文化的名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正确地认识其价值有助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江苏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型过程中,以苏南傩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必须突出其存在性和影响力,发挥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不过,苏南傩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传统文化在理论研究方面才刚刚起步,作为中国傩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陶思炎教授的《苏南傩面具研究》作为以苏南傩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论,已在学界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研究视角全面,材料丰厚,立论扎实,既具学术价值,又具现实意义,为推动苏南傩文化的研究、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苏南傩文化也在动态传承中展现出魅力,其研究需要更多的有志者加入,以让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① 孙发成(1982—),男,汉族,山东安丘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艺术、民间工艺。

猜你喜欢

苏南面具艺术
苏南年俗亦动人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纸的艺术
面具中的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