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美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福建省华安县为例

2016-04-17沈元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华安县对策措施问题

沈元标

(漳州市政协,福建芗城363000)



富美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福建省华安县为例

沈元标

(漳州市政协,福建芗城363000)

摘要:当前,富美乡村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规划执行不到位,产业发展缓慢,基础工作不扎实,发动群众的广度深度还不够。破解难题,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应注重基础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注重生态保护,注重文化提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并注重协同指导。

关键词:华安县;富美乡村;问题;对策措施

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在农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抓手。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福建省委有关决策部署方面,漳州市通过开展“百姓富裕、生态优美、文化先进”的富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典型,加快又富又美漳州新农村建设步伐。但是,毋庸讳言,华安县富美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直面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意在探讨推进华安县富美乡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省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重点整治了600多个村庄,800多公里的公路铁路沿线,建成绿道1000多公里,治理小流域100多平方公里,建成乡镇垃圾处理设施1000多座,聘请村镇保洁员4万多人,1285个村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一村一品”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全省各地培育了一大批亮点,涌现出华安先锋村、泰宁水际村、福清溪头村、顺昌口前村、福鼎柏洋村、荔城后黄村、永春大羽村、上杭五龙村、海沧山边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但纵观全省各地实际情况,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与其它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表现在工作进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规划和建设人才短缺;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产业支撑,特色产业发展不明显,等等。

二、华安县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民生改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华安县坚持“打造亮点、以点带面、连片推进”的创建思路,以打造典型示范,从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开始,全力打造大地村、先锋村和新圩村等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农村路灯、绿化、环境整治、文化广场建设、水利护岸等一批惠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这些都为富美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产业发展富有特色。华安县根据资源优势,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以华安玉、茶叶、竹林、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结合各村实际,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特色农业、精致农业,凸显“一村一品一特色”。仙都镇先锋村积极推广应用“五新”技术,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对旧茶园进行改造、轮作,创新铁观音红茶制作工艺,同时在茶园套种名贵树种1万多株,达到既修复生态又提升茶品质、促进茶农增收的目的,去年平均每亩茶园可收入2万多元。这些都为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后劲。

3.农村环境更加宜居。华安县在指导富美乡村创建过程中,坚持合理整治,不搞大拆大建,量力而行做好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路水电等民生工程建设、拆除废旧房屋、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丰山镇碧溪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作用,全村95%农户捐资捐款、投工投劳参与整治和建设,清理陈积多年的垃圾,无偿拆除村内废弃建筑、违章建筑100多间;依托村内河塘建设碧湖公园,绿化美化了村庄环境,农村更加生态、更加宜居。这些都呼应了富美乡村建设中的民生需求。

4.文化特色得到凸显。在创建过程中,华安县充分挖掘村庄的历史积淀、人文底蕴、民俗风情,整合古厝、古树、古庙等文化古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新圩镇官畲村建设畲寨山门、凤凰台、风情广场、民俗文化馆,举办“请火节”,整理畲族山歌、畲族舞蹈等一批传统文化资源,家家户户屋顶镶嵌“双凤朝阳”图案,墙面装饰畲族织纹,成立畲寨茶叶合作社,注册“官畲”铁观音商标,让人走进村里就可听畲歌、看畲舞、品畲茶、喝畲酒、住畲房,充分感受浓郁的畲族风情。华安大地土楼群、先锋村红色文化、大燕村高山族聚居新村、三洋新村建设、和春村古树古厝等村落也各俱特色。这些都赋予了富美乡村传统文化内涵。

5.督促指导成效明显。建立县、镇、村三级巡查制度,采用明查与暗访、不定期督查等形式,动态跟踪督促指导,推动富美乡村建设工作不断开展。华安县里制定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百分制量化考评标准,并由县委农办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分阶段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对创建村逐村进行实地考核指导,使创建工作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推动更有效。仙都镇先锋村开展“四对比五算账”的群众工作法,新圩镇新圩村坚持“一圩一日”集中办事制度,加强与群众沟通联系,为群众提供最为方便的服务,推动富美乡村和谐发展。这些都为推进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华安县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执行不到位。有的村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干部碍于情面、不愿做群众工作,又没有专门的监管队伍,加上有些规划没有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村庄建设和发展不切实际,做好的规划往往束之高阁,成为摆设,乱搭、乱盖、乱建的现象仍然存在;新建住宅户型、高度、色彩、朝向没有完全统一,间距不足,没有闽南建筑特色,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两违”治理还不彻底,执行规划全到位的任务还很艰巨。

2.产业发展缓慢。茶叶、花卉、林下经济、食用菌等产业,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相对滞后,附加值不高;设施农业项目不多,档次不高,配套不完善,推广力度不足;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以单家独户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较为普遍。

3.基础工作不扎实。少数乡镇工作指导思想还有偏差,把富美乡村建设等同于建设几个乡村公园、广场等,对完善农村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重“表”轻“里”,忽视了村庄内部的整治提升。一些村后续管理机制跟不上,有资金扶持或上级去检查验收就有人抓、有人管或组织突击整治,验收组走了或不再有资金扶持了就放任不管,村容环境又变回老样子,整治成果无法长久保持。

4.发动群众的广度深度还不够。目前,华安县富美乡村建设的投入主要是财政支持和挂钩单位争取,发动群众捐资捐款、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不多,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破解推进富美乡村建设难题的对策建议

在富美乡村创建过程中,要做到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相结合,按照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田园风光型”、以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为资源的“文化旅游型”、以特色建筑和民俗风情为特色的“特色村落型”等不同类型,联动推进,协调发展。

1.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基础建设。着眼长远发展并结合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抓好规划、设施建设、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美化等基础性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拆清楚、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一是严格规划管理。规划编制要广泛吸取民意,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提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不切实际的规划要及时修编。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适当融入闽南文化元素。同时要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加强督促检查。二是拆除废弃建筑。结合“两违”专项治理,彻底拆除村内违章建筑物、临时搭盖以及无人居住和使用的废弃建筑。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三是绿化美化村庄。要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村庄庭院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有条件的村可利用村庄天然的水塘、古树、山林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休闲活动场所。加强乡村水域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2.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影响面宽。因此,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意抓住发展特色产业这条主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要积极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根据各村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家庭农场、乡村旅游,通过“一产”带动“三产”。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有条件的村发展农村工业,兴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凸显“一村一品一特色”,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增收,增强富美乡村跨越发展能力。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着眼未来长远,注重生态保护。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多一些保护与保留,尽量少一些破坏与改造,把一个村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特点转化为自身独特的优势。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对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进行治理,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农村转移。要推广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配齐配全环保设施。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肥、节约、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抓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广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4.提升文化层次,展示文化品位。打造富美乡村、提升自身品位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净化、亮化、美化等举措,还要善于利用文化。要注意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着力培育产业文化、廉政文化,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及古村落、古建筑要进行保护、修复、整理和开发,留住乡愁,丰富乡村文化内涵;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能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提升,丰富村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使农民的综合素质与富美乡村建设要求相匹配,增强富美乡村建设软实力;针对新型农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村民社会养老参保率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

5.充分发动群众,强化主体作用。建设富美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村”,重点在“农民”。富美乡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最应该受益、最应该得到实惠的就是农民群众。通过在农村开展评选“创业示范户”“文明卫生户”“平安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参与建设、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凡涉及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等群众利益的事,都应先征求群众意见,规划也应先在村里公示后再审批。探索农村在乡镇的监督下组织本村村民按规划对村里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自主施工的做法,减少招投标等中间环节,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调动村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制定村规民约,逐步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使维护村庄环境、公共设施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建立长效机制,配套协调推进。维护美丽乡村环境,推进富美乡村建设,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特别要由农民自已亲自参与管理和维护。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做到管理机构由农民组建,管理制度由农民制定,管理经费由农民筹集,真正让农民成为长效管理的主体。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农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建议成立由规划、住建、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富美乡村建设指导组”,负责“富美乡村”建设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分阶段深入各个创建村,从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实地指导,并根据不同职能提供技术咨询,传递科技信息,引导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富”与“美”齐头并进,使富美乡村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钟兰花.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N].绍兴日报,2012-11-17(1).

[2]陈荣高.围绕“四美”目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新农村建设,2011(10).

[3]沈启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芜湖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3(1).

[4]李剑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响生态旅游战役[J].农村工作通讯,2012(17).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62-04

收稿日期:2016 - 01 - 01

作者简介:沈元标(1982-),男,福建南靖人,福建漳州市政协办公室干部,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华安县对策措施问题
瑞 兽
飞龙在天
鼠来宝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