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练点落实“语用”

2016-04-16李丽云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福建惠安362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言

李丽云(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福建惠安362100)

巧设练点落实“语用”

李丽云
(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福建惠安362100)

语文课程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巧设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用;训练点;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那么如何根据新课标精神有效落实语用教学?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巧设语言训练点,通过这些练习点,触发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内化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赏精妙词句,揣摩精准表达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作者或匠心独运,于灵动中彰显深刻思想;或生花妙笔,于凝练中刻画生动形象;或朴实平淡,于自然中勾勒优美图景……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文本“秘妙”----“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所能自言。”潘新和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活动首先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1]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悉心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传神。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学生在赏读中,不仅及时内化了课文的精妙语言与巧妙的表达方式,而且积淀了语言的敏感力,有效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比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一文,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涌”这个词体会马群汇集的波澜壮阔和势不可挡的涵义。

师:“涌”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读到这个“涌”字,你联想到什么?感悟到什么?请联系上下文谈谈。

生:我体会到马的数量之多。

生:我体会到马奔跑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大就像奔泻的潮水一般不可阻挡。

生:“涌”’一般是用来写水无法阻挡时的样子的,这里却用来写奔跑的马群,就说明马群是在疾驰,速度很快,而且队伍很壮大。

师:把“涌”换成“奔”或“跑”好吗?

生:不好,换成“奔”或“跑”就不能说明有那么多的马儿在飞奔,可能只是一匹马儿在跑,更无法体现其气势的壮观。

作者通过一个“涌”字把它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其独具匠心。

语文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处,它不像品德学科的教材一目了然,而是具有含蓄和隐藏性,需要教师的有为,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荷塘旧事》一文,语言优美,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其精妙之处。如“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这句话把“水流”比喻成“母亲柔和的手”,既写出了荷塘水的温暖柔和,也表达了我们的惬意舒适。把“荷塘”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水面微波荡漾的特点,同时也点明了这里是孩子们快乐游戏的乐园。

学生在赏读揣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形成共鸣,并咀嚼出文字的美、文章的妙处,在字斟句酌、品咂涵咏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表达之美,从而习得遣词造句的方法。[2]

二、仿细节描绘,学习形象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每一篇都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载体,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生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语用特点。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细”,作者描写的视角或重在语言,或重在动作,或重在心理。教学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合适素材,进行迁移模仿训练。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文中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完全符合桑娜的身份、性格和她的处境。教学时笔者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研读,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摹写。下面是学生仿写的一个片段。

“上课了,老师开始抽查背诵作业,我心里忐忑不安: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一定会狠狠批评我的,同学们也一定会嘲笑我的,那样我的面子该往哪儿搁呢?……我暗暗祈祷:千万別抽到我,千万别!‘许逸炜’,我的心扑通跳了一下,不是我。下一个不会是我吧?怎么办?怎么办?哎!早知道昨晚不看电视了……有什么办法呢?我活该!我自作自受!……”

再如《巩乃斯的马》一文群马奔腾的场面描写酣畅淋漓、栩栩如生,正是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好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时进行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课堂教学中将细节描写与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机融合,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模仿着经典作品的细节进行描写,不仅树立了描写细节的意识,而且不断提升了语用能力。

三、补文章留白,训练思维表达

庄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许多课文中藏匿着诸多意犹未尽的“留白”,给课堂教学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补白”是对课文的“二次创作”,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是激活学生灵感的桥梁,能提高课堂阅读实效。教学时教师如能敏锐地捕捉文本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浮想联翩,巧妙“补白”,让学生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定能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一)把握句进行补白

抓住句,往往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石。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因“情”而作,字字句句渗透着作者的“情”。尤其是一些

句更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体会作者内心的桥梁,而这些关键点的表述往往又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去遐想,去补白,去延伸。

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时,面对老人的三扔金币,儿子为什么“受不了”?笔者抓住“当牛作马”,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可以体会到儿子这一周来劳动的辛苦。他当时可能戴着草帽,顶着炎炎烈日,正弯着腰在田里割稻子,汗流浃背的,头发也被汗水濡湿了。锋利的稻叶弄得他脸上、身上直发痒,甚至发红,可他不怕,因为他知道多收割几把稻子,就能尽早获得一枚金币。”有的说:“儿子可能在给别人盖房子,砖掉下来,砸到他的脚;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他依然继续盖着,因为他要挣够一枚金币。”

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又训练了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情感共鸣处引导学生补白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经常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思想感情跟着文本中的人物而发生变化。教师如能抓住文本中情感的共鸣之处,引导“补白”,将会对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刻感悟以及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巨大作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支笔》一文,母子情深,作者表达得十分含蓄,没有大段的情感宣泄,没有修辞上的润饰,只是平白地叙事,在情节发展的要紧处,不着一笔,戛然而止。这样的情节留白,一切尽在不言中,由读者自己去领会,去想象。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补白练笔。

师:“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此时此刻,母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又会怎么说?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写下母子俩此时最想说的话。

学生(母亲):“我的好儿子,是妈妈不好,妈妈没有能力给你提供好的学习条件,甚至连一支钢笔也买不起,真是委屈你了。是妈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让你大雨天的出来推车挣钱,瞧你淋得一身雨水,要是感冒了可怎么办!好孩子,妈妈已经为你挣够了买钢笔的钱,走,咱们现在就去买!”

学生(儿子):“妈妈,对不起!是我太不懂事,太任性!明知家里条件不好,哪怕是买一支笔都是奢侈,可我却逼着您买,甚至还和您赌气,害您下雨天也要出来拉车。是我不对,我不懂得体谅您,钢笔我不买了,走,咱们回家!”

这一练笔,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涵,感受了在艰难贫困的生活中母子情深共渡难关的心路历程,与文本中母子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文章激活了学生的语言拓展能力,训练了思维表达。

(三)在矛盾冲突处补白

小学语文课文有许多看似不合理的内容设置,实际与文本主旨相关,教师应研究吃透其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这些要点,恰当利用文本的矛盾冲突处进行补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大自然的秘密》一课中,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我们”心里又经历了怎样的冲突呢?教学此处,笔者就冬冬“我的视角”——“我对这个向导有些看法,向导为什么这样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向导为何如此冷漠?面对小龟的危险处境竟然无动于衷。”马上有学生进行思考并反驳。

这样的补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生成了智慧的言语,让学生在补白中激情荡漾、真情涌动,这就是补白的激情效应。补白,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场”;补白,是语文阅读教学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求异、发散思维也逐渐得到升。[3]

(四)学情感抒发,流淌真情表达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训,它告诉我们读书要动笔,随时记下读书的心得体会。读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这种读书笔记叫心得笔记。经验表明,这种感想式读书笔记对提高学生理解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课文后,教师应善于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大或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心得笔记,切忌面面俱到,要善于联想,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进行大胆创新。

学习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成吉思汗和鹰》一课,学生或感动于鹰的忠诚舍己,或共鸣于成吉思汗的懊悔自责,或有感于成吉思汗的“顿悟”。此时似乎有不吐不快之感,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写心得笔记,学生情感流淌于笔端,作品精彩纷呈。

生1:“这水有毒,不能让主人喝。主人生气了,我打掉他的杯子,他会不会不喜欢我了。不行,绝对不能让主人喝下这毒水。主人真生气了,他会不会把我赶走。尽管这样,我也一定要阻止他。对,就是把我杀了也不能让主人喝下这毒水。”鹰撞得一次比一次猛烈,成吉思汗一次比一次生气,他握杯子的力气一次比一次大,可是鹰却仍然勇往直前、锲而不舍!这是一只多么忠诚的鹰,在主人有危难的时候,它挺身而出,为了救主人,它宁愿失宠,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鹰最后惨死在主人脚下,多么伟大!多么悲壮!它就是正义的化身,值得敬佩!

生2:天啊!我心爱的鹰!是我亲手杀了你。你舍命保护我,可我是怎么回报你的呢?我把你杀了呀!我真是昏了头了!都是冲动惹的祸,如果当初不是我一时冲动,就不会犯下这种无法挽救的错误;如果事情发生后我能冷静下来,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事情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如果当时我能站在鹰的角度想一想,它为什么要三番五次打翻我的杯子,结果就不会这样。

生3:是的,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如果当初成吉思汗能冷静地思考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记得有一次,我心爱的钢笔丢了,却发现同桌的笔盒里有一支一模一样的钢笔,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我就把同桌痛骂了一顿,后来才发现是个误会,以至于后来我们的关系变得十分尴尬。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和激活,正所谓“情动于中,辞发于外”。教学时,若能努力创设情景,拨动学生心弦,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然后设计随机练笔,让学生进行情感抒发,让真情在笔尖流淌,既是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培养,又是美好情感的熏陶感染,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1]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宝铝.小学语文教法探微[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韩雪.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M].北京: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