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中“微练笔”的运用

2016-04-16胡龙新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本课外课文

胡龙新(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习作教学中“微练笔”的运用

胡龙新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文章主要从微练笔入手,探讨了如何立足每课的一点、一句、一片的精彩之处,进行实效性练笔以及放眼课外阅读,抓住练笔的有机点,灵活进行微练笔,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足课本;点点连片;放眼课外;由点到面

传统的作文习作中经常性、随机性的片段作文练习,称之为微练笔。微练笔,意在自由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随笔到,尽情尽兴。感受练笔表达之乐趣。微练笔,姓“微”,是基于学生的实际考虑,以摆脱向来字数之困扰,只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力求凝炼,个性表达,写出真实心意为好。微练笔,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条条框框的藩篱,畅怀抒写。这正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经过几年的探索,笔者发现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微练笔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两方向着笔。

一、立足课本,调制蕴藏的作文快餐

课文能纳入课本,几乎篇篇都是专家们经过多次过滤筛选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章精华。每篇文章都有最值得学生模仿、借鉴之处。每篇课文取其精华“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举一反三应用于作文,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每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深刻挖掘课文的练点,做到“一课一得”“一课一练”,精心设计创意微练笔,补充并拓宽课堂作文,从篇篇课文中挖掘作文的“金豆子”,让学生练习一个写作手法,使用一种修辞方法、模仿几句精彩的语言、仿造一句优美的诗词等等,练习内容不拘,方法灵活多样。惟以对学生表达能力有所促进,有所提高为要。

1.学会仿写,巧记美句

作文仿写每个教师都会用,只是看你钻研写下去没。例如学到《匆匆》,每个教师都明白,这篇文章是让我们珍惜时光的。让学生朗读、背诵,告诉学生光阴似箭,时光有多么短暂,告诉学生如何珍惜美好时光。但是很少有教师让学生去模仿里面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些美句如果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完全可以仿写成“大雁飞走还会回来,小草枯萎还会返青,树叶落了还会长出……人老了就不会返老还童……”如此,学生练习多了,不仅对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排比用句。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学会了作文排比之运用。

2.把握精华,领会感悟

阅读文章要学会取其精华,不要等到最后点旨时,才恍然大悟,一开始读就要带着本文写什么的心理去寻找挖掘内涵的句子。如《桃花心木》中“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这段内涵深邃的文字,如咀嚼青橄榄果,读起来涩涩的,然越品味,越觉得言有尽、意无穷。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感悟。读后,学生是否可以来一个随堂微练:我读这段后有什么感悟?如果学生能和自己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悟出一定道理,形成文字,就是作文的一大进步。

3.变变形式,巧改诗词

一首诗可以改成散文,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也很好地服务于作文。“随文微练笔”不同于每单元的作文训练,要紧跟课文阅读教学,字数较少,片片段段,让学生学后篇篇有所借鉴,篇篇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这才是教每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寻找适合孩子的随文训练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学《七步诗》,学生领会本课不难、会背也容易。但是领会、会背不等于学习结束。教师可以设置情景,现出动漫,再现当时曹植《七步诗》的前因后果及过程,营造当时《七步诗》的氛围。然后改写成一篇小散文,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七步诗的意义,写成小文章,对于成绩好的应该是信手拈来,作文落后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改写也并不难。这样的随堂练习,潜移默化中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冰心曾说过:“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都是日积月累借鉴而来。每篇课文教师精讲多练,由读到写,牵好连线。让学生有不明确本课的知识点、技能点,到明确学习重点,再到实际操作运用。在知识和运用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课文的一点一滴的写作技能的练习,把课文的写作方法转变为自己会运用的写作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学到了文章的写作特色,不会运用,教师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学生是一个失败的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完成自己的文章,这才是教师教学的最需用力点之一。有传承才能有创新,认真接纳课本的写作方法,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二、放眼课外,吸收大千的作文精髓

我们立足于课本,但不能局限于课本。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先进的学习媒体层出不穷。小学高年段的学生,眼界已经稍微开阔。正确引导,要把学生从各种各样的少儿恐怖、击杀游戏中挣脱出来。教师就要学会巧妙引导,和游戏争时间,把学生的课外时间智能地利用起来。阅读、绘画、踏青、拜访、义务劳动、集体游戏、唱歌、跳舞……只要教师用心引导,会有很多途径把学生打游戏的时间夺回,与我们的作文挂钩。

1.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学生读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课文仅例子而已。“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学习就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于课外获得长足的发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熟读深思,腹有诗书,名言名句脱口而出,还何愁写不好一篇作文?比如,在开展“四季诗词吟诵”活动中,笔者让学生随四季作文,学生自会把“景物“的名句应用其中,自然天成,文情并茂,美不胜收。还可以由一个名句申发开去,让学生有感而发作文。又如《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选》等世界名著,学生不能只是了解就万事大吉。要开拓他们的眼界,教师要让学生“咀嚼”这些书,在细嚼慢咽之后,教师可设置些情景让学生动笔。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可设置一个情景:假如一个学生自己进入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该怎样生存?学生会幻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下笔成文,就是作文。

什么是作文?作文并不神秘,学生之所以写作文时头疼,不是他们脑子笨,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无法,没打开甚至根本就不会打开学生的思维。其实,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那就如河流入海,汩汩滔滔,一发不可收。

2.文章本天成,源头活水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不是“做”出来的,是心灵活水的自然流淌,它来源于生活,反映到生活。

学生社会实践也很重要。学生集体义务劳动回来,做的什么?劳动的意义?哪些人参与?参与的学生都是什么态度?收获是什么?记一下应该不难,这个就是作文;唱歌的整个过程是什么?该歌曲是什么意思?唱过有什么感觉?形成文字这也是作文。

周末笔者组织学生游览博物馆。边参观边记笔记,或者拍照。回来后学生写到:今天游览博物馆收获很大,看到玉珠、玉玦、玉镯……等很坚硬的东西,花纹细致精美。古代人能够在这么细小的东西上,刻上那么漂亮的花纹,而且每一件玉器都打磨得那么圆滑,甚至同类的东西大小都差不多,可见,中国古代的手工艺相当发达!……这些就叫文章。不一定每次都要写成规定的字数,只要言之有物,教师就应该肯定。处处留心皆学问。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孩子,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凝聚到作文中,方法灵活多样,日积月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循序渐进,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生活、实践为让他们身临其境,为他们带来了轻松自在的表达氛围,改变了他们对作文的厌烦感、畏惧感,让作文课堂更加积极、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内、课外恰当的时机,精心找准有效的训练点,放手让学生积极进行微练笔。坚持这样做,我们相信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一片五彩的芳草地。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邱福明.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课本课外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背课文的小偷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背课文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