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班后不做“沉默的羔羊”

2016-04-15

科学之友 2016年4期
关键词:功利化安静家人

上班时总是兴高采烈、口吐莲花,一旦远离职场环境便立刻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少白领每天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中跳来跳去,连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什么原因,只是疲劳那么简单吗?你很有可能患了“下班沉默症”。

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低头族”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班后为何不想说话?平面设计师于杰就是一名典型的“患者”,他称自己下班后很少和家人坐下来聊天,即使聊,大部分时间也是对方在说话,他只用一两个字回应。“同事都说我工作时很有激情,特别开朗,但我感觉自己最喜欢做的,是一个人安静地玩电脑游戏。”

家本该是个温暖的港湾,但由于工作消耗完了自己的激情和精力,下班后与家人交流变得更像是一种负担。“我感觉说话比玩游戏累得多。”于杰说。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沉默”

十几年前,容易“下班沉默”的人多从事“助人工作”,比如老师、医生、警察,但现在,从事技术性工作(如IT行业)的人,也容易有类似表现,“下班沉默症”已经跨越职业界限而存在。

心理专家介绍,性格也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成为“下班沉默病”的“易患者”。比如有些人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少言,上班时跟人交流比较多,下班后又恢复沉默。

“下班沉默”还与性别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相关数据显示,家庭氛围冷酷,有80%的原因来自男性。在中国社会,男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家庭角色,决定了他们往往要比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男女在面对压力时的发泄方式也不同。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作者约翰·格雷认为,面对压力时,男人的精神和意志高度集中,变得沉默寡言,并且会选择独处,迅速进入“洞穴”,即“自我世界”。而女人为了轻松和解脱,喜欢和她信任的人待在一起,将苦恼娓娓道来,以摆脱消极情感的控制。

“杀熟心理”作怪:情感交流日趋功利化

心理专家说,“下班沉默症”源于一种“杀熟心理”,即人们在工作、应酬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角色转换时,人们往往会忽略家庭角色对人的期望,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休息方式,没有很好地考虑家人的感受。此外,因精力有限,在角色转换时,工作繁重或急切希望有所成就的人,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上,忽略家庭角色对人的期望,从而导致他们对家人或亲友表现出沉默、冷漠的态度。

也有人拿“阅读功利化”来对比“下班沉默症”。这些年来,各种权威的调查数据都表明,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在持续下降,但同时,我国的出版业却没有走向萧条。与以往有区别的是,一些纯文学和哲学文史书刊在市场上日渐消退,而各种专业实用书籍越来越丰富和庞杂,尤其是一些职场“圣经”类书籍更是盛行不衰。所以,不是现在的人不读书了,而是读书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变强了。

从“阅读功利化”来审视“下班沉默症”,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下班后的情感交流变得稀缺甚至有意回避,并不意味着情感表达的退化,而是情感交流日趋“工具化”导致的某种必然结果——职场上,无论是与上级和同事交流,还是应对客户,都关乎升迁和利益,“笑容满面”的情感交流其实更多地是以程序化路径出现,作为一种工作载体,没有多少真情含量,而与亲友的交流则不能形成互动的利益链条,“下班沉默症”的存在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心病还需心药医:别让“沉默”成习惯

虽然“下班沉默症”严格意义上不能算病,但如果任其演变为逃避情感交流、甚至家庭冷暴力,将产生严重后果。

“不想再伪装开朗”或者“太累了”“需要安静”等借口不仅让自己变得沉默寡言,难以感受到家庭轻松愉悦的气氛,反而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有相当一部分80后、90后离婚是始于一方的“下班沉默”,而这同样也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伤害。

长时间沉默也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一些危害,它会让人逐渐变得冷漠。“下班沉默症”患者一般不会去关心生活细节,容易逐步丧失生活的乐趣和激情,甚至引发抑郁症。

心理专家建议,作为“下班沉默症”患者的亲人或朋友,不要一味埋怨对方不说话,这样反而容易制造紧张气氛;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或交往气氛,人放松了,压力自然就得到了释放。工作单位则要赋予员工多方面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与家人分享的欲望。

延伸阅读

你是哪种沉默症

第一类是工作让人十分疲劳,回到家后只想寻求安静的空间,好好休息,而沉默只是休息的一种方式。

第二类是工作延续时间太长,下班回到家后还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许多IT行业的程序员和广告创意策划人往往会在回家后还陷于工作状态中难以自拔。

第三类是由于工作压力太大,让人身心疲惫,被负面情绪所笼罩。这时人的“火气”一般也比较大,稍一刺激便会发火。许多夫妻吵架都是由妻子对沉默的丈夫抱怨而引发的。

猜你喜欢

功利化安静家人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我的家人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安静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