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诗歌占领北京街头

2016-04-15杨方吴乃馨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余秀华读诗公众

杨方+吴乃馨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诗并不一定在远方,也可以就在我们眼前。三月二十日晚九点半过后,四十多个青年从雍和宫大街的北新胡同一下子四散进偌大的北京城,到国子监、鼓楼,到国贸、传媒大学……青年们手中抱着一沓又一沓打印好了的现代诗,把它们贴在漆黑阒静的墙壁上,别在谁家晾衣服的绳子上,塞进窗户边的棉鞋里,贴在公交站牌的广告上,放在车子的挡风玻璃上,他们还去簋街发给深夜吃麻辣小龙虾的食客,发给路边准备疾驰而去的快递员,笑着对拒绝接收的人说这不是小广告……

春寒料峭的深夜里,他们在昏黄的街灯下用两个多小时贴完了两千多张诗,只为一个目的——在世界诗歌日前夜,让诗悄悄占领北京的街头。

“这只是一个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诗歌的机会”

自1999年起,3月21日便被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诗歌日”,有些人不知道这个说法,有些人知道了也不在意,或者更在意这一天的另一个头衔——“世界睡眠日”。

“让诗歌占领北京街头”活动的发起者随易告诉我们,这个想法只是他的一个灵光一现,他说:“三月二十一日是世界诗歌日,每年往往都是文艺青年在文艺据点读诗自己感动自己,这种玩法太无聊了。诗歌圈子很多人都自以为是、清高、看不起别人,说白了诗歌不过是散文换行的一种情绪更重、更模糊的文学形式。诗歌应该走出小圈子,大家都应该多读诗。”

此次活动张贴、发放的诗歌主要以现代诗为主,不仅包括辛波斯卡、海子、顾城、黄灿然、多多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包括周云蓬、蓝蓝、王二等当代新诗人的作品,甚至还有网友通过后台提交的个人原创诗歌。当问到为什么没有选择古诗时,随易说:“深夜贴古诗好像有点诡异,而且普罗大众对古诗没那么排斥,见了写现代诗的人却像见了神经病一样。古诗给人的冲击感不够,起不到刺激、提醒大家的作用。”

有人也曾对活动所选的诗人进行质疑说:“你们选的诗人都不算诗人,我对待诗歌的态度这么严肃,你们是在开玩笑吧,XXX怎么能算诗人呢?我本来想参加这个活动,但看到诗歌的名单我是不可能去你们这个活动了。”随易的回应是:没有人能够决定什么人能写诗,什么样的作品算作诗歌,我们没必要上纲上线,你在家看什么诗,你喜欢什么诗,你看得起看不起谁都可以。这次活动只是一个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诗歌的机会。

“比起贴的过程,想象有人揭的过程可能更美妙”

在“让诗歌占领北京街头”整个活动中有两个注意事项,一个是不要故意贴在诸如居委会、公安局这些政府和机构前,诗歌就是一个温柔柔软的东西,不是讽刺、挑衅、发泄的工具,诗歌不应该被利用。第二个是环保问题,他们采用的是贴气球的小圆片,撕下来之后被贴面和贴面都不会受到任何损害。活动的几个小队长也会在之后的几天陆续进行收尾的清扫工作,他们希望诗歌被传播,但不希望这种形式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

当问到这次活动中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时,组织者随易说是看到内容和环境的互动:“一开始会很害怕大家缺乏想象力,但后来证明我错了。比如有朋友就把一首《那么美》 贴到公交站广告的大号的人脸上,这是一种很幽默的对比,诗歌的内容、标题和环境做了一个巧妙的结合。”不过比起贴的过程,想象有人揭的过程可能更美妙,“第二天或者当天更晚一点,有人路过天桥或者地铁什么地方,他们看到一张纸,起初以为是小广告,凑近一看是一首诗,会心一笑中传递的魅力不言而喻。”

这场三月二十日深夜的活动是三月十九日才开始征集参与者的,传播范围并不是很广。随易说他们并不看重人数和范围,而且这种活动不只为诗歌日举办,说不定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一场,原因很简单: 在这浮躁的当下,我们每天都需要读诗。

随易观点:诗歌真的挺温柔,挺有治愈性的

Q:去年初余秀华火了,也带动了一批诗歌热潮,你怎么看这件事?

A:余秀华的诗歌内容被噱头盖住了,她的离婚成了新闻。大家根本不是在消费她的作品,不是在消费她的诗,而是在消费她的身份:一个农妇或者说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或者说人们甚至在消费“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句话,她的诗也只是顺便被带到了。

余秀华也确实带动了一大堆诗歌公众号,它们让读诗成为一个标签,可能是文艺,也可能是感性。读诗公众号这件事我觉得很难评价,其实我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公众号,叫马赛克,我昨天还读了一首19分钟的长诗。

Q:上世纪80年代诗歌是个曾是文学主流,手机时代的诗歌发展前景如何?会重新流行起来吗?

A:我觉得不会,即使现在看似很多人在读诗,但我认为诗歌天生就很难被消费。因为现代社会的整个环境是功利的:我要知道我付出了什么,我获得了什么,我的投入产出比是多少。

现代人不喜欢模糊的东西,喜欢被告诉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一篇小说或者一部电影,你一定要给我一个明确的结尾。而诗歌就很模糊,这一切在读诗面前是行不通的,读诗的时候可能付出了很多时间,但并不会得到明确的结果。

Q:如果别人硬要问“没用为什么读诗”,你怎么看?

A:虽说诗歌模糊、没有及时功利回报,但它还真的挺温柔,挺有治愈性的。

其实在我读一些诗歌的时候也不知道诗人们在写什么,但我觉得人总要去感受一些你感受范围之外的事儿,这其实挺酷的。总看自己能看懂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自己也没什么成长。不过退一万步,这起码比天天捧在那儿刷手机强吧。

Q:除了这次“让诗歌占领北京街头”,你们还举办过什么活动吗?

A:这次活动依托的是Someet平台,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000多场活动了,这个平台是从去年三月份开始做的。我们的活动都是用户发起的,符合调性就可以通过审核,平均会从10个活动申请中选1个,而身为Someet创办人的我只是刚巧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而已。

我们希望所有的年轻人在周末不是去酒吧、夜店、KTV、电影院,而是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认识一些有意思的人,通过活动、线下去建立真正的关系,我们其实是在做生活方式。

我们还举办过挺多别的好玩的活动,比如“黑暗中的对话”,顾名思义,在黑暗中对话。但黑暗并不仅仅是指蒙上眼睛带来的视觉消逝,还有丢掉社会标签后带来的认知黑暗。在黑暗中,参与者往往能够放下现实生活当中的社交压力和包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真诚和自然的。“黑暗中的对话”会提供给大家探讨的话题,从“性”、“开放关系”,到“职场上的那些事”,对矛盾的深入挖掘,让每一期的“黑暗中的对话”对于参与者来说都是一场独特且难忘的体验。

当诗歌遇上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诗歌发表和阅读的阵地也随之转移。有人说,今天的时代是不读诗的时代,但其实诗歌并没有远去,伴随着“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等微信公众号的走红,诗歌逐渐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为你读诗”是最早兴起的诗歌类公众号之一,也是目前影响力较大的诗歌类公众号。2013年6月,由李彦宏、杨元庆、黄怒波、姜昆、陈鲁豫、濮存昕等20位各领域翘楚担任联合发起人的“为你读诗”活动正式上线,每晚十点推送一首由嘉宾朗诵的诗歌。2014年,一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刷爆朋友圈,播出仅一周就有194.5万阅读量,而这首诗的推荐者“为你读诗”公众号也随之火热了起来。

说到在微信上走红的诗人,余秀华或许是最受关注的一位。2014年9月,《诗刊》 杂志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诗刊》社”重点推荐了余秀华的诗,其中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最终让这位湖北农妇火遍网络。

虽然人们对于余秀华的诗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拉低了诗歌发表和诗歌阅读的门槛,让更多内容、形式各异的诗歌得以进入公众的视野。

最早发现余秀华的《诗刊》编辑、诗人刘年表示,诗歌的繁荣依旧需要大量诗人甘于寂寞、辛勤写作;但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很适合传播短小的诗歌。我觉得诗歌传播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不过,美国卫斯廉大学教授、诗人王敖却不这么乐观:“手机上长句基本都会折断,不忍卒读。而且诗集的销量在当前国内主要靠炒作,跟是否网络传播关系不大。”

猜你喜欢

余秀华读诗公众
The Poet on Earth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无耻当有种
读诗的窗口
余秀华的慢写作
雪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