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隐性价值对学生人格影响探析

2016-04-14边春丽

考试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

边春丽

摘 要: 课堂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本文通过对课堂隐性价值的界定及对学生人格特点的分析,挖掘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体性体验的缺失、过程性体验的缺失等,进而提出应对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课堂隐性价值 教学有效行为 人格教育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只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只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我们要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使学生沿着培养目标的正确轨道发展、前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新课程理念明显强调了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一、课堂隐性价值的界定与学生人格的特点

(一)课堂隐性价值的界定。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是对学生实施认知、情感、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要求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在“接受”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提前无法预知隐性价值的影响。课堂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课堂价值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据和补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影响。课堂隐性价值包括课程的隐性价值和教学行为的隐性价值。

(二)学生人格的特点。

人格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的独特表现,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依据认知自控、智能特征、亲社会、情绪性四个维度将学生的人格类型分为认可型、矛盾型、拒绝型及中间型四类。其中认可型属积极的人格类型,矛盾型和拒绝型属消极的人格类型。

健康人格的特征包括:(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2)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情绪体验;(3)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较好的社会适应;(4)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与自我效能感。

课堂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和最重要的途径,其价值不容忽视,尤其是它的隐性价值。它的隐性价值的重要性在于它将学生作为独立生命,有血有肉,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工具。

二、课堂隐性价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现实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隐性价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课程作为课堂的内容是课堂的核心,通过课程,教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他们就开始接触课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养成不同的习惯。充分自我发展,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是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学生的人格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它又普遍地显得脆弱而易变。这源自这一特殊人群即学生的精神人格建构的脆弱性和易变性。对自己的自信,对实现确定和可能目标的自信心,多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教育则是重要途径。

教学行为的文化价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影响教育价值观念。在其文化共同体内部,人们形成了一套关于什么教师是好教师、什么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教学是好教学的评价标准,生活于该文化环境中个体依据这些观念对教学行为进行价值判断,而教师则根据这一套价值标准塑造自己的行为、接受自我和外界的评价并对其他教师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由于其价值观念不同而往往对教学行为提出不同要求,甚至是矛盾的行为要求。二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人总是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展与外部存在的相互关系;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其思维方式的支配。尽管人们的具体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具体的外部情境,但作为相对固定模式的行为方式总是相应思维方式的外部表现。

教学行为时代价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课堂教学方法从单纯的讲授法发展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讨论法、自学辅导、实验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变化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老师是权威到师生地位平等,学生的人格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不自主不独立逐渐向独立自主转变。学生不再是唯“师”是从的空洞个体,而是有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发展自己的优势,实现了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

(二)现实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主体性体验的缺失:教师成为了主体;教学内容架空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体验能力的不信任;经院式的封闭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机械单一、毫无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造成学生主体性体验缺失的原因之一。

过程性体验的缺失: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高密度的教学内容,一字不漏的讲解、重复性的劳动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教程替代了学程。

情感性体验的缺失:教学设计中目标导向的偏差;教师普遍轻视情感素质的培养;教师情商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误读:其根源是把教学的动力归因于升学的需要与压力,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上,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学生的课后学习采用题海战术对知识点进行强化。

三、解决现实课堂中隐性价值对学生人格影响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体验。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体验,一是要求教师及时转换角色意识并给自己正确定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要求建立“你—我”型的对话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充分发挥各自主体作用,学生才能自由地、尽情地感受、体验课堂的情景,领悟生命。三是要重视和利用学生的个人经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和对象,学习是经验获得的途径;经验支撑并伴随学习的始终,学习丰富并超越经验。四是启发诱导学生不盲从于书本和权威,敢于体验、敢于创新。

(二)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性体验。

加强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一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和示范性地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策略等智慧策略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过程和方法策略及技能,并且在学习中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的全程参与。尽量使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有学生参与;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有效的体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鲜活的、生动的、有生活意义的问题情境;四是注意挖掘和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自由发展。

(三)深化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是重视课程和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设计、编制与评价工作;二是教师具备较高的情感素养,能熟练掌握有效的情感处理策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现实状况,充分挖掘、提炼、展示课程的情感价值,充满激情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进而认同、接受,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态度、性格及价值观念;三是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体验情境,鼓励学生主动体验,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四是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进一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积累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感条件。

(四)完善目标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石。

要实现三维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的。

(五)构建生活化课堂,使生活与课堂相结合。

生活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型和资源,拓展教学的时空,丰富学生的生活,理应成为教师的追求。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课堂而丰富。

(六)正视活动,让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本质。

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偏离,反映了人们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认识的片面与盲从:要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突出教学目标;着力教师角色的转变,彰显学生主体作用,使教师的讲授指向学生的人格完善与智慧提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凸显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七)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灵活。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是在熟读课程标准、理解教学过程、深度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比较恰当的教学方式。生成是指师生的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原有的思路和教案,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教师要与学生产生同感与共鸣,体味学生的童心与想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

(八)注重教学中的伦理,让学生人格与智慧共生

教学的伦理性是指不管教学的意向,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的具体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文化体系中伦理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种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侮辱和恶意体罚的行为就不能称之为“教学”行为。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是对人的蔑视,对生命的蔑视。陈玉琨教授指出,提升学生的道德,首先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爱心需要爱心来唤醒;冷漠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诚信需要诚信加以教育,一个虚伪的教师,也很难教育出诚信的学生。

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感动与爱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能够俯下身去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心灵交融,尊重生命,尊重不同个体,以爱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报以宽容的态度,正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都会犯错,他们才需要教师引导、教育。教师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要弄明白学生会犯错的原因,之后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理解、说服学生,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人格与智慧上都有进步。

参考文献:

[1]石鸥,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9(4).

[2]陈瑞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界说偏失的现状、影响及其纠正[J].教育探索,2008(5).

[3]王光明.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
浅谈入格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人格教育: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