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诸子选读》教材注释指瑕

2016-04-14江西姜建红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渔父诸子用书

●江西 姜建红

《先秦诸子选读》教材注释指瑕

●江西 姜建红

《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以下简称《选读》)是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选修教材,出版十多年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教师教学用书》如是阐述课程宗旨:“‘先秦诸子选读’这一课程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但领悟“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的前提是知识层面的理解,可是笔者在《选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些许知识注解上的疑点瑕疵,现列于此,就教于方家。

字义三疑

施施而从外来。(《选读》P42)

【注39】喜悦自得的样子。

文中注28释“施”通“迤”,斜行,以表示妻妾担心被良人发现,斜行以躲避良人察觉。同理,我认为此处的“施施”也应当为“斜行,喝醉酒时走路的样子”,这才能展现齐人酒足饭饱归来时,身体左右摇晃的样子,从而与文中“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的虚荣话语相呼应,极富神韵。

董玉芝老师在 《“施施从外来”新解》(《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0期)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孟子章句》赵岐《注》和孙奭《疏》不误,但从朱熹开始,由于没能深入体会训诂术语 “犹”的用法,后代专书或文献资料大都释“施施”为“喜悦自得之貌”。笔者认为,此说可取。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变过程中,多会找一个与之与某个义项上相同的词来构成同义复词,使这个义项更加突出,达到明确词义的目的。“迤”在发展过程中,就与许多有表“斜行”义的词语进行组合。 如“逶迤”“逶蛇”,表“曲折绵延”。 (《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又如“逦迤”,表曲折连绵貌。(《后汉书·舆服志下》:“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逦迤四重。”北宋沉与求《石壁寺》:“回廊迤迤穿危峤,侧涧涓涓露浅沙。”)“迤迤”连用,表“斜行绵延”义。所以,《孟子·离娄下》中的“施施”当为“斜行,喝醉酒时走路的样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选读》P58)

【注11、12】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均当为定语后置,应理解为“险之山溪”“利之兵革”,即“使国家坚固不靠险要的山河,威行天下不靠精良的兵器、甲胄”,否则句子就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问题。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必修3》P49),《教学用书》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没有的是“爪牙、筋骨”,并非“锋利、 坚强”;《赤壁赋》“凌万顷之茫然”(《必修2》P32),注10为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教学用书》译为“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这两处的翻译都是准确的。但《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必修2》P29)注17却译“品类之盛”为 “地上万物的繁多”,《教师用书》译为“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同样是定语后置也没有正确译出,似应引起教材编写者重视。

因杖策而去之。(《选读》P94)

【注8】杖策,以策为杖。(释“杖”为“以……为杖”)

我以为 “杖” 当为 “拄着”,作动词。

这一节,成玄英疏作:“因拄杖而去。”《庄子·齐物论》中:“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陆德明 《经典释文》引司马彪曰:“枝,拄也;策,杖也。 ”“杖策”即为“拄着手杖”。

“杖” 本义为 “手杖、拐棍”,后引申为对手杖的动作,即“拄着”。 如《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一句,从句子成分来看,“杖”为谓语动词,支配“黄钺”; 从对文的角度看,“杖”与“秉”对举,意为“拄着、拿着”无疑。又如《庄子·渔父》“(渔父)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一句,郭庆藩集释引司马彪曰:“拏,桡也。”渔父刚要拿起划船,回头看见孔子,转身拱立。《汉书·娄敬传》“杖马棰居岐”中,颜师古更是明确注为“杖谓拄之也”。

标点两问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选读》P54)

“与”后逗号应改为问号。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中“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为“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两个特指问,分别使用问号,这是正确的。第二次为“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相同的句式,同为两个特指问,第二问“也”后用了问号,而第一问“与”后用逗号,明显出现问题。同时,从两次出现的情况来看,句式、句义均相同,所以第二次也应该使用两个问号。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选读》P59)

“必无礼也”后应该用问号。

对于 “其待我以横逆”,君子进行“自反”,反省哪里做得不对:一定是不仁?一定是无礼?这人为何这样对我?虽然陈述句和问句都能表达出君子对自己的反思,但从表达程度看,问句表达的情感明显要比陈述句的更加强烈。三个句子都变成问句,更能突显君子内心反思程度之深,从而体现其道德修养之高尚。所以,我以为两个“也”后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此外,《鹏之徙于南冥》一章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P84) 中,“且举世而誉”和“举世而非”均多出“而”字,而必修5教材中的 《逍遥游》(P34)中没有,从教材的统一性来看,两本教材应保持版本一致。

猜你喜欢

渔父诸子用书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先秦诸子谈大小
吃书与用书
吃书与用书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用书装饰心灵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