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不死的乡愁,依旧是现代社会的魂灵
——评析中国首部原生态散文《朝拜乡音》及作者王志多

2016-04-14孟晓冬

参花(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散文物质

◎孟晓冬

老不死的乡愁,依旧是现代社会的魂灵
——评析中国首部原生态散文《朝拜乡音》及作者王志多

◎孟晓冬

如果你想走近乡愁,找回曾经的自己,就来品读《朝拜乡音》吧!

——曹文轩 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乡村文化词典和另一种国学、哲学、美学经卷。

——林秀 中国十大女词人/书画家

遭遇纵欲喧嚣,原生态散文家志多在誓死拯救依稀尚存的泥土清香。

——冷述梅 哲学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底蕴卜定《朝拜乡音》将与众不同,她让人人自问:我们到底要干什么!

——王洪 出版家/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为大自然的真朴而歌唱,为田园的天香而舞蹈,为生命的终极关怀而拷问。它是东方的《瓦尔登湖》。

——孙永屹 辽宁大学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志多画评中的文字,似一粒粒不朽的舍利子!一撇一捺,尽显繁复的人文情怀。

——戴都都 油画家/辽宁画院院长

这是诸多文化大家对作家王志多最新出版的散文(自然文学)《朝拜乡音》的评价。此书已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志多是从乡下通过奋斗才赢得今天的。他的文字,总能让我们找回昔日曾经有过的感动、温馨,有一种田园般敦厚、恬淡的气息!读这本散文集,凡是“60后”至“80后”的人,都会找到情感的共鸣。它的问世,是散文创作界的一件幸事,其以原生态情感去创作散文,让散文创作从“文境”“理境”“哲境”“史境”中走出,更从容地走进身边的现实镜像,并把那些被尘埃遮蔽的、不与“时尚”争宠的、自然本初的、却常被“大作家”忽略不记的情感与故事,主观去放大、凸现出来。这样的散文,一扫散文界满眼雷同、陈陈相因的“造作”,展现给读者的是“久违真朴之美”和从不修饰与改变的“内心萌芽绽放的声音”。这是散文大美的回归,是丢掉“宫体腔”“书袋气”后重新走近读者的一次探索,是回到“原点上”反思散文创作,重新把“不掺添加剂的山泉”捧给大饥大渴读者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值得击节庆贺!

志多是个精神品味极高的作家,他十分厌恶现代社会的媚俗与浮华。在裙影婆娑、秋波频传、商贾宴乐、权钱交汇中愤然离去的那个人,一定是他!他恨日月沉沦、人心不古。

他笃定故乡山水有灵,几多村庄、几多河流、几多树木、几多牲畜,在他的心中化出化入、生死相拥。这时,他的情感仿佛“活过”几千年!志多是个矛盾体,他厚古薄今,却又常常要“叛逆规俗”。一切清规戒律,都别想征服他。他更主张“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便铸就他的创作与生活往往与众不同,而他的思想深度与审美个性便存在于此。志多的笔墨不失对现实的批判,甚至批判性要大于文学的审美性。

因此,他散文的存在,对于社会便多了一双冷峻的眼睛。对故乡的挚爱,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对大自然生灵的呵护,已经成为他创作的主体。良知与救赎,浸润于这本散文专著的每一行字里,弥散在每一辑书页的留白处。

故乡与他乡的山水遭至非法开矿者的肆虐践踏,条条河流,污水四溢,他痛恨不已。为了生灵万物与人类自己,他厉劝人们要过低碳俭省的生活,呼吁人们减缓或放慢葬送自己的草莽脚步!

因为授之于哲学的请命与责任,志多的散文创作绝不带一丝娇嗔或无病呻吟,每一笔都是带着心灵真实情感在与读者交汇。渴望读之有用,能获启迪。他的文字也许常带着古涩、琐细、散漫,但根系深扎于乡土文化之中,却可以补偿一切!

志多的原生态散文创作,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类、对未来的“两难”思考与终极关怀上。这更体现着一个作家的高度与责任!他创作的万言画评散文《油画里的百年中国》,就是这样一篇极具思想力量的优秀作品!通过独家解读数十幅经典的油画创作,用人本哲学的视角,诠释了百年中国的沧桑历史,提出了文明与贻害的辩证思考,其反观现实的恢弘人文精神,令人动容。它既是一篇文化散文,又是一篇绘画创作上的思想方法论,再一次求证了作家的不凡思想功力。

“幸福都跑哪儿了?”“真诚都跑哪儿了?”这是今天金钱与物质包裹之下人们的苦苦问寻,也是志多这本原生态散文专著不厌其烦的思想咏叹!

是的,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的目标。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直到今天,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危机——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可是我们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因此,常常回忆起艰苦岁月时那些不能忘怀的、被清贫包裹的喜悦与甜蜜!

志多认为原因在于: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地追逐金钱与物质,起步时的方向错了,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

志多的回答是:“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更多的时候它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

痛苦的襁褓是无尽物质与金钱相互簇拥与抵毁造成的。他说,人们的痛苦来源有三:

第一个来源是“过度的欲望”。这种欲望可能是来自对物质的,也有可能是对名声、权力、地位等方面的欲望。欲望一旦超标,便会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

第二个来源是“自私心”。自私心谁都有,但如果对它失去管理,不加控制,让它无节制地膨胀,最终会导致挥之不去的压力和痛苦。

第三个来源是“执著心”。执著若用在学习钻研上是好事,但如果用在世俗的千般诱惑上面,且超过了“楚河与汉界”的承受底线,就会带给我们永远的不满足,于是我们就更加痛苦不堪!

只要有了这三个因缘,则即使人拥有再高的地位、名声与财富,都没有用。相伴而来的痛苦与压力,甚至是欺骗与谎言,就像影子一样,一刻也休想离开我们半步!用有限的物质、财富、机遇,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如何走出或减少这样的痛苦与压迫呢?如何告别精力和肉体的透支与疲惫不堪呢?

读志多的散文,或许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救赎自己的答案或启示。因为读他的文章,在带给你具有独家辩识度的艺术审美享受的同时,更让人们收获一份自省:拉出世俗中的自己,并从他的感悟与故事、睿智与独特中,找回哲学中的自己。让自己可以做到在坚持、追求中,把一些浮躁与浊念放下,从中让苦难的心灵获得哲慧的解救与“特赦”,还生命一份真实和平易的力量!

作为一位作家的志多,已然让我们看到的是向迷茫者所做的心灵救赎与导盲!他的文字背后总能让我们听到另一种至真至朴的声音:执著贪婪的恶欲,是痛苦的首要因素,单靠外界的金钱与物质等条件来让自己获得从一而终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质财富具备这样的能力,这颗星球也没有那么多可供挥霍的资源,比如金属矿藏、土地、森林、地下淡水等。所以,人类要想长久地获得幸福,只有调适自己的内心,到内心里去寻找真正能永远陪伴我们走远的幸福!志多认为,要得到这种真正的幸福,首先要有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

敬畏与感恩世事,我们就不会轻浅情感,于是就会避免或减少发生“悲情”,人间便会多拥有一份真情与和谐。

敬畏与感恩大自然,生灵与草木就会愉悦地沿着生态法则去生长、论衡、繁衍、轮回,同时也能少遭到大自然的复仇,让田园般的生活永远相伴我们。

敬畏与感恩生命自身,我们就能不断发掘人生不竭的博爱力量。少屠杀生命,善待天地万物,让生活处处充满人性崇善的光辉!而敬畏与感恩,更会让我们减少欲望、奢侈与挥霍的恶行,珍惜一粥一饭、一什一物,用度守衡,克勤克俭,不弃清贫,不攀富贵,乐天无忧,知足常乐,择善而行,谨言慎行,并最终会让我们把幸福的日子和时光,过得更加久长!

走近志多,让我想到了被称为90年代最后一位乡土哲学散文家刘亮程。他们俩的自我况味是一致的——从一个村庄转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像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俩人都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俩人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牛哞,竟然能惊动周围的人。城里人惊诧了,说他们俩发出了天才的声音,而只有他们俩人知道:那种声音遍布乡村,太平凡了。但发出这种声音的喉咙常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的生命都被人们当成食物吞噬了。工业化与数字化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志多的言与行无不表达这样的观点:工业化与数字化时代,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技术主义和集约化每奏响一次凯歌,都是对农业文明和生产个体的进一步摧残与征服。它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富足,但仅此并不等于人性的完善和人类的真正进步。志多与刘亮程、张承志、贾平凹等作家一样,都在用自己个性的文字去对此鸣不平,甚至在为此发出声声呜咽。但这些对现实有多大的触动与改变吗?谁在情何以堪!

面对被物质高度过滤的今天,走近志多的散文世界,我们就会重新走进昨天的朴实、清明的人文环境与生活,这是我们十分需要的,更是偏得。暂时告别现实的纷呈,让人性真正的光辉与情感浣洗一下自己落满尘埃的心灵,我们会得到一种超脱感,并让自己更加清楚地提醒自己,什么才是我们应当厮守一辈子的东西!

是的,手捧志多的散文,品赏之间,让我突然感到他的散文有一种底色与潜台词,时时在扣击着我的胸膛。其实他如幽兰般清雅的妙笔与澄澈沧浪般空灵锐度的表达,是对现代社会带来的贻害、桎梏、困惑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人文思考与解答!乡村是作家志多思想与情感的发祥地,更是他啸啸海洋的源头。到目前为止,像志多这样能够如此看重自己的背景、出身、文化的人,并不多见了!

社会的发展变革,迫使中国的广大乡村在走向消亡。这是一种失衡吗?那里可是中华文脉的发祥地呀!志多在呐喊:“快来抢救乡村!快来保住她吧!”他常常惴惴不安,睡梦中都伴着惊恐、愤怒与决绝!

不过,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是:长河奔去唤不回!时代的演变、嬗替,总是不能因人们的返璞之心而转移。物质与环境,以及生产技术,总要被新的创造、新的生活追求所改变和取代,这是事实。我们呼唤要留住优秀的传统,保住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对的,但是更关键的是,在于心底里要传承好先哲留下的思想品质与文化精神。至今,在作者故乡辽东的一个乡镇里,还可以看见这样的宝贵传统在有序传承——

无论谁家遇到“红白事情”,大家都要一起去帮忙,有钱的出份钱,没钱的出把力;有一年汛期,两村之间的一座桥被洪水冲垮,一群学生放学后没法过河回家,大家纷纷“抢”孩子回自己家,免费提供食宿;一个菜农因某些原因,不能亲自摆摊卖菜,他就推着一车菜,一早放到街路边,标着一捆菜两元钱,旁边再放上一个收钱的袋,就回去忙别的事了。傍晚,他再来收车收钱,每次被买走的菜与留在钱袋内的钱,都绝对不差一点儿;这里有一座高山,山上盘绕着一条老路,山顶上有一座“野栈”,留路人歇脚,每次进屋歇脚的路人临走前,都要新添一捆柴火,并将屋内的设施收拾好,关好门窗再走,保证把方便与温暖留给下一个赶路歇脚的人;鼠药及化学农药曾肆虐这里的乡村,造成生态失衡,水土污染,后来,这个小镇与乡村一齐发起禁鼠药、禁农药的乡规民约,从而使猫又得以繁衍,还原“猫将军”生态灭鼠,根除了以药治害造成的过多祸殃及贻害;施农家肥种庄稼、产蔬菜、养果园,尽管产量偏低,但是质量优异,口感醇香,感恩的消费者用高价购买,以德耕种,反让这里的农民富裕起来……这些身边的“凡人小事”,不正是体现我们古老民族善良、忠厚的品质与永远不老的乡音乡情,以及对生命的感召和敬畏吗?

物质与生活条件、产生环境的变化与吐故纳新,谁也阻碍不了,这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只要传统品德与乡村文化精神能够源远流长,我们就不怕一切物质世界的嬗变。再变,我们也不会迷失方向;再变,我们也会找到“回家”的路!

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源头。其实,志多写这本书最本质的道白,就在于此:在工业文明的喧嚣声浪中,被物质与金钱所桎梏的今天,让乡村里的朴实与善良和大自然的博爱精神来陶冶和沐浴我们逐渐麻木冷寂的心灵,从中唤回人与人都渴望找回来的关怀与温情、信任和托付,是志多写作此书的初衷与动力。

是的,面对文化科技与时俱进的突变,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始终并没有因“陌生”而禁锢、羁束过自己向上向善的心。一切日新月异的现实存在,都在跟随我们这颗千古不变的仁厚感恩之心一起舞蹈。

我们这颗心,无论是跳动在流变的乡村,还是跳动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甚至跳动在海外异域,它汩汩充沛的文化血液,一直连着的是故乡那口盛满乡愁的幽深老井!

走遍当今世界的所有都会及城域,祖先留下的《诗经》《易经》《论衡》,这些古老的心灵手册,其生命力可谓老而弥坚,到处都能听得见它们铿锵绽放的智慧之音,时刻被现代人尊为不可或缺的思想宝典。有了它们的滋养,我们的明天、未来的一切发展与文明,都将会始终拥获一份优雅、一种锐度、一种睿智,以及拥有最高品质和生命境界的终极关怀。

这就是我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的必然!这更是一种“天意”,纵然千年万年,也不会改变!

(作者系九台市文广新局局长)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散文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宏微结合识物质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