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参与 互导提升——互导式语文教学实施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小结

2016-04-1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陈海燕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归有光笔者母亲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陈海燕

积极参与 互导提升——互导式语文教学实施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小结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陈海燕

互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是把教学双方看作互为的主客体,每一个主体引导客体的行为,每一个客体顺应于主体的要求,“学”在教法引导下、“教”在学情引导下的课堂推进模式。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尝试为例,对互导式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小结。发现,不仅仅存在普遍意义上的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利于学习的高效化、利于培养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特点,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时呈现,利于教师有重点地进行方法引导

笔者教《劝学》一课时,在文句的翻译方面,改变“满堂灌”式的字词句翻译讲解、学生记笔记的课堂模式。先要求学生将自己翻译不了的文句写交。收后汇总发现,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句出现率很高。学生在这句翻译方面的困难,体现出他们在古文方面的认知特点,一旦文句中同时出现活用词、生字词、倒装句,学生就感觉理解吃力。

基于此,笔者确定了文句翻译的讲解重点:词语在确定词性后如何翻译、多义词在语境限定下的词义判定、定语后置的语法规律。“上”“下”是方位名词做状语,译为“向上”“向下”;“用”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应调整为“利爪牙,强筋骨”。然后,学生集体翻译,讨论后明确为:“蚯蚓没有锋利的脚爪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啊。”学生掌握的情况很好。

笔者再要求学生对《劝学》一课的故事情节或作者观点方面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标记。汇总发现,学生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蟹六跪”有疑问,认为荀子不应该有螃蟹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数不清的情况。

基于此,笔者引导他们,出现知识常识困惑时,一是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二是查核文献版本年代和保存情况,三是查工具书了解分析对象的情况。首先告诉学生:荀子九十八岁时,辞去了兰陵令,写出三十二篇文章,就是传留于后世的儒家经典名著——《荀子》。然后提醒他们,秦始皇当年焚书,能流传下来的书,有许多是逃到山林的人靠记忆默写出来的,后来又有王莽新朝时的焚书……最后让他们自己用工具书,比如《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得知:通常生活在淡水里的叫河蟹,生活在海里的叫海蟹。而海蟹最后一对足是用来划水的,古人可能认为严格意义上不算足。各种查索之后,还有学生告诉笔者,的确有一种六足蟹。称之为蛫,查《古代汉语词典》,其第一项意思是一种有毒的蟹。《本草纲目 介一》引苏颂曰:“【蟹】其类甚多,六足者名蛫,四足者名北,皆有大毒,不可食。”通过多角度多方向的考证,最后,学生提高了自己解决知识常识困惑的能力。

二、学生主体性地提出教学要求,利于教师确立教学难点

笔者在讲《项脊轩志》一课时,尝试让学生主体性地提出教学要求。在学生预习后,问学生:你最希望老师讲什么?学生各是各的想法提出。有对文中某一句如“‘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中的“板外”翻译不确定的;有对作家归有光不熟悉,要求重点讲的;有对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选材安排不能理解的……有点意外的是,更多学生对文中回忆母亲的这一细节存在很大的疑惑。读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学生提问,为何归有光母亲不进门照顾孩子,而仅仅叩门询问?这一细节表现出的母亲形象能否让归有光怀念不已?

基于此,笔者将这一细节确立为教学难点,进行详细分析和详尽解答。对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做常规解答,最后再补充一些学生提问时遗漏了的学习要求。

据此,笔者补充归有光怀念亡母的一篇文章《先妣事略》。文中提到:他的母亲周孺人一生中“以多子为苦”,“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也就是说,归有光的母亲从十七岁开始,几乎每隔一整年就生一个孩子。母亲哺乳期怀孕,乳汁会渐少至没有。而文中大姐淑静还是“呱呱而泣”,母亲已经妊娠归有光。因此周孺人无力抚养大姐淑静,只能隔奶。隔奶时怕女儿留恋,不能露面,却又担心女儿。听到女儿啼哭,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就是在自己身体不便时,母亲依然挂心孩子。她的克制和急切,看似矛盾,其实充分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担忧、疼爱、牵挂。这一细节,恰恰最能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

三、学生思维盲区更大暴露,利于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诗歌专题,很多学生解读和感知费力。笔者在讲杜甫《登高》时,虽然学生对杜甫个人经历比较了解,笔者也已介绍了写作背景,学生在读诗时,还是无法投入,不能将杜诗的感伤和悲天悯人的情结读出来。学生在思维感知方面,难以由抽象文字转换到形象意境感知,眼前呈现的还仅仅是由方块字组成的四句话,虽然理解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但无法整体感知,进入诗歌情境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心田的浸润。学生的思维盲区得以更大暴露。

基于此,笔者在意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采用移情入境法进入情境,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自己化身为诗人,来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因为学生单用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法,也只能大致了解《登高》的几个知识要点。

首先笔者和学生明确了急风、高天、哀啸猿、清渚、白沙、飞回鸟、落木、长江这些形象更多代表的意思。然后,笔者要求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展开一张白纸。确定了时间地点之后,你自己如何将这些形象布景布上去;抒情主人公出场,安排一下他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将这幅画卷用自己的话语描写出来。

一位学生写道:重阳前后,长江边上。天空阔远,让人顿生渺小之感。大风迅疾,呼号着将四周的树木吹得凋零。树叶飘落,遍地枯黄。远处不时传来了几声猿的哀鸣。长江水奔涌翻滚,流逝不息。凄白的水中沙地上,几只孤鸟不停盘旋……这时,一位的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面色怆然,整个瘦削不堪。一路跌跌撞撞,龙钟蹒跚。重阳节,本是登上高处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却孤独地漂泊在生命的冬季,吟唱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诗句。萧萧的急风吹折着万里江天,一切皆在生命的疼痛中,被刻画出苍凉悲壮之美。其他学生有些闭眼倾听,感伤不已。展开想象,移情入境,使学生品味出了诗歌之美。

猜你喜欢

归有光笔者母亲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寒花葬志
给母亲的信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