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挺颖革命历程及动力探因

2016-04-13

关键词:汉中井冈山革命

温 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何挺颖革命历程及动力探因

温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何挺颖是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其革命历程分为三个时期:汉中求学革命思想萌芽,上海求学选择革命道路,参加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他参加革命的动力。其动力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求学时的革命思想熏陶、北伐和秋收起义等革命实践,促使他迅速成长,成为早期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之一。

何挺颖; 国民革命; 三湾改编; 黄洋界大捷; 动力

一、 何挺颖革命历程

何挺颖出生于1905年,1929年逝世,短暂的人生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20年到1924年去外地求学前,是革命思想萌芽阶段。

1920年他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到1924年,这个阶段他在汉中求学,受到五四运动和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一名进步学生,向传统封建势力作斗争。在这个阶段,他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迅速成长起来。有两件事情可以作为标志:第一件事情就是白话文运动事件。他和廖左明、樊尚志等同学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1923年3月,何挺颖等创办《汉钟》,以“提倡新文化,介绍实用知识,共谋改进汉中”为宗旨[1]大事记,率先在校书写白话文,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的热潮,迫使校长刘调伯辞职。[2]3第二件事是1923年的纪念五四爱国运动*《中共南郑党史人物传》记载为1923年,而据中共南郑县委党史室编:《火红年代》“大事记”为“1922年5月4日,联中学生何挺颖、孙绍亭同数千名师生在北校场举行集会和游会”。而《南郑县志》大事记中则没有记载,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

2015年是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何挺颖同志诞辰110周年,对于其在井冈山时期对党和红军的历史贡献,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主要有林道喜:《井冈元戎何挺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马于强,韩曦:《试论何挺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军事贡献》,《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蒋琴:《优秀的党代表何挺颖》,《神州杂志》2009年1月;张守宪:《何挺颖烈士事迹简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49年第2期;华小勇:《毛泽东和何挺颖的深厚战友情》,《党史文苑》2010年第2期等。但是对于他为何走上革命道路,史学界关注不多。笔者试图通过梳理何挺颖的革命历程来探析其参加革命的动力。,何挺颖等学生成立学生会,联络南郑农职及高等小学等校学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学生爱国运动,并向道尹公署请愿,最后迫使道尹答应“通电全国抵制日货条例,禁止在南郑推销日货,允许学生游行”[2]4,学生运动取得了胜利。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对何挺颖早期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白话文运动和游行抵制日货运动,有力地响应了全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也促成了何挺颖思想的第一次转变。

从何挺颖这一时期的表现来看,他主要是一个热血青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较大,接受进步思想,开始投身斗争实践。从他这一时期留下的一首诗“散沙枉多四万万,热度只有五分钟!中国不亡非天理?!午夜徘徊心如焚”[2]5,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年轻学子,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民族和国家前途深感忧虑。正如他后来回忆这次学生运动时说:这是我从新文化运动迈向政治斗争的第一步,也是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锻炼的开始。这一阶段是何挺颖革命思想的萌芽阶段。

2.第二阶段,是1924年上海求学到1926年前,是选择革命道路,政治思想趋于成熟阶段。

1924年何挺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学习,后五卅运动爆发,上海学生罢学,何挺颖也积极投入这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政治上逐渐成熟,认识到“中国此时最急需的是革命战士,而不是什么数理博士”,他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对数表里查不出救国良方,计算尺不能驱逐横行的豺狼”[2]7,他因而转入社会学系学习。可以看出,以五卅运动为转折点,何挺颖已经抛弃了实业救国的幻想,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这一时期他的思想转变与在上海大学所受革命教育密切相关。1922年,中国共产党的的总书记陈独秀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将东南高等师范改建为上海大学,于右任出任校长。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和邓中夏都是党的早期领导人,在学生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何挺颖本来为进步学生,所以很快接受了这些思想。他为了向家乡人民介绍上海、北京等地的革命经验,扩大革命宣传,与其他汉中籍同学,扩大了《汉钟》月刊的印张和发行量。他积极撰写稿件,连续发表了《中俄交涉之经过》,系统介绍苏俄的对华政策及中苏交涉四五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汉钟》上发表檄文,声讨城固县知事汪兴涛向群众加派捐税的行为。1924年,他先后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组织。从他的表现可以看出,在上海学习阶段,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如果说在汉中还是一个进步青年,那么,在上海的学习已经使他成为一个革命者了。

3.第三阶段,1926年参加北伐到1929年牺牲,参加革命斗争,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并成为党和军队的奠基人之一。

1926年,何挺颖被派往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干部连任指导员,后率部参加秋收起义。在三湾改编中,他积极协助毛泽东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组织改编,将秋收起义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第二是确立了“支部建在连队上”的制度;第三是在部队中实行民主主义制度。这些工作对中国革命军队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3]1928年何挺颖还亲自指挥红军进行了反湘赣边界敌人对井冈山第二次会剿的斗争,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大捷的胜利,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毛泽东专门写《西江月·井冈山》对黄洋界大捷给予高度评价: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4]8可以说在当时井冈山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这次大捷既振奋了士气,也使党和红军保住了井冈山根据地,促进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井冈山时期,何挺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三湾改编中向毛泽东提出“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的主张。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支部建在连上”,何挺颖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得到了学界的认可*见林道喜:《革命元戎何挺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马于强,韩曦:《试论何挺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军事贡献》,《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华小勇:《毛泽东亲密的战友何挺颖》,《兰台世界》2011年第3期。。连队建立支部的思想,来源于何挺颖的革命斗争经验。1926年,何挺颖被派往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干部连任指导员,1927年任北伐军李品仙部团指导员,秋收起义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连党代表,两年的基层连队政治思想工作,使得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军队基层政治工作经验。加之何挺颖作为当时部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他的思想理论素养较高,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特别是在北伐军中与“孙文主义”右倾思想作斗争的实践中,以及后来秋收起义失败红军自身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如“兵力分散、收编不当、麻痹轻敌”[5]等,使他认识到红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出了问题。因此他认为“党的组织,就是党的支部,在我们的队伍里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了,一个团才有一个支部,连队以及以下都没有党的组织,这就不能抓住士兵,等于抓不住部队。我看要把党的支部建立到每个连队,就是班、排也要有党的小组,营以上建立党的委员会,举凡军中的重大事情,都要经过党支部、党委来决定,这样方能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5]可以看出,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何挺颖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并成为根据地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二、 何挺颖参加革命的动力探析

通过对何挺颖革命历程的追溯可以看出,激发他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动力是其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另外,那个特殊的时代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何挺颖较早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何挺颖的家庭环境对他影响很大。他的父亲何根山(何秉汉)是清末拔贡,也是汉中早期同盟会员,并担任同盟会南郑民兵城防司令,后革命失败后在汉南书院教授西洋历史、地理,提倡科学救国,工业发家,追求民主,倡导革命。[2]1而且与西安的进步人士王授金*王授金(1873-1928),名梦简,字授金,亦作绶金。陕西礼泉人。幼年从父读私塾,曾中秀才,后入三原宏道书院,继而考入上海公学专攻理化,毕业后在陕西教育会工作。西安辛亥起义时为陕西的革命军制造火药,民国初年任同州(今属大荔)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曾参加陕西人民驱逐军阀陆建章的斗争。1920年任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监、教务主任,积极参与并领导西安省立各校教职员反对军阀陈树藩的罢教索薪斗争;是陕西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传播人之一,参加过渭华起义。据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市志》第七卷《人物志》,西安出版社2007年,第403-404页。交往甚密。何根山生活的时代,是清政府灭亡,革命兴起又遭扼杀出现反复的时代,他从旧时代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革命者,革命失败后又积极践行教育救国,并让孩子都接受现代教育,何挺颖和何挺杰等兄弟就出身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开明的家庭环境使何挺颖较早接触民主思想,这也是促使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动因之一。

2.变革的时代使何挺颖受到早期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的洗礼。

何挺颖生活的年代正是近现代中国处于最大变革时期,从大的历史分段来讲,经历了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国共第一次合作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在1928年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中共1927年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标志,开始了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的道路。也同在这一时期,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中国知识分子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巨大的社会变动必然波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汉中各地也相继爆发了爆发了民众运动,如1897年八角山地区反对强迫农民入教运动,1912年2月6日南郑宣布反正,[6]22051913年张肇基组织民众推翻了清朝官吏在南郑的统治,1918年朱兆琼在碑坝组织“红灯教”,1924年南郑人民武装反对“强征”运动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汉中的进步人士宣传新文化,提倡新思想*中共南郑县委党史研究室:《南郑县地下党史料集》,1991年,第2页。。汉中的学子受到了这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1919年6月,在北京就读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来信详述五四风暴盛况,经联中进步人士串联,汉中学生在北校场集会发表声援演讲。[7]291921年旅京学生创办的《共进》南郑分社成立,以“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为宗旨。何挺颖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到这个时代新思潮的影响。

3.汉中和上海求学时所受新思潮和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何挺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动力。

1920年到1924年5月,何挺颖在汉中联立中学读书,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在北京求学的表哥王钧石*王钧石:谱名王世瑛,南郑县夏家庵村人。1920年前后在北京财政商业学校求学,后转北京英文学校。毕业后曾在汉中、武功等地任教。1943年病故于武功农学院。经常把北京的学生运动情况写信告诉他,并给他寄来《胡适文存》、《人生》、《改造》、《改造与解放》等进步书刊,二人通信很频繁。[8]附录二受此影响,何挺颖在学校领导了白话文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前面已经讲述,此处不再赘述),这是他的初次锻炼。

1924-1926年在上海大学的学习,是何挺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海是中国雇佣工人最多,工人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上海大学为一所思想进步的学校,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等中共革命党人在这里授课,瞿秋白、邓中夏等人更是直接领导上海的工人运动。何挺颖在这里比较深入地学习了革命的理论,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他给同学加老乡谢左明的信中这样写到:“南京路上圣血殷,二百年侵略仇恨深。去休学者博士梦,愿作革命一新兵。”[9]140可以看出,他已经表明了要走出书斋,去做革命的新兵。他积极投身学生活动,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2]8受到同学们和中共党组织的信任,担任了彩仪社和仪中旅沪学生会、陕西青年社等组织的党团书记*中央档案馆编:《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27年)》,1986年,第275页。,特别是陕西青年社直接接受上海大学特别支部的领导,使他政治上迅速成长。上海大学特别支部制订了比较详细的工作细则,如要求每周与学生谈话一次,出版墙报,加大宣传,积极发展团员。刘存厚、吴新田祸害陕南,实行苛政,强迫种植鸦片激起了汉中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汉中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汉中市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第139-142页。何挺颖以“淡秉钧”的笔名发表了《吴新田祸汉纪实》,声讨吴部侵挪教育经费,横征暴敛。[10]495在何挺颖等陕西籍革命青年的推动下,上海大学特别支部组织陕西所属七八团组织“各团体联合会”特组“驱刘、吴大同盟”,出《驱刘、吴特刊》*中央档案馆编:《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27年)》,1986年,第352-354页。,这些实践活动,对何挺颖政治上迅速成长都有很大帮助。

4.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秋收起义革命的经历,使何挺颖积累较为丰富的斗争经验,促成他把理论和革命实践进一步相结合,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1926年,何挺颖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团指导员,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从他1926年给谢左明的一封信“四万万人发吼声,火山爆发世界惊。中国有了共产党,散沙结成水门汀”[9]140,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与热爱。黄洋界大捷、大庾岭战役,他以自己“水门汀”般的意志实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挺颖到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在干部连任班长、排长、连党代表,他和国民党右派势力“孙文主义学会”做斗争,后参加秋收起义。秋收起义部队在金坪遭到敌人的伏击,被迫向浏阳方向转移。在部队接连失利,生活困难,战士思想波动大的情况下,他毫不动摇,并坚持不断地做政治思想工作,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13他把自己在连、团队政治工作的经验加以总结,向毛泽东献言献策,最终促成了三湾改编,使得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三湾改编所制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挺颖贡献了他的智慧。后来在井冈山反对当地国民党武装势力的斗争中,何挺颖不但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一边,与主张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还指挥红军取得了黄洋界大捷的胜利,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他参加北伐到井冈山战斗中牺牲,何挺颖正是把自己所受革命思想和斗争实践一步步结合,直至最后献出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

三、 总结

何挺颖从秦巴一隅的汉中,走向井冈山,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一样,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个人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腐朽的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清末大量知识分子到欧洲、日本学习救国救民的真理,把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到中国,并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民主观念渐渐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知识分子自觉地把民主观念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许多人抛弃了实业救国、医学救国的梦想,开始寻求真正救国救民的真理,随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的破裂,许多知识分子选择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的道路。从他的发展经历来看,他明显地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历程:从家庭教育初步接触民主思想,到中学大学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地学习新文化、新思潮,到参加社会实践,接受革命洗礼,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这个历程后面的动力,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较早接触民主思想,学校教育促进了他的思想的成熟,而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实践则促进了他政治上的最后成熟。

贯穿何挺颖革命历程发展三个阶段背后,则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推动着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正如大革命失败后,在革命遭受惨重损失的危急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引兵井冈,表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何挺颖、李却非、谭梓生等诸多大学生和彭德怀、毕占云等起义军官们一起,在井冈山的腥风血雨中,留下了艰辛而又执着的足迹。他们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自觉抛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在偏僻闭塞的井冈山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11]63从汉中到上海,再到井冈山,何挺颖的的学识和革命信念一步步增长和升华。他关心家乡,及时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传递给消息闭塞的家乡人民。如在汉中旅沪同乡会的刊物《汉钟》发表《中俄交涉经过之梗概》,提到对于中俄交涉中东路及相关问题,“但是僻处于汉中的人们,虽不能说全没人知道,但恐怕能根本明了的也是寥寥无几;因汉中交通不便,看报纸杂志的就很少,能有国家观念,注意过内外一切大事的尤其是凤毛麟角。况且这次中俄交涉,经过了四五年的长时间,报纸杂志上的记载,也是些东鳞西爪片面文字,要想全体根本了解,也不很容易。我以为我们汉中,不应当作世外的桃源,所以我于课余之暇,参看各杂志报纸,把她——中俄新交涉经过的大概情形写出来,给我们汉中的父老乡亲们做个参考”。[12]何挺颖烈士短暂的一生,虽然只有24年,但是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永远值得人们纪念,作为家乡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

[1]南郑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郑县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2]冯忠骅.中共南郑党史人物传[M].中共南郑县委党史室,1991.

[3]马于强,韩曦.试论何挺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军事贡献[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14.

[4]何云春,江岚.中华红诗精选:珍藏版[M].北京:线装书局,2013.

[5]华小勇.毛泽东与何挺颖的身后战友情[J].党史文苑,2010(12):18-20.

[6]汉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中地区志:第4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7]中共南郑县委党史研究室.火红年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8]林道喜.井冈元戎何挺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9]金中.血铸中华诗文故事[M].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2.

[10]淡秉钧.吴新田祸汉纪实[J].共进,1924(64).

[11]朱文鸿.年轻干部从政之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12]何挺颖.中俄交涉经过之梗概[J].汉钟,1924(7):8-10.

[责任编辑:曹 骥]

2016-03-09

2016-04-17

温艳(1974-),女,陕西南郑人,历史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陕西省教育厅基地项目“汉水上游区域经济与社会研究(1912-1949)”(15JZ016)

K263.4

A

1673-2936(2016)03-0023-05

猜你喜欢

汉中井冈山革命
井冈山诗五首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井冈山抒怀
汉中仙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