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上游神话传说述论

2016-04-13

关键词:汉水文化研究

刘 昌 安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汉水上游神话传说述论

刘 昌 安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汉水上游地区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汉水女神、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神话,刘邦、萧何、韩信、彭祖、雌雄陈宝、郑子真、唐公房等传说,圣水寺、戚氏墓、张鲁女庙等遗迹,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系统和文学样式。汉水上游神话传说具有素朴性与真实性、原生性与地方性、融合性与开放性、丰富性与典型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和价值取向。汉水上游神话传说是汉水上游地区人民宇宙观的反映,是汉水上游地区自然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形象体现,反映了汉水上游地区人民的科学创造精神与民族性格。汉水上游神话传说不仅是汉水上游文学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水上游; 神话; 传说

文学领域里的神话传说研究,现在已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思维科学等领域,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态势,具有了多学科的性质。把神话传说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学术视野和学术方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深化了神话传说的文学内涵,又能够在地域文化的视域下分析其新的文化价值,在文学研究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水是中国古代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汉水流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的集散地。汉水全长1500多公里,流域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流经地域覆盖陕、甘、川、豫、鄂5省79个县市。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为下游。在以汉中为中心的上游地区,产生了怎样的神话传说?其内容是怎样的?其特点及文化价值如何?对区域文化的建设有怎样的意义价值?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学术与现实双重意义的课题。

一、 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汉水流域文化的研究,关注度大大超过以往,武汉大学、华中师大、湖北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郧阳师专、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及南阳师院等,都成立了相应的汉水文化研究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安康学院学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荆州师范学院学报》、《襄樊学院学报》等刊物成为汉水流域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一批学人发表了许多有关汉水流域文化的文章。根据胡遂生、付鹏发表的《汉水文化研究论文索引》[1]统计,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以来汉水文化研究的论文470篇,其中关于文学研究的只有50篇。随后,胡遂生、付鹏又发表了《1994年-2008年汉水文化研究论文定量分析与研究》一文,对15年来汉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2],检索出有关汉水文化的文章761篇,经过筛选、删除、去重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329篇。从研究的主题看,汉水文学研究的论文只有38篇,仍处于薄弱的地位。从上述两文的统计与分析来看,有关文学研究还不是这一区域文化研究的重点,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很少。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近几年来编辑出版了《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共五集),收文219篇[3-7],检索收集在这些文集中的论文,涉及到汉水上游关神话传说的文章只有10余篇,说明作为文学领域的神话传说研究还不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

翻检近年来出版的汉水文化研究著作,如潘世东的《汉水文化论纲》[8]、冯天瑜主编的《汉水文化研究》[9]、王雄的《汉水文化探源》[10]、张良皋的《巴史别观》[11]、刘清河主编的《汉水文化史》[12]等,有的也列出了章节对汉水流域文学进行分析,有的论文集中有单篇文章进行探索,所做的努力和开拓之功值得肯定。但或许是受到时代学术思潮的局限和研究对象的制约,这些著作皆缺少对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特别关注和整体研究。面对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汉水上游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不仅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需要深入,而且在理论方法上更需要提升,使汉水上游的文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局面,其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通过对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文化意义的探讨,可以使文学研究者明确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产生、发展是中华文化与文学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汉水上游的文化特色,也与中华文化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用神话作为人类思想的历史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是一门科学。”[13]事实证明,一旦脱离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去探索神话传说的轨道,便会失去本民族神话研究的民族特质,其学术的科学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够让人们了解这块土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更能唤起人们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调节和控制功能,有益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的大好形势下,在国家注重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区域文化怎样凸显特色,文化产业如何做好做大,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正确的引导可以使这一文化形态转化为经济的增长点,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有活跃经济的巨大张力。

再次,神话传说的研究,既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可以作为精神产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在很大层面上,是怎样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的社会贡献力量。因此,开阔学术视野,拓展研究领域,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 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

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流域作一个为地理区域空间,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特殊的经济地位。该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发祥地之一,坐落在汉水上游的汉中、安康、十堰等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着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

在《诗经》“二南”里就有很多描写该流域的诗篇,《大雅·旱麓》篇所写的汉山,《沔水》篇所写的丙穴嘉鱼等就在今天的汉中境内。在汉水中上游交汇的湖北十堰市房县,产生了中国的第一个大诗人,周宣王的辅臣、西周的太师尹吉甫。据现代的学者考证,《诗经》的产地就在房县,尹吉甫还被称为“中华诗祖”。该地区先后收集挖整诗经尹吉甫文化有关资料10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数码录音200多MB及录像带30多盘,拍摄照片资料3万多张,挖整尹吉甫在房县的传说故事50多个,收集《诗经》相关民歌30多首,而且还将《诗经》民歌进行演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4]

在汉水上游的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打造的“一江两岸”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汉水景观地带,设计者们也是将汉水文化的元素融入了自然景观之中。在这个自然生态休闲园里,还专门修建了一个“《诗经》文化广场”。在广场中建有高达数十米的周公雕像,在雕像的台基四周,镌刻了几十首有关汉水流域的《诗经》原文,供人们缅怀周公的恩泽,了解周代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一“《诗经》文化广场”成为汉水两岸人民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诗经》“周南”中的《汉广》篇。这篇作品描写了一位汉水女神的形象,这是中国文学中第一个关于河流的女神形象。对汉水边的这位“游女”,人们不仅仅把她看作是一个具体的女子,而且在后世的学者看来,她就是一位女神,给汉水人民带来庇护和福祉的神女,并赋予了她很多的美丽传说。

在此之后的屈原,流放汉北时,也受到汉水文化中女神文学的影响,在其创作的《九歌》里,所作的《湘君》、《湘夫人》及《山鬼》等篇,都有汉水女神的影子。这些作品中形成的“湘水女神”的故事系列,在源头上,也与汉水女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继屈原之后,宋玉所写的《高唐赋》,在赋中极力描绘的巫山神女,更是汉水女神的延伸和发展。魏晋时期,以汉水女神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尤其是曹植在《洛神赋》中有“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是以汉水女神为比拟对象的。此后,许多文学家、诗人都有咏叹汉水女神的作品。

女娲神话在中国神话系统里,较引人注目,各地流传的版本也不一样。据有的学者统计,在全国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有247个,女娲文化遗存1439个,涉及到全国很多地方和不同的民族。[15]在汉水上游的平利县,有女娲抟土造人之处,上有祠曰:女娲圣后。据现存的资料表明,巴山余脉女娲山,位于县境中北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华阳国志》等很多历史地理著作对此作了记载。平利县还有众多的女娲故事和历史遗迹,本地的民众还有许多的祭祀活动。王子今先生认为,女娲传说,最初见于《华阳国志》,陕西安康平利地方女娲传说有关的文化遗存,记录年代较早,文化影响也较为显著。2003年10月在汉水之滨安康市举行的“中国平利女娲文化研讨会”上,国内很多学者,如萧兵、刘华祝、高大伦、吕微、周晓陆、焦南峰、宋超、赵瑞民、刘晔原、杨利慧等在会上都充分肯定女娲神话传说在陕西平利的诸多证据,也认为女娲文化的发源地是在平利地域。[16]除了平利县的女娲传说外,处于同一区域的湖北十堰竹山县,也有着许多女娲神话故事与传说,展示了女娲神话传说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炎帝是中国神话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事迹在各地都有传说。梁中效教授在《炎帝与汉水流域文化》一文中,根据《国语·晋语》、《帝王世纪》、《水经注》等典籍的记载,考证炎帝和神农氏是既有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部族领袖,但无论是炎帝还是神农,都生长在汉水流域,对汉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

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大禹集神人与圣王于一体,既有历史人物的真迹,被认为是夏王朝的创始人,同时,他又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大禹和汉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治理汉水的功绩在汉水流域广泛流传。在《尚书·禹贡》篇里,记载有大禹治理汉水的状况,“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正是这一史实的反映。在今天陕西宁强县烈金坝,这是汉水的源头,这里有历时千年的禹穴古桂,有一座禹王宫(“文革”中被毁),还有一个白岩湾的岩石洞,洞内有巨石,人称“石牛”,“石牛”的背及臀部有8个古字,后人认为是刻石记功,称为“禹碑”。

除了汉中的宁强之外,在汉水上游区域,还有安康旬阳县境内的“禹穴”,在旬阳县东小关铺。汉水北岸有一洞穴,上面有摩崖石刻,刻有“禹穴”二字。据《兴安府志》记载说,相传大禹治水于此息,这也是天下四大禹穴之一。

关于天汉、汉水与牛郎织女的记载和传说,也是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丰富内容。从《诗经·大东》篇所言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中可知,“天汉”、“织女”都与汉水上游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时代不仅把汉水比作了天上的银河,而且织女的形象也以神奇的形式出现,成为后世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形。[18]

在汉水上游的汉中,古汉台、饮马池、拜将坛等留下了汉家四百年创造者刘邦的历史遗迹。今天的古汉台,相传是汉高祖刘邦被封汉王的宫廷遗址。在古汉台东南三层台地上,上覆一亭,下有一璞石,因在原府治的月台上,故名“月台苍玉”。相传为汉时宫廷陈设的石鼓。民间传说,石鼓原是刘邦的上马踏脚石。一次,刘邦上马不慎滑了一跤,惹得恼怒,抽剑砍去一片,即留下现今所见被削的石痕。后人又称之为“试剑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回忆汉中生活时,曾写下了“剑分苍石高皇迹”的诗句。

离古汉台向南不远处,还保存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坛”遗址。关于韩信拜将,除了正史记载外,在汉中民间,对萧何推荐韩信、夜追韩信的故事更是传颂不已。相传在今天的留坝县马道街北的樊河边,便是当年萧何追韩信之处。今河边尚立一碑,是清代嘉庆年间马道驿丞黄绶所立,上书“寒溪夜涨”。此碑右侧相联处,还有一碑,上刻“汉国相萧何追韩信至此”,最早为乾隆年间褒城县事万世谟立,后咸丰年间马道士庶人等重刻立。明代侯居坤《拜将坛》诗曰:“汉水城南万木丛,高皇曾此拜元戎。兴刘赤帜多多善,拒彻丹心耿耿忠。项蹙乌江功已最,身擒云梦计何穷。登坛旧迹今犹在,千古人怀国士风。”[19]

在这些历史遗迹和历史演义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汉水上游文化的深远与厚重。除此之外,在汉水上游还有关于彭祖养生为民乃至长寿之道的传说、隐而修身济民的郑子真的传说、唐公房修炼得道终而成仙的传说,以及圣水寺汉桂与五龙泉、戚氏墓、张鲁女庙等历史传说和遗迹,可以了解汉水上游的神仙品格和文化内涵。

彭祖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尧时的贤人,但在历史的演变中又是一位得道的仙人,先秦诸子如《庄子》、《荀子》、《列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都讲到彭祖在养生治气方面的卓越贡献,在《世本》、《大戴礼》、《史记》等史书都有其身世的记载。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也都把彭祖作为神仙看待。

彭祖传说是以菊为媒介与汉水联系起来的。据传说,魏文帝年少时,遇看相者谓其不寿,后彭祖折南阳郦县菊献之,帝服后得寿。汉水流域南阳地区以盛产菊花有名,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典籍里,记载南阳郦县甘谷有菊水,饮以长寿,东汉的达官名士如胡广、王畅、刘宽、袁隗等都汲饮此水,以冀养生。而菊水是汉水支流湍水的一条水系,最后注入汉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四菊条载,原产南阳的甘菊可入药,始为野生,后人始载培种植。

在汉水上游所辐射的豫西南地区,还有雌雄陈宝故事传说,影响深远。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秦文公时获若石,在陈仓北阪城(今属宝鸡)祠之。神灵夜来时声如雄鸡,故命之陈宝。宝鸡祠在故陈仓城中,所以唐代就将陈仓改为宝鸡,沿用至今。学者们认为,陈宝的传说与古人对流星神的崇拜有关,在后世的典籍记载里,又将陈宝分为雌雄两种,认为雌陈宝在陈仓,雄陈宝飞集到河南南阳穰县(今河南邓县境),在汉代南阳的画像石中,就有许多陈宝的图像。再到后来,雄陈宝又被附会为刘秀了。汉光武帝刘秀出自南阳蔡阳,属今湖北枣阳,与穰县相距不远,同属汉水流域。将雄陈宝附会刘秀,以兆应之后刘秀南阳兴起,夺取天下。在这里,把传说与历史相联系,正好反映了汉水流域孕育了许多英雄豪杰,地域文化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20]

在汉水的支流褒河谷口,留存有汉魏“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有一方摩崖“石虎”,旁刻“郑子真书”,相传是西汉成帝时汉中的隐士郑子真隐居垂钓之处。由于郑子真隐居不仕,而且三次拒绝了权贵王凤的聘请,名动京师,被人称为“谷口先生”。后人有诗称赞曰:“汉代名流重子真,洁身却聘隐垂纶。风高不让严陵濑,褒谷鱼台似富春。”[21]

而唐公房的故事,更具有传奇的色彩。城固人唐公房,是西汉王莽时期人,为郡吏,后学道得仙,服了师傅真人李八百给的丹药,一天中午,带着妻、子、六畜、房屋飞升上天。这一传奇故事,就化为后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来源。唐公房的故事,今尚存有一碑,为汉碑,碑上有篆字“仙人唐君之碑”,碑文是隶书,记有唐公房的成仙内容。

在今汉水南岸的南郑县圣水寺,寺内外有青、白、黄、乌、黑五个龙泉,有“五龙捧圣”之意,故名“圣水寺”。民间传说有这样的民歌:“青龙泉清澈见底,白龙泉白色映天。黄龙泉金光闪闪,乌龙泉乌色灿灿。黑龙泉黑如漆炭,五个泉都有龙蟠。”寺内院中有一株古桂树,相传是西汉初年萧何亲手栽植的,故名“汉桂”。其桂与一般桂树不同,故后人多有题咏石碑留存。[22]

在有关汉代的传说中,戚氏夫人的故事颇为神奇,至今在汉水边的洋县尚留有的戚氏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但从《史记》所载可知,戚夫人又称戚姬,山东定陶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姬,生子刘如意,被封赵王。戚姬在刘邦处劝立其子,使吕后深为嫉妒。刘邦死后,吕后执政,便对戚姬痛下毒手,断手足,去眼,煇耳,饮喑药,命曰“人彘”,迫害致死。使戚夫人与洋县有关联的,是郦道元《水经注》所载之故事:“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并蠲复其乡,更名为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23]在今洋县戚氏乡戚氏村有一墓冢,相传是戚氏被吕后害死后,族人收尸葬此,为避祸,后人改姓武。在郦道元之后的许多地方志中,都对此附会,如《洋县志》、《西乡县志》、《汉中府志》、《续修陕西省通志稿》等都有类似的记载。对洋县、西乡所存的戚氏“故里”、“坟墓”,南宋胡三省在《通鉴释文辩误》中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考辨。但是,流传在洋县一带关于戚夫人的民间传说故事,还是寄托了后人追思。

在汉水上游勉县温泉镇光明村惯子山上,有相传为东汉张鲁女的墓冢。《沔县志》、《水经注》等方志也多有记载。在墓冢处,原有女郎庙,也称娘娘庙。《后汉书·郡国志》载张鲁女浼衣怀孕生二龙,死后灵柩升腾到山上,此山就叫女郎山。后民间传说演变为观子山、罐子山,现在又叫惯子山,水旁还有捣衣石。清人王渔洋有《女郎庙》诗:“朝过女郎道,遥望女郎祠,溪水疑环佩,春山学黛眉,千株丹橘熟,一径碧苔滋。日暮神灵雨,西风满桂旗。”[24]

三、 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价值

神话传说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它是人类精神的开端,是民族文化精神最早的土壤,也是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原始先民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具体的、非理性的认知,但这并不表示它是没有价值的认识,恰恰相反,古代人民的所有智慧都包含在神话传说之中。先民以神话思维解释世界、表达情感,它是以主客浑融为基础、以形象为核心、以情感为特质、以集体性和整体性为表征的原型心理的体现,是一种原逻辑的感性的思维形态。由于历史地理的特殊性,汉水上游地域还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宗教、自然、交通、文化传播等许多方面。这些神话传说一方面具有一般神话传说的基本性质,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性。

首先,汉水上游神话传说具有素朴性与真实性特点。汉水上游神话传说可以分两类来看,一是起源于早期社会的神话,它是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诗性解释;再一个就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民间故事与传说。而无论哪一种情形,这些故事都以最为本色的方式,真实地讲述了汉水上游地区人民的宇宙观、历史观,以及他们生产生活的具体状况。

其次,汉水上游神话传说具有原生性与地方性、融合性与开放性特征。在对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梳理过程中,一些原生神话传说并没有因为岁月流变而发生变异,而是具有着较强的地域性特点,也影响着周边地域的神话传说,例如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汉水女神的演变,银河天汉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流传,蜀道开通的神话与历史故事,刘邦汉家基业的传说与遗迹,还有其他林林总总的自然风物、社会故事、生活风俗传说等等。

再次,文化的多元融合造就了汉水上游地区神话传说的丰富性与典型性。在中国自然地理与文化地理上,汉水上游地区在历史的重要区域位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们争夺的要地,而且,在文化吸纳和传承方面,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因而,有许多的神话传说也在这里流传并积淀下来。汉水上游地区历史上还有多次的移民活动,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也带来了许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我们在中国神话传说里,可以看到有不少的神话作品与汉水上游有密切的关系,并一直在汉水上游地区流传。如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女娲造人神话,汉水女神神话,牛郎织女神话,蜀道开通、两汉三国传说故事,等等。这些神话传说都是汉水上游地区神话传说的精品,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精华。

最后,汉水上游神话传说具有实用性与实践性的价值取向。由于汉水上游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比较关注自身的福祸安危,他们面对严酷的环境,更多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在神话传说里,也多表现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内容,富于思辩和虚幻内容的很少,表现出实用性与实践性的价值取向。比如女娲神话、禹王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比如蜀道开通、汉王图强以及各种生活婚恋故事,等等。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倾向,突出反映了中国文化精神不尚玄想,执著务实的价值取向,是中国文化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汉水上游神话传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叙事体系,是汉水上游地区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并影响着汉水上游人们的精神文化和心里体验,是汉水上游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作用。

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汉水上游地区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宇宙观的反映,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它是汉水上游地区自然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形象体现。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神话显示着博大的民族精神和东方魅力与美质;历史化的神话可以成为追溯历史的线索;实用化的神话凝聚着大量的原始文化信息,可以去探寻原始神话的真迹。[25]

第三,它反映了汉水上游地区人民的科学创造精神,也是该地域民族性格的写照。汉水上游神话传说中的“鲁班造寺”、“蜀道开通”、“木牛流马”等,也都反映了汉水上游地区人民高超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智慧。汉水上游神话传说以勤劳、善良、敦厚、智慧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神话传说中所歌颂的人物不仅补天平地,治水开路,而且在与自然抗争和奋斗的过程中,有着坚韧、乐观的精神和智慧的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第四,汉水上游神话传说是汉水上游文学的生动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水上游神话传说有显著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体现了汉水上游文学早期的发展形态,也为后世文学所借鉴和取材。从形式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记神记事为主的神话传说,逐渐向以记人或人神结合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史传、戏曲、小说等重要的艺术形式。从内容上看,自《诗经》、《楚辞》以来,汉水上游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事件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借鉴和引用的重要题材,《史记》、《古诗十九首》、李白诗作,以及明清小说、当代汉水流域作家作品、秦腔和汉调桄桄,等等,大都对汉水上游神话传说进行借用,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作品。

[1]胡遂生,付鹏.汉水文化研究论文索引[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2]胡遂生,付鹏.1994年-2008年汉水文化研究论文定量分析与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叶孟理.汉水文化研究集刊(一)[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立新.汉水文化研究集刊(二)[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5]张社民.汉水文化研究(三)[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6]张义明.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四)[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7]刘保民.汉水文化研究集刊(五)[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8]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9]冯天瑜.汉水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

[10]王雄.汉水文化探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11]张良皋.巴史别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刘清河.汉水文化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1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75.

[14]民俗文化网.中华诗祖尹吉甫与诗经传说和故事轰动中日“非遗”保护[EB/OL].(2008-09-08)[2014-04-15].http://www.mswhw.cn/whyc/20080942258.html.

[15]潘世东.汉水文化视野下的圣母女娲[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6]李尚海,邹惠珊,黎胜勇.平利女娲文化研讨会综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7]梁中效.炎帝与汉水流域文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2(1).

[18]梁中效.汉水流域的牛郎织女文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3(1).

[19]严如熤.(嘉庆)汉中府志[M].郭鹏,校勘.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1086.

[20]夏日新.汉水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M]//冯天瑜.汉水文化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69-74.

[21]罗秀书,等.褒谷古迹辑略[M].同治十三年刻本.

[22]南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郑县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620.

[23]杨守敬,等.水经注疏注[M].段熙仲 点校,陈桥驿 复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2729.

[24]严如熤.(嘉庆)汉中府志[M].郭鹏,校勘.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1056.

[25]赵沛霖.物占神话、原始物占与神化的实用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6(3).

[责任编辑:王建科责任校对:王建科曹 骥]

2016-03-15

2016-04-22

刘昌安(1961-),男,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

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09J018);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SXLGH1201)

I207.73

A

1673-2936(2016)03-0012-06

猜你喜欢

汉水文化研究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