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

2016-04-13王红凌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6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活动

■文/王红凌

持续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

■文/王红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迈出了新步伐,达到了新高度,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热切期盼,日益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牵扯到各个部门的责任。实际工作中,顶层设计不到位就会留下工作死角,思路不清晰就容易迷失方向、无所适从,结合不紧密就会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办法措施不妥当就会产生不良反应。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要围绕全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重点把握“一个总体要求”,深化细化强化“五个方面工作”。把握“一个总体要求”,就是要持续推动核心价值观“三化三落”建设,“三化”即目标化、系统化、品牌化。“三落”即落细、落小、落实。着力在引领、融入、涵养上下功夫,找准工作抓手,设计活动载体,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深化细化强化“五个方面工作”,就是要在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持续有效地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

一、抓基础,强化认知、认同和践行

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研究和解决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在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文化涵养、实践养成等方面进一步拓宽领域、提升内涵、补齐短板。

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要集聚理论宣传、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各种资源和手段,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不减、热度不降。要通过贴民心、具象化、接地气的宣传教育,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根有源有魂、有理有道有义,把核心价值观24个字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理解得了的具体内容和生动实践。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加强阐释解读、运用媒体传播、扩大社会传播,不断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要发挥好基层大讲堂、道德讲堂、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善行义举四德榜、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等各类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和基层文化设施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强化示范引领。要按照北疆楷模和道德模范、尽责圆梦践行者、善行义举榜和身边好人等三个层面典型的选树格局,发现、培育、推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践行者,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使先进典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积极营造见贤思齐、见贤思进的浓厚氛围,形成向上、向善的正面力量。要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北疆楷模”发布会、身边好人发布、善行义举榜张榜公布、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广泛宣传核心价值观优秀践行者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典型影响身边人,用身边的善举启迪身边人,用身边的故事教育身边群众,使典型宣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

三是要强化文化涵养。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运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以培育家风家教为重点,广泛开展讲述“最美家庭”故事、评议“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推动核心价值观在亲情中升华、在家庭中生根。要以立德树人为重点,深入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桃李之星”和“美德少年”评选等系列活动,传承优良校风校训,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程,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大行动”,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修订完善乡规民约,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牧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以培育良好企业精神为核心,广泛开展“爱岗敬业·实干圆梦”主题实践活动和岗位学雷锋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做好“八小时、手上事”,不断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四是要强化实践养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要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主动设计一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感悟、如影相随。要按照“带头一批、倡导一批、推动一批”的原则,切实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带动着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实践,理所应当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自觉践行“责任担当·服务圆梦”基本要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界、教育界人士以及企业家等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影响也大,广大群众对公众人物发挥正向效应有着很高的期盼,要动员他们积极参与“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活动,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他们不断强化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对社会负责、为群众作出榜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核心价值观是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好人生第一课的关键一步。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抓载体,强化主题实践活动

“中国梦·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是把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两大主题合二为一的结合体。要按照分众化、对象化和系统化的思路,在机关、企业、学校和农村牧区分别深入推进“责任担当·服务圆梦”“爱岗敬业·实干圆梦”“敦品励学·成才圆梦”“勤俭持家·致富圆梦”四项主题实践活动,用好用活载体,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力抓手。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推动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内涵、拓展处延。要紧紧围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十三五”发展战略部署等自治区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梦·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的理论阐发、经验总结、思想提炼、实践升华,继续探索新渠道、新举措,不断丰富活动内涵,以思想高度提升活动层次,以理论深度指导实践进程,以理论魅力吸引干部群众,使主题实践活动更加“抓得实、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深化主题实践活动,必须以激发实践主体的内在动力为根本。要善于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善于从小事小节入手,主动设置议题,引导人们从细节上促进实践养成。着力在家喻户晓、入心入脑、自觉自愿上下功夫,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内蒙古发展蓝图、讲好内蒙古故事,讲到人们的内心里,讲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不断激发实践主体的内在活力。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实践性。深化主题实践活动,必须坚持“虚功实做”“软硬结合”。载体就是抓手,必须抓住主题实践活动不放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细化。要从大处着眼做好宏观规划,从小处着手做好微观策划,明确方向、思路和目标,明确重要领域、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从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单位、家庭等方面入手抓好贯穿结合融入,把“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着力在引领、融入、涵养上下功夫,找准工作抓手,设计活动载体,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抓融入,强化法治建设和行为准则

今年,中宣部将要出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要结合自治区实际,研究制定我区的实施意见,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法规、行为准则和社会治理、行业管理之中,融入到法治宣传教育中,做到同向用力,形成合力。

一是要修订完善规范守则。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各地各行业实际,进一步完善各行各业的管理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等行业准则,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和学习娱乐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各项规范守则,要内容具体、简洁明了,要求清晰、贴近生活,易于掌握和遵守。要积极开展规范守则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人们的准则意识、律己意识,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矩。

二是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要坚持德法相辅原则,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引导人们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依法依规惩处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三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活动中,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把法治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中,以文明创建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优秀法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不断满足群众法治文化需求,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识。

四、抓拓展,强化贯穿结合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核心价值观建设,仅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在贯彻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必须服务于重点战略、融入重点工作、贯彻重点任务,持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激励作用。

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贯通起来。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同步推进。要围绕自治区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脱贫攻坚工程等重点任务,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充分发挥美好愿景指引与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要将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

二是与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单位、不同个人提出相应要求,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三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行为习惯融合起来。要深刻揭示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与成长成才、国家社会家庭的关系,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多搭建一些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多开辟一些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多组织一些接地气、连民心的实践活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付诸行动,让人们亲身体验感悟、做到日用而不觉。要坚持“官话土讲”“老话新说”,把抽象的理论融于浅显形象的语言,融于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积极进行探索实践,推动各项活动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牧区广泛展开,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

五、抓规范,强化制度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任务,更是各地区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持久动力,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长效,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协同推进,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同时,又要突出各行业各部门特点,形成条块结合、行业互动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联席会议作用,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推动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社会团体,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要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长期开展。要强化考核评价,制定《核心价值观示范旗县、示范乡镇、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工作标准》,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并定期对旗县、乡镇、单位和社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促进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要发挥《工作标准》导向作用,针对薄弱环节,细化对策措施,强化人们的认知认同,强化人们的实践养成,使软任务有硬指标,软目标有硬保障,软实力有硬考核。三是建立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加强督查,就要聚焦重点难点,抓住问题要害,及时发现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症结,提出对策。加强督查,就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进基层的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督查,就要明确工作重点,盯住关键环节,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通过走访调查、督查督办等方式,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活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的价值观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