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盲人摸象给翻译的启示

2016-04-12魏德蛟何微微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归化

魏德蛟, 何微微

(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语言学研究

盲人摸象给翻译的启示

魏德蛟, 何微微

(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文章从翻译单位的分析开始,指出各自的优缺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应该选择单一的翻译单位,而应该根据情况,综合使用多种翻译单位进行翻译。文章对翻译研究是否应该纳入语言学范畴,以及翻译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长期争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两者的争执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二者摸到的仅是翻译中的两个部分,而非翻译的全貌,因此,应该搁置争议,共同为翻译活动而服务。最后,文章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认为翻译活动是按照猎取——摄入——消化吸收——遗传和变异的方式进行,其中在吸收过程中,有归化吸收和异化吸收两种,译者采取哪种吸收方式,决定译者选择的因素,译者选择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遗传和变异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等。所有的翻译探索都像盲人摸象一般,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摸到了翻译的某个部分,虽然不是翻译的全部,但它让我们知道了翻译的某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有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翻译。

翻译单位; 文艺学派; 语言学派; 消化吸收; 遗传和变异

引言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到今天,各种翻译技巧和手段,译者们已经发掘得差不多了,但多半情况都是各执一词,难分彼此。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并非应用单一的翻译技巧,受单一的翻译理论指导,我们应用多种翻译技巧,应用多种翻译理论进行指导,只是在某一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某一技巧可能应用得比较突出,某一理论的指导更有效果而已。就像我们的大象要能称其为大象,必须有耳朵、鼻子、尾巴、身体和脚等组成,它要能够生存,必须在不同的地方发挥不同部分的作用,从而满足其生存需要。因此,我们主张在翻译实践中,应用多种翻译技巧,应用多种翻译理论进行指导,使这些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都能各尽所长,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谐地发展。

一、翻译路径

(一)翻译单位

首先,让我们将翻译的单位从小到大做个梳理。我们都知道,巴尔胡达罗夫(谭载喜,2004)主张在音位(字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话语层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在此之前,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就曾在他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过类似的概念。他把言语单位分成语素、单词、词组、句子以及大于句子的单位等几个级,把语素、单词层次上的翻译称为“级受限”翻译,把词组、句子层次以上的翻译称为“级无限”翻译。但卡特福德在这方面的论述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而巴尔胡达罗夫则系统地把这六个层次运用于翻译理论,明确指出它们是几个不同层次的基本翻译单位。但我们还可以把他的第六层话语层再分为两层语段层和语篇层,参考中国译学大辞典(方梦之,2011)对这七种基本翻译单位的解释如下。

1、音位层翻译

即音位翻译,指源语的音位由目的语中等值的音位来替换,即以音位为单位进行翻译,原文的语法关系保持不变,词形、词音相对应。音位(字位)层翻译包括音译和形译两个方面,音译传达的是声符,形译的另一个名称是“翻译转写法”,传达的是原文单词的书面形式即字符。在实践中,两者往往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都结合起来使用。勒弗维尔(Lefevere)认为,只有在使用同源词、拟声词和翻译专有名词时,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英译汉时,英文的名字和名称等,通常就采用音位层翻译。

2、词素层翻译

也称“义素翻译”,指原语的义素由目的语中等值的义素来替换,即以义素或词素为单位进行翻译,原文的语法关系不变,构词方式保持对应关系,即构成源语词的每一个词素在目的语对应词中有相应的词素。如macro-(宏观),econom-(经济), -ics(学), syn-(同), chron-(时),-ize (化)。但在翻译实践中,词素层翻译却比音位层翻译更少见,因为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等值词的形态结构,特别是语法词素方面,往往互不一样,在不同语言中它们的配列也互不相同。

3、词层翻译

即逐词翻译,以词为翻译单位,目的语和源语的语法形式和词序相对应,通常在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双语结构形式类同的情况下得以应用。虽然词层翻译较为常见,但逐词对应是低层次上的对应,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在绝大多数句子中只有一部分词在翻译时可以找到对应的等值词,因此,应用逐词翻译的可能性很小。

4、词组层翻译

即以词组为翻译单位,主要是指习语或固定词组的翻译。这类词组的意义不等于词组中各个词的意义的总和,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按词翻译,而必须把整个词组作为一个翻译单位进行翻译;这是翻译用得极多的一个单位,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可避免逐词翻译或死抠词典释义带来的译文艰涩、生硬或误译的弊端,使译文在比词级更高层次上达到语义、风格上的等值与和谐。但是,由于不同语言的词组翻译单位存在大量非对应的情况,很多词的排列顺序也各不相同,词组层翻译在应用范围上受到限制,其有效性同样有限。

5、句子层翻译

即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句子以句号、问号、感叹号为其形式标志。一般情况下,句子的意义等于句子中各个词和词组意义的总和,但是谚语一类句子,其句意可能不等于句子中各个词和词组意义的总和,但不论是哪一类的句子,其句子的意义是相对完整的,把它们整个地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翻译,有利于我们抓住原文的意义和实质,方便我们进行翻译。句子是段落、篇章或整部作品的基本意义单位,就文学作品的大部分题材而言,翻译操作单位的基本层次是句子。当我们进行翻译时,我们可以在句子内部适当考虑音位、词素、词、词组的对应,并在句子外部考虑句际关系的协调、句群的衔接、段落间的逻辑、话语的连贯和语篇风格的统一,最终基本实现等值翻译。

6、语段层翻译

即以语段作为翻译单位进行翻译,构成语段的各个句子结构上密切联系,意义上有向心性,它们或以逻辑承接词,或以词汇的重复与照应,或以语义连接等组合起来,语段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以语段进行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在翻译中以语段意义、逻辑为翻译单元,确立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逻辑上的对等关系,避免逐句逐句地、孤立地翻译。其中,词、词组或句子的转换应服从于整个语段语境意义和逻辑关系等值转换的需要,以实现思想的流畅表达。

7、语篇层翻译

指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在相同语境下,最大限度地寻求源语语篇与目的语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语篇是最大的语言单位,在交际功能上是相对完整的、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在实际应用中,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通常所说的短语或句子,而应是语篇。可见,在翻译中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有利于译者更好地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总的基调,使译文中心突出,逻辑紧密,层次分明,内容衔接连贯。特别是诗歌、广告词等文体材料的翻译,更需要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整体上对语篇的韵律、对仗以及神韵、风格作通盘考虑,以实现篇章的完美呈现。

(二)翻译单位的选择

是否属于等值翻译与翻译层次的选择有关,根据翻译的具体情况在相应的语言层次上准确地选择翻译单位,是等值翻译的前提。巴尔胡达罗夫(谭载喜,2004)认为:“必要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是等值翻译,层次偏低的翻译是逐词死译,层次偏高的翻译是‘自由发挥’。偏低偏高都不可取。人们一般都主张意译,但也不能绝对化。采用意译好,还是采用逐词翻译好,这要看译的是什么样的体裁。翻译文艺作品,采用意译是好的,但翻译公文、法律和外交文件,就绝不容许意译。”

(三)翻译路径

我们认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单独地使用某一个翻译单位,而应该综合使用不同的翻译单位来进行翻译。前两个层次因为在实践中用得比较少,可以在用到的时候融合到单词层中进行考虑。对于后面的五个步骤,在实践中经常需要顾及,一般我们对他们的处理步骤是:译者从原文语言中对意义进行解码时,从语篇——语段——句子——词组——单词的顺序进行,从一开始的了解原文的中心大意——语段意思——句子意思——词组意义——单词意义,层层深入、层层细化地对原文进行解码、解构。但当译者进行翻译编码时,则应按单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顺序进行,根据原文的语境意义、语段内涵、中心思想不断地对译文的单词、词组、句子和语段进行修正,最后成为一篇逻辑紧密,结构连贯、一致,风格统一的文章。

当然,上面的翻译路径也不是唯一的路径,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翻译方法。比如,有人会首先通读原文,读懂原文的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有人读一遍,有人读三四遍,然后缩小翻译单位,以语段为翻译单位,读懂语段意思;第三,以句子为翻译单位,边解读边翻译,即,一边解码,一边就进行编码。用这样的方法译出初稿后,再阅读原文和初稿,根据原文的中心思想和语段间的逻辑关系,对译文中的句子,乃至词组、词等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译成一篇译者满意的译文。

二、翻译中的盲人摸象

我们知道,前苏联的翻译研究分为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他们在翻译研究中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谭载喜(2004)在《西方翻译简史》中进行了归纳。

文艺学派的基本观点是: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形式之一,属于美学范畴。它的任务首先是寻求艺术上的对应,而不是语言上的对应,翻译的单位是印象、感情、形象,翻译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语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它依靠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进行工作。它的任务是寻找语言上的对应,翻译的单位是句子、段落、话语,翻译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再现原作的语言功能。

两个学派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他们不知道语言和文艺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他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虽然说的都是实情,可是,他们看到的仅是翻译中的两个部分,而非翻译的全貌。下面就让我们首先对他们各自的观点进行评述。

(一)文艺学派观点

文艺学派代表人物加切奇拉泽(谭载喜,2004)提出“文艺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则”。他提出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

文艺翻译是一种创作活动,即用乙语把由甲语写成的作品表达出来的再创作活动。它的任务不是寻求语言上的一致,而是寻求艺术上的一致;译者要再现的不是原文的词,而是原文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对原文中出现的词自然必须深刻了解,但吃透原文的字面是为了更清楚地揭示它所反映的现实,准确无误地把握原文的形象。原文某些词在译文语言里可能找不到对应形式,这无关大局,重要的是必须在译文语言里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象。也就是说,译文在字面上可以脱离原文,以便接近原文的实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产生出由这个统一体在原文所产生的整个艺术效果。

是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寻求艺术上的一致,所要表现的是原文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但原文的艺术形象是靠语言、乃至其他符号来达到目的,它不可能凭空出现,必须依靠语言或其他符号来传递。

(二)语言学派观点

对于用语言来表达原文艺术形象的,我们认为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谭载喜,2004)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他曾这样说过:

翻译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语言在翻译中的作用,就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所起的作用。译者把一个思想从甲语转移到乙语,必须借助于语言,翻译的过程始终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形式。翻译过程可能经过很多阶段,要到最后阶段才能在译文语言中充分明确而连贯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但这个思想在任何阶段都具有语言的性质,即都是由语言体现的。要翻译,必须首先从语言上了解原作,然后在译语中寻找适当的语言表现形式。一个译品忠不忠于原作,极其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译者能不能正确地挑选语言材料。因此,在翻译中,语言问题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可以寻找表达艺术形象的语言途径,这些语言途径可能有许多条,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对比,找出读者们最乐于接受的语言途径,即最好表达艺术形象的语言途径。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两点之间,最好的就只有一条是最好的;就如两点间的距离,有且只有一条线段是最短的。也就是表达一个思想或许可以有许多条语言途径,但最简洁,最乐于让人接受的语言途径可能就只有一条了。

(三)文艺学派不足

加切奇拉泽自己也认为,同一篇原作通过不同方法翻译出来,会带上不同的色彩,于是,同一篇原作便会有几种不同的译文。例如,浪漫主义的翻译方法能赋予所译作品以它本来没有的崇高风格,但却会因译者跳跃的思维而不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风格;自然主义的翻译方法为了忠实会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形式但却会损害原文的内容和意义;现代主义的翻译方法增加了现代读者的可阅读性,但却会把译者自己的主观风格强加给原作,随意创作形象,改变原作的思想,使古老的思想现代化,等等。因此我们只有掌握了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取其优点,避其不足,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翻译服务,从而产生更好的译文。

加切奇拉泽(谭载喜,2004)认为:“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围。”原因是如果只研究艺术形象的语言特点,研究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那就会导致艺术上苍白无力的、不忠实的译文。”可是,文艺翻译没法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靠语言来完成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文艺翻译与语言学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但其还有语言外部的文化因素的存在。因此,文艺翻译应吸收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同时又兼顾其外围的文化翻译理论,共同为其发展而服务。

(四)语言学派不足

但费道罗夫(谭载喜,2004)的语言学观确实值得商榷的,他认为:“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翻译过程不论在心理上多么复杂,都绝不会产生“赤裸裸”的思想状态,即原作思想似乎已经脱离原文语言形式,而又尚未变成译文语言形式的那种状态。”我们知道,思想并不一定要靠语言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漫画、数学符号、逻辑符号以及其他符号途径来达到传达思想的目的,用语言来传达是其中人们通常采用的一条途径而已。

(五)翻译全貌

文艺翻译离不开创造性,不仅要追求语言上的对应,也要从整体上追求译作的思想内容、艺术感染力和修辞特点的对应。也就是说,在翻译中必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使译文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艺术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

译者选择语言对应形式的手段愈巧妙,就愈能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语言对翻译艺术家来说,就好比石头对于雕刻家一样,原料的质量重要,作品的主题思想也重要,只有集合二者优点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上不朽的精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伟大的翻译家既是精雕细作的语言学家,又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文艺学家,他既懂得一笔一刀地雕刻自己的语言,简练自己的语言,又能从各个层面把握自己主题思想的表达。他自己深深知道,文艺翻译领域的起点,就是语言对比领域的终点,二者并不冲突,取二者之长才能译出一部伟大的作品。

三、另一角度看翻译

探索翻译这头大象的方法绝不仅仅以上两种,综合考虑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斯坦纳把翻译活动可以分为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 和补偿 (restitution)四个过程。而我们认为翻译活动可分为猎取、摄入、消化吸收和遗传或变异四个过程;而吸收过程又可以分为异化和归化吸收,其中,异化和归化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共同为翻译活动而服务。

(一)猎取

我们都知道,动物们猎取的东西,对它们都有用处,有时是为了食物,有时是为了安全,有时是为了生殖。总之,只有对它们有用的东西,它们才回去猎取。要猎取,首先就会对所猎取的东西产生有价值的信任;我们的翻译活动也是如此,我们会信任自己所译的材料是有价值的,然后才回去翻译;对于信任,斯坦纳(廖七一,2000)认为:

信任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译者相信待译材料是严肃的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这种信任有时也可能有失匆忙和草率,但往往有复杂的认知基础。一切翻译活动都始于信任。那么译者在动手翻译以前凭什么来断定原文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值得翻译呢?这种信任基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经验,另一方面在于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毕竟大于不同之处。

作者认为信任基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经验,另一方面在于理论。而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信任,最先进入我们心中,可能更多的来自于许多人的推荐,大家的公论,或者是翻译发起人的呼吁、赞助商的要求等。但无论形式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总有一个人是首先通读了原文的,并且觉得原作值得翻译,无论这个人是否就是译者本人。如果这个人不是译者本人,我们也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通读原文,一个方面再次确认译本有没有翻译价值,另一方面抓住原文的大意,为后面的翻译做好全面解码的准备。

当我们认为原文有价值之后,我们就会去猎取,将原文占为己有,为下一步的摄入做准备。

(二)摄入

而对于摄入,摄入就是输入东西。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必须摄入食物,在摄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先嚼碎食物,转化成我们能吸收的方式输入到体内,为我们的消化吸收做准备。对于翻译,摄入过程则是我们理解、领会原文意义的过程,是我们对原文进行解码的过程,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原文的语言外壳,抽出原文意义的精髓,转化我们可以理解的意义,然后带到译语的语义场中去,为我们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三)消化吸收

我们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就要消化吸收;只有通过消化吸收后,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对于翻译,我们只有吃透了原文意义和精神,对原文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才能用符合自己的语言,用地道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实质。对于吸收,斯坦纳(廖七一,2000)认为:

翻译不是把内容或形式吸收到一个真空地带。译语的语义场早已存在,而且意义非常丰富。我们对接纳的东西加以不同程度的吸收,这种吸收程度的一个极端是归化,如路德翻译的《圣经》;另一个极端则是异化,即译文自始至终显得生疏次要,如纳博科夫(V. Nabokov)英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则是异化的范例。然而,无论“归化”的程度如何,接纳新的东西势必会打乱或重组译语的整个结构。任何一种语言或文化在接纳新东西时,都面临自身被改变甚至被吞噬的危险。尽管所有的解码过程都是侵略性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破坏性的,但在侵占的动机和“吸收”的环境方面仍存在差异。

是的,在我们吸收外来语文化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继承原语文化的优点时,也保留着译语本身优秀的品质,即同时继承原语和译语两种优点的译文,这种译文将在后来的读者选择中得以保存;但这是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译者们追求的状态。另一种情况则是:要么以译语为依托,篡改原文意义,以符合译语文化特点;也就是译者想要采用归化的策略进行翻译,但有些事物在译语中不存在或尚未得到译语使用者的普遍认可,译者为贯彻归化的策略而牵强附会翻译的结果。要么就是译语过度依赖于原文,将原文中的句法结构、词汇和新鲜事物一起介绍到译语文化中,本来译者是想通过翻译丰富译语文化,改善译语的表达方式,可是,过度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会使译文变得接佶屈聱牙,读起来生硬、晦涩难懂,过多使用异化策略翻译的文章会使译语失去自己本来的特色。因此,为保持译语文化的特色,在翻译中,带有异化策略的外借词、外文结构的使用应该适可而止,不可滥用。

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就如一个新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一样,对于新的生活环境,新物种怎样去适应这个环境,并在新环境中逐渐发展壮大。这是许多生物在面临自然选择的生活竞争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同样是介绍文化的译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译者使用的方法恰当,其译出的译文就会被读者们接受和认可,如果其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其译出的译文就会被译者们否定和抛弃。

当译语处于迷惘稚嫩的状态时,具有很强适应能力原语入侵到一个译语环境中时,虽然译语可以吸收原语的许多营养,为己所用,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很多东西自己都没有,因而在翻译中不得不借用原语中的词语,也就是使用外借词,因而在两种文化的对决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这种异化翻译很难带来译语的繁荣昌盛,模仿原语的后果是译语逐渐失去自己的自主地位,慢慢地靠依赖原语来生存,进而走进逐渐灭亡的恶性循环之中。在每一种强势文化的入侵过程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其国人力图维护本国语,但常常会因其政治和经济的颓势,造成面对原语的入侵,译语表现得无所适从。这也许就是许多语言慢慢失传的原因。

当译语和原语文化相当时,原语文本若要通过译者的翻译进入译语文化,原语需要保持自身的意义的独特性,以自己个性鲜明的特点引起译语文化的注意,进而通过译者一方面保留原文的意义实质,一方面应用译语文化的适当表达方式将原语独特的内在品质和风格传给译语文化,从而在译语文化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此种翻译中,由于两种文化之间互相吸引,常常会以欣赏的态度,采取归化的方式,从而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

如果译者采取异化的策略来处理译文,就会遭到译文读者们的抵制,一旦出现了采用归化策略的译文,异化译本因其不能很好适应译语文化环境,很快就会被淘汰掉,即便暂时没有归化译本的出现,译语文化也会呼唤归化译本的出现。

当译语文化强于原语文化时,原语文化由于缺乏自己个性鲜明的特点,很难引起译语文化的注意,因而在文化较量中会被冷漠,会被边缘化,进而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被逐渐淘汰出局。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译者通常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译语和原语之间的地位,译语和原语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得如何,在交流中二者的应用程度如何,词汇丰富程度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两种策略的选择,有时译者的选择甚至是被迫进行的。

虽然采取异化和归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文化交流现象,会使译语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异化翻译也是归化,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并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可以说,归化的翻译不是异化,但异化的翻译只能用归化的语言,这样说是正确的,因为翻译总是在接受语和接受语文化中进行,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本土化’性质的活动。”译文中遗留的任何异质性都是与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调和的结果,两者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起着各自不能互相代替的作用,完成各自的使命,因此,两种翻译将永远并存,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郭建中,2000)。

(四)遗传或变异

当翻译完成之后,就会出现译文和原文,我们常常会将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评价翻译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进化、遗传和退化三种情况。

无论是进化和退化都是一种变异,都是非正常的遗传、复制过程,虽然变异中蕴含着推动着文本向前发展的进化变异,但相比来说,绝大部分的变异都是有害的,不好的。因此,要产生向前发展的变异,就要承担很大的变异风险,我们的翻译也是这样,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我们主张译者等同复制,完美遗传就行。一般不主张译者去追求这种进化变异,因为实际翻译中产生的更多是退化变异,译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翻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译文却不尽如人意。这可能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疏漏、删改原文信息而未把完整的原文信息传递到译语文化,或是由于缺乏远见和深刻理解力,没有抓住原文的思想和实质。或因能力不足,没有把握原文的逻辑关系等,造成了译文的晦涩难懂。

只有当译者不仅能以原作者的手段把原作的思想重新现出,而且比原作者更善于驾驭自己的语言时,即译者的思想深度,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高于原作者时,才能译出超过原作的译本。这样的译者毕竟少数,因此,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一般都不提倡这种做法。译者们只有先学会安分守己,努力锤炼自己的思想深度,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力,当自己各方面都有质的改变后,再去寻求这种进化翻译也不迟。

四、总结

上文首先对翻译的七个单位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综合多个单位进行翻译的必要性。对翻译研究中出现的文艺与语言的争论作了一些评述,在指出各自不足的同时,肯定二者对翻译做出的贡献,我们需要综合利用二者的长处,共同为翻译活动服务。最后从生态翻译方面对翻译活动进行解读,对出现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分析只是从理论方面进行,缺乏具体的翻译实例的支撑。还有,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仅是翻译研究的三种途径,只是盲人摸象中摸到的几个部位,可能还存在许多的盲点,还需要后来者朝更多的方面去研究,搜寻更多的路径去研究,最终尽可能准确的去反映翻译的全貌。

[1]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词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 生物(2) 遗传与进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The Hints of Translation fromSixBlindMenandanElephant

WEI De-jiao, HE Wei-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units, pointing out each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not choose a single translation unit in translation, but should be translated by the integrated use of multiple translation units which based on its real situ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whether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linguistics, and the long disputes between literary school and linguistic school, pointing out their disputes asSixBlindMenandanElephant“ take a part for the whole”, both of them only explored one part of translation, rather than the panorama of transl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set aside disputes and seeking common ground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serve its use.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believes that translation takes the process ashunt——intake——digestionandabsorption——heredityandvariationas its way, wher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absorption, domestication and alienation in the absorption process, but what kind of absorption the translators choose is based on the choosing Factors, and what kind of consequences it may result from,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results arising from heredity and variation, etc. All of the exploration in translations are in general likeSixBlindMenandanElephant“ake a part for the whole”, they explore a certain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a different angle, rather than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However, it lets us know what of a certain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is like, which helps us clear understand of th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unit; literary school; linguistic school;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heredity and variation

2016-10-10

魏德蛟(1986— ),男,云南弥勒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H315.9

A

2095-7408(2016)06-0071-07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归化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归化(双语加油站)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