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黄庭坚蜀中特产创作的研究

2016-04-12陈善巧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蜀中文渊阁四库全书

陈善巧(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文学艺术★

关于黄庭坚蜀中特产创作的研究

陈善巧(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5),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黄庭坚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其间,黄庭坚对蜀中特产多有接触,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其的喜爱之情,本文旨在对黄庭坚蜀中特产创作进行研究,为广大学者探究黄庭坚的生平创作奠定基础,同时补充完善蜀中特产研究相关资料。

【关键词】黄庭坚蜀中特产创作

唐宋时期,川南地区均盛产荔枝,明曹学佺《蜀中广记·方物记》第五记云:“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其实不如泸、叙耳。”[1]宋时,戎州属叙州。黄庭坚在戎州时品尝荔枝最多,故其歌咏荔枝的诗歌不止一首,如《次韵任道食茘枝有感三首》:

一钱不直程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

白发永无怀橘日,六年怊怅荔枝红。

今年荔子熟南风,莫愁留滞太史公。

五月照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

舞女荔支熟虽晚,临江照影自恼公。

天与蹙罗装宝髻,更挼猩血染殷红。

任渊《黄山谷年谱》载:“山谷《戎州锁水磨崖留题》云:‘元符三年五月戊寅,太守刘广之,率宾僚来尝锁江荔支。’……诗有‘六年怊怅’之句,盖自绍圣二年乙亥入蜀,至元符三年庚辰,凡六年见荔支。”[2]黄庭坚被贬入蜀,虽然六年没有回乡,但每年都能吃到色香味美的荔枝,却也是不幸中的幸事,难怪他在这里盛赞戎州荔枝成熟时果实累累的盛况了。

除了荔枝外,当地的美酒“荔枝绿”同样也让山谷称赞不已,如《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为戎州第一》云:

王公权家荔支绿,廖致平家绿荔支。

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拨醅蒲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

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

诗人极力称颂了戎州王公权、廖致平家的美酒荔枝绿和美味的绿荔枝,认为这两种“胜绝味”只有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3]诗才能写得出来,可见黄庭坚对戎州的物产是颇为欣赏的。

戎州荔枝的美味,除了蜀中诗歌有所反映外,山谷蜀中词也多有涉及,如《定风波》:

晚岁监州闻荔枝,赤英垂坠压栏枝。万里来逢芳意歇,愁绝,满盘空忆去年时。涧草山花光照座,春过,等闲桃李又累累,辜负寒泉浸红皱,销瘦,有人花病损香肌。

准拟阶前摘荔枝,今年歇尽去年枝,莫是春光厮料理,无比,譬如痎疟有休时。碧甃朱栏情不浅,何晚?来年枝上报累累,雨后园林坐清影,苏醒,红裳剥尽看香肌。

这两首词,按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应作于元符三年(1100)五月山谷寓居戎州时。词人用“赤英垂坠压栏枝”、“来年枝上报累累”,写出了荔枝果实累累的可人景象,而“红裳剥尽看香肌”,其色泽和美味又让人垂涎三尺。

对蜀中荔枝的称赞,又见《浪淘沙·荔枝》:

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一双和叶插云鬟。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栏干。

山谷于绍圣二年(1095)被贬入蜀时途径夔州州治奉节鬼门关,此词言“重入鬼门关”,当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山谷由贬所赴荆南时作,词中“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与前元符三年(1100)所作《定风波》“晚岁监州闻荔枝”相一致。山谷借用了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出“日擘轻红三百颗”,不仅表达与苏轼相同的情思,而且高度评价了蜀中荔枝“一味甘寒”的美味。

蜀中的荔枝,山谷在蜀中诗词中已多有描述,对此美味,山谷蜀中散文亦反复称赞之,如:

伏承手诲,分惠荔子,色香动人眼鼻,诚与山烟溪露俱来,乃知夔峡荔支已胜岭南。[4]

去年黔中荔子差胜前年,但不可作腊。闻泸戎荔子白晒乃佳,是否?开元中入贡,盖用泸、戎也。[5]

今年戎州荔子岁登,一种柘枝头出于遏腊平,大如鸡卵,味极美,每斤才八钱。日饮此品,凡一月,此行又似不虚来。恨公不同此味,又念公无罪耳,一笑一笑。[6]

前文写了曹使君所赠夔峡荔枝的色、香、味俱全,因而得出其“已胜岭南”的结论。苏轼曾称赞岭南荔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而山谷却说夔峡荔枝“已胜岭南”,可见黄庭坚对蜀中荔枝的极度推崇。中间一则材料指出因泸、戎荔枝味道极佳,故于开元时期为“入贡”之品。最后一则具体写出了戎州“柘枝头”这种品种的荔枝不仅形状爱人、味道极美,而且相当便宜。对此,山谷甚是珍爱,“日饮此品,凡一月”。能吃到戎州“味美价廉”的荔枝,山谷则认为“此行又似不虚来”,权且忘却了贬谪异乡的凄苦,难怪他要对友人不能同此美味而感到遗憾了。

宋时的戎州,是今天闻名世界的中国名酒“五粮液”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黄庭坚谪居戎州的时期,也写下了许多赞美酒的作品,如《荔支绿颂》:

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六物。三危露以为味,荔支绿以为色。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忘螭鬽之躨觸,见醉乡之城郭。扬大夫之拓落,陶徵君之寂寞。惜此士之殊时,常生尘于尊勺。[7]

颂中盛赞了“荔枝绿”酒酿造工艺之精妙和其色、味皆美的特点,指出饮用此酒让人有“忘螭之躨觸,见醉乡之城郭。扬大夫之拓落,陶徵君之寂寞”之功能。应当说,戎州的酒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水质,山谷《安乐泉颂》就对当时戎州酿酒所用的原料、水质作了细腻的描绘:

姚子雪麴,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8]僰道第一。姚君玉取以酿酒,甚清而可口,又饮之令人安乐。故予兼二义,名之曰‘安乐泉’并为作颂。”(同前页)山谷首先从水质的颜色谈起,安乐泉水是如雪一样的纯净,玉一般的晶莹,清澈透明,同时又有浓厚感,接着写到了用此水酿成的酒的味道是清爽而不单薄,醇厚而不重浊,甘甜而不哕腻,有辛味而不螫舌,可以说是各味协调,恰到好处。最后指出,此酒还有治“手风”的功用,饮来令人“眼花”、“颠倒”。文章四言一句,十分整练。

另外,山谷借助蜀中的特产苦笋,写了《苦笋赋》,其云:

此篇有序曰:“锁江安乐泉,水味为

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9]

关于此赋,《黄谱》有:“按蜀本石刻有《苦笋赋跋》云:‘余生长江南,里人喜食苦笋。试取而尝之,气苦不可于鼻,味苦不可于舌。故当屏之,未始为客一设。雅闻简寂观有甜苦笋,每过庐山常不值其时。无以信其说。及来黔中,黔人冬掘苦笋,萌於土中,才一寸许,味如蜜蔗,而春则不食。唯僰道食苦笋四十余日。出土尺余,味犹甘苦相半。觉斑笋辈皆枯淡少味,盖神农农之所漏有莘庖圣所未达者耶。故作此赋以晓蜀人,方苦笋时砻姜和醯,然茅火中而荐之,日食百数,至老尝能作病也。’”[10]蜀地戎州的特产苦笋,据明曹学佺《蜀中广记》载:“四川叙州宜宾长宁所出苦笋,彼人重之。”[11]山谷来到蜀中,就颇喜戎州苦笋,他还曾专门写诗向黄斌老乞之。而对此美味,蜀人却以“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的理由劝黄庭坚不要食用,因而山谷特意“作此赋以晓蜀人”。写蜀中特别是僰道(戎州)的苦笋是“钟江山之秀气”、“冠冕两川”,更从苦笋的“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上升到了“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的高度。赋与跋文,皆相映成趣,寓意深广,含蓄有味。

【责任编辑:蒋林欣】

参考文献

[1][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2册第59页。

[2]同前《黄山谷年谱》,第31页。

[3]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云:“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4]黄庭坚《与曹使君达谱》,同前《黄庭坚全集》,第1973页。

[5]黄庭坚《山谷简尺》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3册第775页。

[6]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山谷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3册第185页。

[7]黄庭坚《荔支绿颂》,《山谷文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3册第128页。

[8]黄庭坚《安乐泉颂》,《山谷文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3册第128页。

[9]黄庭坚《苦笋赋》,《山谷文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3册第10页。

[10]同前《山谷年谱》卷二十七,第927页。

[11][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2册第72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2-31-3

收稿日期:2015-09-13

作者简介:陈善巧(1981—),女,四川内江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蜀中文渊阁四库全书
蜀中南朝造像发现记
揚雄蜀中遺迹考釋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张丰华辨治蜀中小儿过敏性咳嗽经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蜀中九日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明代的文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