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 『易子而教』的教育原则

2016-04-12李鑫

师道(人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子女孩子教育

李鑫

遵循 『易子而教』的教育原则

李鑫

公孙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 “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现了教育的一个奥秘,主张教师 “易子而教”。

今人为避免教育 “灯下黑”现象,许多青年教师大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本班里,不愿意亲自教他,同时孩子也不愿意父母亲教自己。原因并不是这些教师师德师能不佳,也不是孩子对父母不相信,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和教育过程的不畅通。

“易子而教”有利于作为父母的教师适度地掌握教育的尺度。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有它内部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教室内应遍洒阳光,教师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如果教师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期望值太高,往往不考虑孩子的个人基础、兴趣与爱好,而是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当孩子“正不行”时,就忘记了作为教师的角色,急躁起来,继之以父亲的身份来对待学生身份的孩子,就不自觉地发怒,或高声呵斥,或棍棒相加起来,结果使自己的孩子威信扫地,自尊心尽失,进而丧失了学习发展的动力和愿望。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别人的孩子能够忍耐克制,循循善诱,而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就缺乏了耐心,批评得多,鼓励得少;斥责得多,引导得少。久而久之,不仅子女听不进教师家长的训斥,还可能产生对立和抵触的情绪,亲子关系恶化并逐步升级,最终不可调和,教育难以成功。有道是医者不自医。如果教师之间 “易子而教”,就可避免求全责备的过硬或溺爱放纵的过软管理这些矛盾和冲突,亲子间不会相互责备和埋怨,不会产生隔膜,感情还是友好如初。

“易子而教”有利于父母和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协同发挥作用。一定意义上说,父母和教师的作用还是不一样的,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但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陪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为孩子做好这两个角色。如果父母沉迷于老师的角色 “不下班”,那么孩子就没有一个舒展自我的空间。 “易子而教”是家庭教育环境的扩大,家庭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得以提高和发展。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只是讲理的地方。”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只有理而缺少爱”,那么孩子一旦在外面遭受挫折,就会陷入无处可遁的地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些身教,而少一些板着脸的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先做到;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掌声,多创造些和孩子玩乐互动的时空等。 “易子而教”不是不让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日常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都在起着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作用,无形中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也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许多教师的经历证明,如果不能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正确转换自己的角色,正确区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可能是失败的父母。

“易子而教”避免孩子产生优越心理。因为在父母班里,孩子自然会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孩子的优越感,容易放任自己,可谓是 “天不怕、地不怕”。这样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严格了心疼,不严格,管不好班级其他人。另外如果孩子在我班上,其他同学就会 “另眼相待”我的孩子,不论这种另眼相待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我都不希望我的孩子遇到。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在平等的环境中共同成长,自然成长,不享特权也不受拘束。

有人说: “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既要种好事业的田,也要浇好自己的园。每个教师父母都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兴趣和态度,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如果能够实现 “易子而教”,会使得“子女”和 “父母”之间暂时失去了血缘关系,亲子间任何一方在面对对方时都会有意识地做心理调整,同时还将有效地打破家庭教育的封闭性,丰富了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提高子女的适应能力,为子女获得较为全面的教育创造极好的条件。“易子而教”教育原则,古已有之;少子女盛行的今天,更应遵循。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薛城奚仲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子女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