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初探

2016-04-12李建波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媒介学科融合

□李建波

媒介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初探

□李建波

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生态的主要特征。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知识结构多元、能力全面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然而我国的新闻学教育与新闻实践相脱离,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相脱离,不利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对新闻教育的性质进行再认识,改革办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革新对新闻学科专业水平的评价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新闻学;教育;复合型新闻人才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生产方式。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态势,媒介融合成为当前媒介生态的主要特征。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知识结构多元、能力全面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然而基于传统媒介生产方式下的中国新闻教育培养的是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进行调整,顺应时代的要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于媒介融合,我国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媒介手段逐渐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卫星、电子技术等为传播途径,不同的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整合,各种媒介形态之间相互融合,媒介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①媒介融合消解了媒介的形态界限,倒逼媒介从业人员或即将走向信息传播岗位的人员必须从过去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转变,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需求。

一、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存在的问题

复合型新闻人才是指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熟悉并掌握各种媒介形态的采写编以及拍摄、录制与制作技术的新闻专业人才。复合型新闻人才首先是应用型人才,需要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他们是全能型的,而非单一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再次,他们需要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复合型新闻人才的特征要求新闻教育必须是职业型的,是多学科型的。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来看,不仅脱离新闻实践,也脱离媒介融合的时代需求,脱离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潮流。

(一)与新闻实践脱离

第一,教师缺乏实践经历。新闻专业教师缺乏新闻实践经历是当前中国新闻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笔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所学校新闻学院的专职教师进行简单统计,结果显示拥有业界实践经历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30%。而在美国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拥有媒介实践经历的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92.1%,其中有超过36.9%教师拥有30多年的从业经历。②

第二,学生的新闻实践不够。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二是社会媒体。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业务实践主要是来自新闻学院的专业实验室,比如演播厅等。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规模小、设备陈旧、设施不完善,跟不上新闻实践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为了弥补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新闻专业学子的技术和能力需求,几乎所有开设新闻专业的学校在教学安排中都有实习课程。但是由于学生不能很快上手、媒体的记者编辑自身有繁重业务无暇顾及实习生等原因,媒体实践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以上两个方面导致新闻教育重课堂,偏理论,新闻实践不能真正落地,学生实习的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新闻媒体的人才需求。

(二)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脱离

媒介融合需要全能型新闻人才,但我们的新闻专业却在不断细分。教育部2011年新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将新闻传播专业划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六个二级学科,这种沿袭传统的做法,将媒介形式作为划分依据,将不同的媒介完全割裂开来的专业设置方法显然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相脱离,不利于培养全能型的新闻人才。③同时,全能型的新闻人才不仅要求专业技能齐备,还需要拥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在我国大部分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中大部分学分仍为专业核心课,没有体现出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上情况,使我们的新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科背景狭窄,而且技能单一,不能满足媒介融合的需要。

二、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对策

造成我国新闻教育难以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必须多方着手。

1.改变对新闻教育的认识。新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新闻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教育内容偏重史论知识和课堂灌输,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遇到实践便会手足无措,难以很快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职责。新闻专业教育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新闻现场”去,在新闻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伦理道德。

2.改革办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政府要根据专业特点给予媒体和学校相应的政策支持,允许媒体和学校共同办学。在制度层面给予业界和学校联合办学的保障。业界和学校联合组建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组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两位一体的教师队伍。这批教师就如医学院的教师一样,既参与教学,又参与实践,既是教师又是编辑记者。将理论教学与新闻产品的生产融为一体,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见习员工,承担部分职责,获取相应的报酬。

3.革新对新闻学科专业水平的评价体系。从特征看,新闻专业是职业型教育,对它的评价体系应该按照职业型教育的标准进行设计。在我国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涉及新闻教育,④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和211高校。这些大学在定位上是研究型大学。考评体系是按照国内学术研究型大学通行的办法,主要是学术导向。但是在这些大学进行的新闻教育应该是职业技能型的。在学术导向的评价体系下,职业型教育偏离了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考评,而重在评价学术论文的发表与专著的出版等方面。这就让这些高校产生一种分裂:一方面想偏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要应付学术导向的专业评价体系。左右为难,难以两全。因此,改善我国的新闻教育,也需变革对新闻学科的专业评价标准,使之符合职业型教育的特点。

4.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要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更新实验设备。同时,大力引进业界有经验的编辑记者到学校任教,参与高校新闻教育。比如美国的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几乎所有教师都有新闻从业经验,其中一半的人员媒体从业时间超过20年以上。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授课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很受学生欢迎。我国的新闻院校近年来不断进行新闻教育的改革,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定期不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或上课,使学生接触到业界的鲜活信息,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座教授来校授课时间有限,效果不太明显。这一点需要做出根本的改变。

5.改革课程设置。媒介融合背景下,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全能型传媒人才,需要打破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隔普,以学科专业整合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首先,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实现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科间的融合,可以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做到人无我有,形成办学亮点。其次,打通学科内部的壁垒。媒体融合需要具备采、写、摄、录、编综合业务素质,具备报纸、广电、网络等多种平台作业能力于一身的融合媒体新闻采编人才。显然,目前这种按媒介种类进行专业设置和设计课程体系的方法,难以培养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新闻院系需打破这种以媒介形态划分专业的方法,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切忌走进技能主义的陷阱,要兼具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对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复合型新闻人才,不仅是技能的多面手,更是恪守职业精神、关注公共利益、对人类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注释:

①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陈端.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1.

②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7).

③吴廷俊,王大丽.从内容调整到制度创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出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7).

④张昆.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J].新闻记者,2016(2).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超学科”来啦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