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国时期电报技术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

2016-04-12詹婷丁家佳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业电报

□ 詹婷 丁家佳

浅析民国时期电报技术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

□詹婷丁家佳

民国时期电报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业,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促使着消息文体和通讯社的出现,也使新闻业务发生了改变,推动着中国新闻事业走向现代化和职业化。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生态,推动社会的进步。

电报技术;新闻业;变革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毋庸置疑,近现代新闻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是分不开的。印刷技术、电报、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推动着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晚清时期,作为通讯技术的电报被引进中国,很快便被运用到新闻事业,为近代新闻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也由此创造了新闻业的革新局面。

一、民国时期电报业的发展和其在新闻业的应用

现代通讯技术肇始于电报技术,电报的发明开创了通讯事业的新纪元。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之后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电报在晚清时期被引进到中国,到清末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有线电报网络,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变革,还在军事、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带来了新闻业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在新闻理念、新闻采集、新闻业务、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1871年电报引入中国,民国成立后,中国电报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据时人统计,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间,中国有线电报局共增加781所,电报机械共增加1656部,电线共增加36000余千米。电报事业的发展,电报费用的降低和铁路线的延伸,为当时全国各大报纸在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这项新技术很快被新闻界所使用,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发“伦敦电”,报道英国内阁改组的消息,这是国内中文报纸上第一条新闻电讯。民国时期,电报被普遍应用于新闻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新闻业的生态,促使报馆和记者竞争意识增强,新闻报道形式发生变化,并催生了通讯社这一现代新闻组织,推动中国新闻事业走向现代化。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的巴黎和会。中国遭遇外交失败,英、美、法三国不顾中国战胜国的身份,将中国山东的主权卖给日本。《大公报》记者胡政之采访了巴黎和会并派发专电和通讯,传到国内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大反响,这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由于电报业的发展,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国内民众及时了解巴黎和会上的状况,进而拒绝签字,捍卫主权。

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理论指出,传播技术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加速社会变迁的进程。电报的出现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王韬就曾经盛赞过电报是“数千年未有”之奇迹:“以电报为之通达信音,虽数万里之遥,捷于顷刻,迹于艇尺。此固数千年以来所未有也。”速度和时效的概念成为制约新闻的首要因素,引起了新闻人的重视,这不仅提升了新闻工作者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也推动近代新闻业的现代化步伐。

电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且建构了中国新闻新的叙事模式,使得中国新闻叙事模式与西方的叙事模式相一致,最终体现了中国记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并重塑着社会体系。

二、电报的发展给新闻业带来的变革

电报的产生和应用无疑对于现代新闻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为保持新闻时效性提供了技术保障,促使新闻传播手段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向着技术化、快捷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一)推动着新闻信息网的建立

民国成立后,中国的电报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电报线路的全面铺设、技术的不断提高、电报费用的降低为当时各大报纸和通讯社建立庞大的通讯网提供了便利,这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大公报》要闻版曾经全部都是专电,这成为了大公报的一大特色。由于电报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新闻开始注重时效性,有些重要新闻当天就可以见报,甚至相隔仅数小时,这在电报出现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二)促进了新闻记者的职业化

电报开始运用于新闻报道中后,对于新闻传播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新闻记者除了新闻采写之外,还多了一项技能即收发电报,通过拍发专电使消息在第一时间见诸报端,成就了一大批“特派记者”“特派通讯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者的职业技能。新闻专电也因此成为实力大报的一种象征,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电报在新闻业务上的运用,也提高了记者的竞争意识,一批名记者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邵飘萍、张季鸾、徐铸成等作为驻京记者凭借在大报发表新闻专电而声名鹊起,成为新闻界的一代传奇。

(三)促进了通讯社的建立

电报技术的发明,为通讯社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1871年,上海到伦敦的海底电报线开通,随后,英国路透社在上海成立了远东分社,1914年,日本在上海设立了“东方通讯社”,采集新闻信息发布。这些机构的设立刺激了中国新闻界,国人也渐渐认识到通讯社对于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及其主权问题。虽然早在1904年,骆侠挺就在广州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釆中兴通讯社,但其访、发稿都局限于广州和香港,作用十分有限。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较有影响力的通讯社是1919年由《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胡政之创办于上海的国闻通讯社、1924年由张竹平创办于上海的申时电讯社和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即新华社前身的中央通讯社。通讯社的建立,表明中国的新闻正在探求职业化、规范化之路。

(四)促进了国际新闻的进步

有线电报电缆的铺设,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使得发生在中国的新闻很快能被欧洲熟知,同时国际电讯也更快地传递到中国。1912年,路透社上海分社开始向上海各大报发稿。各报通过订阅路透社电讯稿的方式获取国外新闻电讯,这使中国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有了质的变化。无线电台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人可以和欧洲人一起及时得知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新战况,在上海的各大报纸加以刊登。

(五)改变了新闻和消息文体,提高了新闻业务水平

自从近代报刊开始出现,早期报刊上新闻很少,多是一些文人政客的政论文章和长篇大论。自从电报用于拍发新闻后,新闻的时效性增强,20世纪20年代,北京、上海的少数报纸始出现“消息”这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体。因为早期拍发电报费用较贵,电报往往还容易中断,所以电报所传递的均为重大事件,这也使得新闻报道篇幅变短,新闻记者往往言简意赅地叙述主要事件,使得新闻中有了“导语”来满足读者对于事件时间、地点的了解。正是这些原因,新闻中开始流行“倒金字塔结构”。

电报的兴起大大丰富了近代报刊的新闻内容,拓展了报道范围。在新闻业务方面,一些报刊如《申报》《大公报》开设“专电”等电讯栏目,使报纸的编排格局有了改变,《申报》在20世纪20年代的排版和信息量方面和现代的报纸几乎毫无差别。电讯产生后,报纸上消息的数量逐渐增多,在版面编排和重要性上开始超过评论的地位,真正意义上的“消息”和“新闻”开始在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使得中国报业由“政论时代”过渡到“新闻时代”,这些无疑都催生着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萌芽。新闻电报打破了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随着新闻电报的广泛使用,来自国内国外的大量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被读者所获知,这种信息的共享有助于国人对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这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显然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语

信息技术处在不断的革新之中,技术革命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尽管当今电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数字媒体等更为先进的传播媒介,这些都使得当下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极大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使地球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而这场传媒变革无疑又会带来新闻事业的变革,改变着当下的舆论生态,影响着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顾永杰.晚清有线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李文瑾.中国近现代电报发展情况[J].新闻世界,2009(06).

3.许必华.通讯社的产生和它的使命[J].中国记者,1994(04).

4.郭光华.媒介即讯息:报纸新闻文体演变回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业电报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传“电报”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