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2016-04-12乔玉为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信息

□乔玉为

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乔玉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假新闻的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变大、传播模式呈散布型网状、传播力变强等新特征。为了遏止网络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不良现象,媒体需要加强自律与他律,在树立职业理念、倡导公众监督,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等方面努力。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特征;应对之策

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成为人们所面临的避无可避的现象,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损害了媒介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它阻碍了人们接受正确的信息,误导了舆论。与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的传播相比,如今的虚假新闻传播借助互联网出现了新的特征。本文试图从当前虚假新闻的特征出发,探寻遏制虚假新闻传播的应对之策。

一、当前虚假新闻的特征

1.速度快、范围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信息所到达的地区也越来越广。如果说新闻信息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空气的话,那么虚假新闻就是存在于空气中的污染物,随着新闻信息快速广泛的传播,虚假新闻也在以同样的速度与广度侵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期,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较为有限,他们只会通过人际传播或者是地方上的媒介进行传播,影响的人群也是地区性的,传播速度也较为缓慢。现今的网络时代,虚假新闻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各种平台进行传播。如“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发生6.9级地震”事件,2016年1月4日上海某新闻客户端发布消息称:2016年01月04日14时30分03秒,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地震,据中国地震台测定,震中经度:115.52,震中纬度:29.51,震源深度:10千米,震级:6.9。这条新闻有时间、有地点、有数据、有权威机构作证,可信度是非常高的。随后许多微博大V与网站进行转载,弄得人心惶惶,然而江西方面称,此地震消息子虚乌有。随后,该客户端发布更正声明,称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地震为假新闻。然而这条不实新闻早已通过网络迅速传遍了社会。网络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2.社会影响增大 虚假新闻借助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变快、范围变广的直接后果,是其社会影响增大。2016年1 月27日,各大媒体引自日本《产经新闻》曝出:美军可能在2月底对朝鲜军事设施发动突然袭击。文章称美军正急剧提升在东亚的军事存在,继核航母驶进西太平洋后,又派包括最新隐形战机F-22在内的26架战机飞抵日本横田基地。这篇新闻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与朝鲜关系的种种猜想,不过后来并没有美国和韩国消息跟进,被认为是假消息。但这条新闻已经挑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2015年4月15日,有人在微博上发布“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失火整整两天,已有300牧民失联”,这条消息立刻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热传,引起了网友的关注。4月16日,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微博介绍,经过与发生火灾地区的属地政府和防火办核实,并没有这样的情况,热传的消息和类似信息纯属谣言。“无中生有”的假新闻因涉灾情与失联人数,使接收到信息的政府部门和普通网友都不敢怠慢。网友传播求证,有关部门调查反馈辟谣,获得了良性的解决。然而,这些虚假新闻也引起了大范围恐慌的危害。

3.传播模式呈散布型网状“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项)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①互联网时代,每一位受众都会成为传播者,他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等平台对收看到的信息进行发布或者转发。这就改变了原来只有传统的记者或者编辑进行信息发布的单向传播模式,专业与业余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形成了存在许多结点的散布型传播网。这张网的每一个结点都可以生产、发布信息,这其中就包括虚假信息的传播,并且这张网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大,无限蔓延。《新闻记者》评出的2015年十大假新闻中,多篇来源于网络。其中,2016年4月26日,搜狐网一则《中国驻尼武官:个别航空公司抬价,想抽他们!》的消息迅速传开,消息称持中国护照飞往尼泊尔全部免费。随后这则信息被国内各网站,包括各官方主流媒体转载点赞。然而这却是一则假消息,相关部门进行了辟谣,“中国人不但不能免费登机,乘客可能还被某些黑心航空公司宰一笔”。这些网友原创性的恶搞、乱弹,经过媒体记者的改头换面,便堂而皇之变成了新闻。以至于一些新闻“打假”专家们叹息:“都是网络惹的祸。”②

4.传播力变强“传播力”在这里指某个新闻或某个信息被媒介传播的潜质和能力。③由于人们普遍具有猎奇心理,因此,一般虚假新闻的传播力强于真实的新闻。因为虚假新闻是人为通过想象进行的虚构,更加离奇与具有故事性,能够得到人们的关注而进行传播。在网络传播结构中,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都会成为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门槛变低,而纠正、澄清虚假信息的成本变高,虚假信息因为更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往往更容易传播,而不容易被澄清。更严重的是,很多虚假新闻经过改头换面又在互联网上泛滥。以“炒蒜获利”为例,2010年6月1日,《北京日报》报道《黄金市场近期的耀眼表现不仅招来了炒房客,现在又引来了“炒蒜人”》的稿件,被《新闻记者》杂志列为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继《北京晚报》之后,6月2日北京多家媒纷纷刊发相同的报道,并且网上不断流出此类新闻。随后,北京市发改委立即调查核实此事。经核实,这篇新闻的来源是同一个人,他编纂了该稿件并发送给了北京各报。而记者们未经核实,先后刊发了该报道。尽管类似的报道一再被证实为虚假新闻,然而他们依然会被陆续传播无法消除。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具有了新特征,这就更加需要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治理。

二、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泛滥

1.树立职业理念 陆定一在谈到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时指出:“有些新闻发出去,人家不大相信。这样的新闻,哪怕只有一件,就是大事情,就应该把它看得很重很重。”④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而虚假新闻的传播则成为损害新闻生命的刽子手,要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则需要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媒体要制定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循专业主义精神。并且要推广行业内的相互监督,新闻同行间的监督更具有专业性与针对性。再有就是新闻从业者要自律,要树立职业精神,能够在新闻实践中意识到新闻真实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职业生涯,更是提高媒介公信力的关键。

2.倡导公众监督新闻媒体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也被看作“社会公器”来维护公共利益。⑤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假虚实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应当肩负起监督新闻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事关每一个人,对报界提出建设性的公正批评是每个人的责任。”⑥大部分新闻报道,尤其是频出的社会虚假新闻就来源于群众的身边。如今,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外边世界不可或缺的途径,或者可以说浏览新闻已经成为当今公众的生活方式。因此,如果公众能够对媒体报道进行监督,那虚假新闻必然很快即被识破。面临公众的强大监督,倚重受众订阅量、点击率的新闻媒体必然会更加认真地把关每篇报道的内容。

3.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时代,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由于视野受限以及缺少专业训练等因素,这就大大增加了传播虚假新闻的可能性。因此增强普通网民的网络素养是减少虚假新闻在网络上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注释:

①匡文波.网络传播传播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②2015年年度十大假新闻盘点 警示每位媒体[OL]. http://hn.chinaso.com/detail/20160105/ 1000200032826641451967009603511401_1.html.

③新时期虚假新闻传播特征与防范课题组.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J].新闻前哨,2010(5).

④陆定一.新闻必须完全真实——陆定一同志对本刊记者的谈话[J].新闻战线,1982(12).

⑤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⑥利昂·纳尔逊·佛林特.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M].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信息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网络时代
社交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订阅信息
网络时代
展会信息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