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易的纪录片解说风格

2016-04-12席骁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李易气息纪录片

□席骁

浅析李易的纪录片解说风格

□席骁

李易的纪录片解说堪称中国最高水平典范。其音色的端庄儒雅且厚重自然、发音的强气息和弱控制、语流的起伏平淡又极富张力,共同构成其纪录片解说的独特风格。李易风格形成有其先天优势、后天努力,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李易的地位和影响不可替代,他开启了没有表演痕迹的配音时代。

李易;纪录片解说;风格

一、李易简介

提起李易,行业内部无人不晓。李易,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著名播音员,影视专题、纪录片、广告配音专家,语言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他198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与过大量影视节目的配音解说,其中《再说长江》《圆明园》等是他的纪录片配音佳作。为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2002年,李易联合姚科、孙悦斌等著名配音人共同创办了北京世纪名座文化公司,并出任董事长。2013年7月23日,李易因患急性白血病在北京去世,享年50岁。李易的声音伴随当代中国纪录片发展,其解说堪称中国最高水平典范。我们对李易纪录片解说风格进行研究,一是对配音大师卓越成就的缅怀,二是为纪录片解说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李易纪录片解说的风格特征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风格”是指一种动态的、稳定的、独特的达到美学层次的艺术表现。纪录片解说的艺术风格是解说人在动态的纪录片解说中表现出独有的、持久的艺术魅力。李易在2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端庄儒雅、厚重自然”的艺术风格。

(一)音色独特:厚重自然、端庄儒雅

声音的厚薄、亮暗和美不美都属于音色范畴。北京台《环球影视》制片人杨爱华说,李易在中国堪称最高水平播音员,我们都觉得自己写的烂稿子被他一念就成了佳作。李易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雄厚、自然的嗓音,极富磁性、无须修饰的欣赏性;二是其吐字清晰、准确,发音纯正、规范,态度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端庄儒雅。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李易,在吐字归音、三腔共鸣以及情、声、气结合方面都做到了极致。配音演员赵可认为,传统的新闻播音在追求工整和浑厚中常失去自然状态,而强调轻松自如又会失去专业美感。李易把这两者结合得特别完美,他做到了既标准又自然,做到了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浮躁。

(二)气息特点:强气息、弱控制

气息是声音动力,控制气息是声音美妙变换的前提。李易解说的突出之处是气息和声音,他气息雄厚、吐字饱满、嗓音宽厚。强气息、强控制发出的声音洪亮但缺乏层次,话筒采集更显干瘪,声音缺乏艺术美感,而李易发声共鸣采用强气息、弱控制的方式。充分的声带放松,声音的虚声多于实声,并用大气息量营造最大程度的共鸣而并非响度,这时声音响度虽不是最大但声音层次感极强,这样既能有利于嗓音保护,也能确保话筒拾音效果最佳。李易之前的纪录片配音都趋于强气息、强控制,李易风格的出现让观众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为纪录片解说开辟了平实自然、没有表演痕迹的新路。

(三)语流特征:起伏平淡、极富张力

评判解说人语言质量不仅要听声音的静态品质,而且要看语言的动态表达效果。有声语言是一种线状结构,其行进犹如河水流动,被称为“语流”。语言上的“跌宕起伏”造成听觉上的“曲线美”和音律感,这是汉民族语言的本质特征。在当下纪录片追求语流微小变化的平实语境下,极易造成解说语言的平淡乏味。而李易的解说伴随画面娓娓道来,即使在语流平静缓慢、起伏微小的状态下,依然能保持语言的内在情绪张力和丰富的语言表达层次,进而形成了李易“起伏平淡而极富张力”的语流特点。

三、对李易纪录片解说风格的思考

李易开辟了没有表演痕迹的配音时代,其风格产生既有先天因素、自我努力,又有时代影响,他为中国配音解说多元时代的到来做出了贡献。

(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配音源于上世纪70年香港的冯雪瑞、张妙阳,内地话剧演员王江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独领风骚,而此后李易独霸了配音市场。1986年,李易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他开创了一种冷静客观、没有表演痕迹的广告配音模式,一改之前的政治教化倾向,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大背景下极其醒目,至9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配音行业从播音主持中独立出来。内地广告配音市场被细分为广告配音、专题配音、电视栏目解说、纪录片解说等,其势头甚至超越了影视剧配音,以李易为首的配音人主导当时两大配音市场。此外,李易还制定行业标准,培养行业新人,为配音解说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二)纪录片解说风格的形成

李易先天嗓音极佳,但对于他的成功,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其后天苦练加巧练的结果。李易上大学时就坚持每天万字以上的阅读量,培养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步入社会后依然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时下用词、造句结构,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做为北京人,北京话其实是最难纠正的方言,李易的刻苦修正是一般北京人难以做到的。当然除了刻苦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他说:播音练功不能一味地“吊嗓子”,要把精力放在听和看上,多动脑子、认真揣摩、依靠感觉。这是李易风格形成的巧妙之处。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1958年至今,历经政治化、人文化、平民化和社会化的演变过程。李易风格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正处于纪录片的平民化末期和社会化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从题材上关注人,从理念上突出百姓,从视角上强调平民化。摆脱了政治教化的强气息播音创作,平实成为了当时一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的全新思潮,其特征主要是客观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加过多的夸张和渲染,纪录片解说也由此出现了平实自然风格。这种在语言平实自然状态下,恰到好处的平稳而丰富的语言表达,与李易开创的没有表演痕迹的配音不谋而合,成为了之后纪录片配音解说的主流。

(三)配音解说多元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纪录片也从平民化步入了社会化阶段。社会化一方面是来自外在的市场需要,另一方面是来自创作者的社会责任。社会的全面回归、社会化的市场走向,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基本特征。这种双重因素作用不仅改变着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机制和流程,也改变着中国纪录片的表现形态,甚至颠覆着中国纪录片的传统观念,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在主题表征、风格形态、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纪录片解说也由此为受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大餐。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风格就是一个例证。人们在熟悉了李易端庄纯正的天外来音之后,《舌尖上的中国》又让观众了解了李立宏贴近百姓、充满生活气息与观众平视的解说声音。如今纪录片配音解说多元时代的到来,既有当年李易等一批人引领配音风格、规范价格体系、培养新生力量的付出,也有配音解说大师的殷殷期盼。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易纪录片解说风格的分析,我们了解了纪录片解说大师的风格特征、成长历程以及行业影响。他厚重自然、端庄儒雅的风格,追求完美的执着和方法等都是我们配音解说事业的宝贵财富,更值得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学习、借鉴和传承。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姚喜双.播音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3.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姚喜双,孙琰洁.赵忠祥播音主持风格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

5.牛梦笛.斯人已去余音绕梁——追忆配音艺术家李易[N].光明日报,2013-07-29(09).

6.配音演员李易因病去世 确认病情后仍工作[N].东方早报,2013-07-27.

7.苏扬.悼李易: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N].新京报,2013-07-25.

(作者单位:南昌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李易气息纪录片
自然的气息
戴口罩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春的气息”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